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和平:看守所里的“匠人”

  “管教,当您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在去北京第一看守所的路上。说实话,遇见您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分,其他人不会像您一样,从心底里把我当成一个孩子,这么尽心尽责地教育我……”这是未成年被监管人员小悦写给民警和平的临别信。  

  8月初,他第一次见到和平时,正是北京市朝阳区看守所为刚满18岁的被监管人员举办一年一度的成人典礼。这些未成年被监管人员上台时,神色都有些怯懦,而此时,他们都会望向同一个人,坐在台下的管教和平。

  这一幕,不禁让人打量起这位年过半百的老民警。他身着警服,静静伫立在礼堂的角落,不怒自威,望着台上那些孩子。

  典礼结束后,走进和平的办公室,他随手端起一个白色搪瓷缸子大口喝茶,“我没什么可采访的,我就是咱看守所里的一个‘匠人’,做的都是我该做的。”  

  53岁的和平,从事管教工作多年,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个人嘉奖11次。因为拥有一颗炙热的心,他让许多孩子不再迷茫。

高墙内的责任与希望

  2014年,因为生活积怨,一天夜里,刚满15岁的小悦用一把水果刀扎向熟睡中的5名同寝室友,造成一死四重伤。看着刚进看守所时小悦的照片,稚气未脱的脸上笼罩着一层阴郁。

  几个月前,他被送到北京市第一看守所。谈起小悦,和平的脸上时而浮现笑容,时而露出忧愁,这名未成年被监管人员牵动着和平的心。

  “小悦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他的案子很重,没来时,大家还琢磨着可能是个‘刺儿头’,结果来了后,话不多,也从来不惹事。”和平说着,从身后的箱子里,翻出厚厚的一摞材料。全是小悦在朝阳区看守所期间亲手写的,每一封都被标好日期,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在一起。

  记者发现,材料的开头几份,字迹非常潦草,内容也是脏话连篇,不停地抱怨家庭、社会和看守所,读起来让人触目惊心。  

  和平看着这些材料说:“那时候小悦刚进看守所,不懂法,以为自己死定了,一进监室第一句话就是,他杀了人,什么都不怕,谁要欺负他,他就弄死人家。”

  发现小悦太过暴躁,和平要求他静下心来写点东西。“一开始他不愿意写,故意写得骂骂咧咧,就是要激怒我们,让我们放弃他。”和平称。

  因为小悦的案子太重,要做精神鉴定,才在朝阳区看守所待的时间较久。然而,未成年人被关在一起,一个人行为冲动就会影响其他人,和平一开始很担心,所以一直密切关注小悦的举动。

  有一天,小悦和另外一个未成年被监管人员安排一起值班,其他人都在午睡,和平不放心,通过监控屏幕一直看着他们。结果,和小悦一起值班的那个孩子想趁其他人睡觉时去偷别人的零食。这时,小悦果断制止了他:“你没钱可以用我的钱去买,但你不能偷。”

  那一瞬间,和平的心里仿佛擦亮了一个火花,“这个孩子还有的救!”

  此后,和平开始从“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价值观的角度和小悦交流,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大案在身,年少的小悦却对这些价值观有着极大的认同。和平坦言:“这个孩子骨子里其实很正,可是正过头了,他总希望活在世外桃源,对现实中各种阴暗面承受能力太低。”  

  在等待小悦精神鉴定的日子里,和平给他讲故事、讲家庭,让小悦学会包容和理解。

  在和平看来,小悦的悟性很好,两人有一次谈完后,他回去写了一篇几千字的《我的家庭》,文中回顾了自己与父母生活的点点滴滴,站在父母的角度审视了自己的错误,流露出对父母的思念。

  就在小悦即将转入北京第一看守所前夕,朝阳区看守所为所有被监管人员举办了一次关于“酒驾”现象的征文,他在和平的鼓励下参加了。小悦结合自身经历,规劝所里因为“酒驾”被监管人员要珍惜生活,珍爱生命,诚挚的话语触动了很多素未谋面的被监管人员,他们纷纷给小悦写信表示感激和深受鼓励。经过看守所的评选,那次征文比赛,小悦获得第一名,这也是他人生中的首次“第一名”。

  离开朝阳区看守所前,小悦给和平留下了一封信。信中他说,和管教朝夕相处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不管以后被判多少年,他一定会用实际行动去改过、去弥补。

  后来,得知小悦在看守所表现良好,和平的脸上明显露出一份喜悦。

监所软实力发挥作用

  10年来,深受和平影响的未成年被监管人员远不止小悦。小宇此前辍学来京打工,因为帮“哥们”打架,致人重伤,被送进看守所。

  小宇说话时有些腼腆,当问他为什么打架时,他有些惭愧地说:“那会儿觉得不打不仗义。”

  “现在呢?”记者问道。

  小宇的眼里瞬间涌出光芒:“和管教把我谈明白了,那时候打是  ‘假仗义’,拦着他们不打才是‘真仗义’‘真男人’,以后我再也不打了!”

  提到和平管教让他印象最深的事,小宇说:“除夕那天,我们以为他不会来,结果晚上看晚会时他来了,从家里带的吃的,分给我们,我几年没哭,就那天哭了……”

  小克被村里人带到北京后,被迫加入一个盗窃团伙,作案时被民警抓获,送入看守所。“在看守所的这段日子,反倒是我在北京最开心的时候。”小克坦言。在这里,他不光长高了,胖了10多斤,还学到一门手艺。

  “当初来北京的梦想是学习理发,结果在外面没学成,在看守所里,和管教找来书给我学,还亲自帮我练手。”小克说,现在监室里所有人的头发都是他理的,他想以后出去了,就直接回家,开个理发店养活爸妈。

  每天下午5点,是和平交接班的时候,这时监室门口挤满了人。“一到点儿,我们都挤到门口等着,等和管教从监室门前经过,他一出现,大家就一起冲他挥手道再见。”回忆这个场景时,小克的脸上露出笑容。

  在他看来,一天里最盼望的就是这个时候,朝和管教挥挥手,这一天才算真的过去,然后开始期待第二天。

  说起未成年人,和平表示,现在全社会都讲预防犯罪,看守所里有这么多案例,能总结出很多经验,如果把这些内容拿到学校、社区讲一讲,能启发很多家长、很多孩子。   

  他打开身旁的一扇书柜,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一排排书籍。和平拿出一本《“手拉手”拯救行动(一)》,非常厚,但没有出版号,是他自己排版设计印刷的,内容涉及未成年被监管人员的管理教育案例和犯罪成因分析。除了这个系列,还有“监所信息文化系列”“监所自省文化系列”“监所软实力系列”,此外还有他自编的《刑事诉讼法》连环画图解等。一本一本翻过去,有的书光看标题就知道里面凝聚了他很多心血。

  这些书都是和平来看守所工作10年编纂的。“我不能送走一个孩子就算完成一个任务,这些东西总结好了就是咱们监所的软实力,不光是管理经验,以后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平说。

  采访中,他还准备了一份内容详实的PPT演示稿,主题是如何提升监所管理水平,从被监管人员起床、吃饭、放风时的各类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到被监管人员的作案经过、人生价值观、抗拒管理的手段等,都分门别类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

  他表示,监室里被监管人员其实有非常多不易察觉的小变化、小动作,这10年的经验总结,也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来看守所工作前,和平在派出所负责抓捕工作,不负责管理,他心里一直有很多问题,比如扒窃对象是怎么选的?入室盗窃具体是怎么下手的等等。来看守所后,这些问题一一得到解答。

  “要是现在回到派出所,我肯定比过去干得更好,可惜就是老了。”和平笑着说。

  10年前,他刚调到看守所,就在离单位最近的老居民楼里租了一套房子,把爱人和孩子都接了过来,把家安在看守所旁。

  正是凭着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和平用10年夜以继日的付出,给这些未成年被监管人员带来了积极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