榆林市谱写“生态中国”样本

  位于中国陕西省最北部的榆林市被称为“驼城”“塞上明珠”,榆林市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

  榆林市资源丰富,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然而,长期大规模地开采使榆林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局部地区出现了采空区塌陷、地下水系破坏、地上植被枯死等问题,对榆林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针对生态问题,榆林市委、市政府在20069月提出要将榆林建成“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双创”口号。当年1023日,榆林市召开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动员大会,向全市干部群众发出了“双创”工作动员令。自那天起,榆林全市打响了一场让榆林天蓝、地绿、水清、景美、人和的“双创”战役。如今,10年过去了,这个城市的变化令人惊叹。

曾经是沙土如今是绿植

  88日,记者一行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一股黄土高坡的气息袭来,这个随煤炭业发展而发展,又因煤炭价格下行,财政压力大的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并非荒凉。相反,如今它被称为“塞上江南”。

  榆林市高速路两边全是丘陵样的沙丘,沙丘被各类草和低矮的幼松覆盖,裸露的沙地很少见。远处绿草间偶然露出的斑驳的白色沙地,失去了流动之势。

  近年来,榆林治沙成效明显,路边还能看见“抗击风沙,保卫家园”的宣传口号,可见当年榆林人与沙对抗的激烈程度。

  “治沙成绩是榆林人付出智慧和汗水的结果,如今榆林市基本恢复了沃野千里,仓稼殷富,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的景象。”榆林市中心城区创建办公室(以下简称“榆林市创建办”)宣教科科长武益说,这句话说的是历史上的榆林。

  这里草比羊珍贵,群羊是看不到的,榆林人并不放牧,他们懂得植草的生态效益绝对大于卖羊的经济效益。草是沙的克星,而羊却是草的劫难,这里的人绝不会牧羊毁草,重蹈沙化泛滥覆辙。

  平坦的公路两边,起伏连绵的丘陵如海如涛,无边无际。道路旁的宣传牌上介绍了所种植草的种类。这里种植有羊草,又称碱草,这种草耐寒耐旱,被誉为“草原上的瑰宝”;还有罗布麻,这种草浑身是宝,可做保健品也可作纺织品,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还有紫花苜蓿,这种草根系发达,是固沙的优质品种。沙漠上的树也不少,最多的是杨树、柳树、樟子松等树种,树木茂盛地长在无边无垠的旷野上,有征战将士的英姿。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榆溪河生态长廊、东沙生态公园、榆林大道景观公园、大墩梁生态保护区、沙河公园等“绿肺”陆续建成、开放,使榆林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

  榆林人通过不懈努力将榆林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目前正在深入推进榆林市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工作。一个生态宜居的榆林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从2006年开始,榆林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开始艰辛的“创建”之路,治理煤烟污染,实施蓝天工程;保障饮水安全,实施碧水工程;解决噪声扰民,实施宁静工程;危废安全处置,实施洁净工程;打通断头路,新建学校、医院,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10年来,榆林市生态建设取得巨大成效。

  各项创建的成功,不仅给城市增加了荣誉,也给365万榆林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创业环境,这是建设“幸福榆林”战略任务的重要支撑和阶段性要求,更体现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执政理念。

  “这些年政府为榆林的生态环境下了血本如今生活在榆林,老百姓生活在榆林市,感觉美得很。”出租车司机马师傅说,这些年,榆林环境的变化历历在目,他觉得榆林可以更美。

  201111月,榆林市委、市政府通过专题研究讨论,决定在全市范围开展“绿染山川、花满古城、美驻沙漠”三年植绿大行动,全面加快绿色榆林、生态榆林、美丽榆林的建设步伐。

  “三年植绿大行动”开始后,环榆林城防护林带、城市绿化、飞播治沙、千里绿色长廊、能源开采企业绿化、千村万户绿化、河流水系绿化、林业产业化建设等8大重点工程相继实施,累计造林303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3%。“身边增绿、群众增收”取得重大突破。今日的榆林已成为陕西省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

  然而,榆林市环境现状依然有不足之处,毕竟,一个能源城市转变成生态宜居城市,是一场持久战。

  “创建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榆林市创建办会积极发挥自身职能,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进一步提升创建理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榆林市创建办主任常伟说,以后榆林将呈现更多水清、岸绿、天蓝、景秀的亮丽景色。

打好创建持久战

  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榆林人民经过几十年、几代人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是,资源大开发引发的一系列环境恶化问题依然需要调整,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需要进一步修复。

  自2011年起,煤炭价格一路下行,煤价仅是最高峰时的40%左右,煤炭生产由暴利变成微利甚至亏损。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减少,使创建再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于榆林市创建办来说,市财政投入减少,各部门支持力度降低,这个近十年来一直置身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部门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

  “对现在的榆林而言,能源经济仍然是经济支柱,短时间不会改变,虽然财政投入减少,但创建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创建办一定会奋战到底。”榆林市创建办主任常伟说,为将榆林市创建成为国家级先进城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群众的奉献下,创建办将一如既往地全面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力争在“十三五”末,将榆林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