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桥三叹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不争”,在历经5年的修建之后,2016年8月,象征着老子思想精华的安徽省亳州市涡河三桥即将迎来全面通车。
五年磨一桥,三桥有三叹。
一叹:涡河三桥
助力当地经济振翅腾飞
“涡河三桥终于要通车了,这可是我们涡阳人的喜事啊!”42岁的出租车司机秦师傅激动地说。
这意味着150万涡阳县人民能更方便地通行于涡河南北。同时,作为联通涡阳县南北区域的大通道,涡河三桥的成功建成,也将为涡阳县区域协同发展带来深远意义。
在近期召开的亳州市第二季度经济工作督察调度会议中,涡河三桥被推介为涡阳县城市基础建设的重点项目。
作为淮河的第二大支流,涡河在流经涡阳县时,将整个县区分为涡南、涡北两大区域。涡阳这个地名源自涡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涡阳县的发展也受困于涡河。
涡河以南是涡阳县老县城和正在建设中的工业园区,主要的行政区均分布于此,而涡北发展则相对落后,南北发展不均衡。过去,涡河南北两岸的人要到对岸去主要靠涡河大闸(也称“涡河一桥”)和涡河二桥,但这两座桥路面分别只有2车道和4车道。随着近年来涡阳县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两座桥梁已经不能满足当地人的出行需求,也越来越无法满足涡阳县协同发展的需求。
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平衡发展,进一步方便群众出行,当地县委县政府、县交通局会同安徽省交通设计院、中铁十五局集团相关专家,反复论证研究,最终于2011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涡河三桥。
根据涡阳县2015年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工业园区A区与工业园区B区及南部新区将分别在涡河南北两岸建设。涡河三桥的成功建设,为涡阳县经济开发区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纽带。
据了解,涡河三桥已于2016年6月30日成功试通车。桥梁及接线全长1.23公里,桥面为6车道,南连县内东环路,北接五水路,具有50吨的承载力。业内人士称,涡河三桥是涡阳县城主干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对于完善涡阳县城市运输网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涡阳县素有“老子纪念地天下道源”之称,因此,在涡河三桥的创意与景观设上,设计专家以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不争。”这一名句为出发点,将涡河三桥的外形设计成了水滴状,寓意涡阳人民“滴水穿石”的精神和“有容乃大”的情怀。
作为涡河三桥的建设者,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涡河三桥项目经理赵锐称,水滴状的外形设计也为桥梁的具体施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挑战。因此,工程为独塔双跨双索面半漂浮体系斜拉桥,主塔采用钢混组合水滴形,主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双边箱梁。
赵锐介绍,该工程集深水超大桩基、钢板桩围堰、异型钢结构、斜拉索、牵索式挂篮施工为一体的综合性桥梁工程,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特别是控制性工程钢结构主塔每节断面均设为单箱双室,塔柱横桥向采用弧形变化线型,每节段间采用全螺栓连接,在全国同类质桥梁中难度亦排在前列。
就具体技术而言,赵锐介绍,主塔钢结构共分18个节段,最重节段达到60吨,由于精度要求及场地限制只能工厂车间分段制造,水平预拼后经船舶运输现场塔吊安装,吊装后通过摩擦型高强度全螺栓进行连接,每节段连接螺栓达8200个。其中塔柱架设是再现工厂制造精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现场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工厂匹配制造时相连节段的相对几何位置和相连节段端面的金属接触率。垂直度容许误差1/4000,对接口板错边量小于2mm,塔柱弯曲度容许误差2/10000。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项目获得了4项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实用新型专利。
安徽夏季高温,桥梁主塔内的温度更是升高至50多度,中铁十五局一公司涡河三桥项目副经理、副总工聂宁波和工人们就在这样的高温下作业。5年来,在109米高的桥梁主塔内外,聂宁波上上下下攀爬不止300次。由于桥梁主塔本身结构的特殊性,施工人员无法使用相应的绳索防护设备,只能徒手攀爬,危险性极高,但截至目前,涡河三桥建设完成,工程施工人员实现了零伤亡。
7月底,涡河三桥景观灯开始调试亮起,附近的居民纷纷前来参观拍照,更有摄影爱好者将精心拍摄出的一张张美轮美奂的照片发到涡阳贴吧里,成为了涡阳民众热议的话题,“美丽养眼”“醉美了涡阳的夜景”“希望三桥的灯光永远这么漂亮”……“等通车了,我就可以把孩子送到涡南上幼儿园,三桥宽,安全。”一位年轻的妈妈说。
现如今,这座集科技、实用、文化、观赏为一体的桥梁正在紧张地进行最后调试,近期将全面通车,届时,涡阳县150万人民的期盼将变成现实。
二叹:鱼水情深
三桥搭建和谐企地关系
涡阳县涡河三桥北端500米的地方,就是马统林的家,两层砖瓦小楼房是马统林自己一砖一瓦修起来的。今年60岁的马统林是涡阳县的一名村民,也是涡河三桥的一名普通施工师傅,工友们都亲切地喊他“老马”。
中铁十五局一公司涡河三桥项目副总经理聂宁波评价马统林是热心肠,他说,老马不仅人很热心,对工作更是一丝不苟,作为当地人,对工友也是关心备至。
老马是一名地道的瓦工,他告诉记者,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跟着师傅做瓦工,帮助维持家里的生计。老伴李素珍就是因为看准了他的踏实、能吃苦才嫁给了他。
40多年的瓦工生涯,他说,最骄傲的不是给自家盖了一院小二楼,而是参与了涡河三桥的建设,“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事,能不骄傲吗?”老马一脸开怀的笑,语速流利,声音健朗。
2011年7月,涡河三桥刚刚开建时,老马就积极加入了建设队伍中。彼时55岁的他,遭到了儿女的一致反对。老马的儿女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意,老马家的生活衣食无忧。但儿女们的反对没有阻挡住老马,“涡河三桥关系到涡阳县人民的切身利益,就在我家门口修,我闲不住,怎么也要看着把它修完,我才放心。”
聂宁波说,老马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作为一名老瓦工,他经常给工程施工提意见。日常工作中,需要这样那样的工具,需要与当地村民沟通,大家都会第一个想起老马,“有事找老马”,工友们常常这样说。工友王师傅回忆,有一次因为天气预报有雨,项目不得不赶进度,老马就和工友们一起加班加点,顾不上吃饭,连老伴来叫几次,都没有叫回去。
5年来,几十名工友就住在老马家里,老马把儿子女儿的房间腾出来让他们住,还给他们提供了空调,平时家里包饺子就喊上工友们一起吃。老马说,山不转水转,工友们千里迢迢到涡阳来修桥,他也很感激,大家是兄弟,是一家人,要互相帮衬才行。有一次,一名河南的何师傅不小心伤了手,老马立刻骑着电动车带着何师傅去了医院,何师傅休息的几天,老马每天给何师傅送饭送水。离开涡阳后,何师傅依然和老马保持着联系,每到节假日都会打电话给老马。不仅如此,老马家还是项目工具、车辆等的免费排放地,老马和老伴乐呵呵地说:“放呗,只要是为了修桥,我们举双手支持。”
5年来,涡河三桥的建设者们在涡阳人的心里深深留下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品质。他们用严格的自律和实际行动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良好的“企民”关系。
三桥两侧紧挨着居民区,为了方便居民通行,项目部及时为居民修建好了3米宽的通行道路,装上了路灯。同时,项目部定期为施工道洒水降尘,规定施工车辆进村必须低速行驶。
项目部计划科的小周说:“有一次下大雨,一家村民的管道堵了,希望我们的人员帮忙排水,正在现场的聂宁波和我顾不上回去吃饭,冒雨去帮他们挖水渠排水,村民很是感激。”
5年来,家住大桥附近刘楼村30多年的老村支书老刘和项目人员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即使我现在不当村书记了,我也要尽一份良心力,让老百姓体谅这些建设者们。”项目部遇到与需要协调的事时,老刘就会及时出面处理地妥妥当当。
5年的时间,瓦工老马见证了涡河三桥的建设,也和工友们建立了深刻的友谊。看着即将通车的涡河三桥,老马欣喜地说,干了一辈子瓦工,最骄傲的就是和中铁十五局一起修建了这座桥。说起这座桥的质量,老马便竖起了大拇指。
“干了多年活,我还没遇见过施工队的职工个个是电焊、切割、图纸样样精通的多面手,最难得的是干活比我还卖力,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老马打心眼儿里佩服中国铁建的这支队伍。
三叹:五年磨砺
三桥成就铁建年轻团队
五年埋首磨一剑,精锐团队打硬仗。中铁十五局一公司涡河三桥项目部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团队,用5年的时间,在涡阳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和汗水。他们不仅见证了涡河三桥的建设过程,也经历了磨砺。
“天塌不下来,就是塌下来也是压在我身上,你们只要把现场工地管好,所有的外部压力我来扛。”这是项目部经理赵锐常对团队说的话。
这位刚刚30出头的“80后”小伙,来自四川,是中铁十五局一公司掌握大型桥梁特殊结构的少数专业技术型人才,他曾先后在襄渝二线、京沪高铁担任工程队长、负责汉江悬灌梁特大桥,京沪淮河特大桥,西安地铁高架段等桥梁施工。11年工作生涯,他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技术干部等。
体格瘦小,皮肤黝黑,这是赵锐给人的第一印象,但实际上他内心强大、思想内涵丰富,对工作充满着激情。
2011年7月,中铁十五局一公司在涡阳县涡河三桥项目公司中标,由于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与科技含量,其施工难度在全国桥梁施工中位居前列,同时这也是中铁十五局在异型钢结构斜拉桥领域的空白。
赵锐大胆而自信地担起这个挑战。
好事多磨,设计方案的不断修改、资金、拆迁都是一个个需要攻克的难题。
该项目物资部的小高说,“赵经理经常给我们鼓劲加油,他把这个工程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把项目员工当成自己亲兄弟姐妹。在最艰难的时刻,他和技术员一起坚守工地,不断给大家信心,鼓励大家不要灰心丧气,我们正是被他这种精神所感动,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离开团队。”
大桥建设者中,还有一位技术专家郑文飞,是中铁十五局一公司资深的桥梁技术专家之一。为了确保大桥的工程质量和工期,他带领团队日夜加班加点验算资料,优化施工方案,变更设计,在现场蹲点,观察、发现施工中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的问题所在,并逐一解决碰到的各种技术难题。为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他们在风险大的工序上采取重点盯防,在钢板桩围堰的干挖的半个多月时间里,赵锐和郑文飞两个人24小时轮班呆在坑里亲自盯防。
来自陕西宝鸡的小伙聂宁波是涡河三桥建设者中一个成天泡在工地的黑大个,朴实的外表,如果不介绍,会让人误以为是工地上的普通农民工师傅。5年来,每天从早6点到晚11点,无论冬天严寒还是夏天酷暑,他一整天都在施工现场。
工作期间,他先后与团队顺利完成了多项施工方案评审工作,通过施工步骤细化及现场协调得当,确保钢塔施工稳步推进,主梁施工提前了2个月。
在负责项目施工技术期间,涡河三桥的CA砂浆施工工法、钢板桩围堰QC小组、钢混结合段张拉施工QC小组、钢塔高强螺栓施工QC小组、斜拉索施工QC小组,多项成果获了中铁集团的荣誉。他个人先后被公司和业主单位评为优秀专业技术干部、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
同事们总结聂宁波说:“从工地开工的那一天,不管刮风下雨,聂总都每天坚守在工地认真工作,为了给项目节约成本,他总带动大家一起干活,把自己从一个白白的小鲜肉,变成了黑黑的老腊肉了。”
艰苦卓绝的工作让聂宁波不能再有精力顾及家庭,与家人两地分居是团队成员们的常态。5年来,聂宁波每年最多回两次家,连节假日都在赶工期。妻子生了孩子,他才得以赶回家,3天后又赶回工地。
“80后”陈鹏,毕业不久就来到了涡阳县,一呆就是5年。在这个过程中,他承受了和女友两地分居的苦涩。通过项目经理赵锐的帮助,两人均被安排在涡河三桥项目上。伴随着涡河三桥的顺利建成,如今陈鹏已是一个父亲。说到如果再选一次,陈鹏坚定地说,还是会选择建设涡河三桥,“因为涡河三桥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作为一名技术人员,非常希望能到有挑战的项目工作,工作的同时,学习技术知识,丰富自我,能为涡阳县的老百姓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也很高兴。”
工程部部长王华说,5年里他没时间回去见父母介绍的对象,他说,“三桥就是我的对象,我的处女作和我的初恋情人。”
这样的事例在这个团队中不胜枚举,5年的时光,他们团结一心,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克服种种困难,用专业精湛的技术成就了涡阳三桥的今天。随着三桥的正式通车,而他们将会离开,奔赴下一个“战场”。“真是有点舍不得!”项目经理赵锐感慨,“5年的时间,我们和涡阳县有了感情。”
后记:
目前,赵锐、郑文飞、聂宁波与他们年轻的团队分别完成上报了项目7项学术论文成果。其中3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5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实用新型专利,“适用于浅水淤泥河道的基坑开挖支护方法”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发明专利。为项目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铁建中铁十五局集团一公司的“桥梁品牌”竞争优势。
涡河三桥,历经五年艰辛,最终破茧成蝶,张开双翼,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