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一座新型生态环保城市正在洱海边上崛起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洱海时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20154月,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到大理进行专题调研时强调:“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海东开发成也环保、败也环保,必须高度重视海东片区开发所面临的环境风险隐患,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强力推进,确保苍山洱海青山永在、碧水长流;要实行最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决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洱海!”

  1年多的时间不算长,但在海东,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年多的时间不短,习总书记视察大理、省委书记李纪恒调研海东时的画面仍历历在目。

  按计划,到2016年年底,海东将建设成一个占地10平方公里、可容纳城市人口达8万人的中心片区城市。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为了按时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2015年以来,大理海东开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开委)严格按照李纪恒书记关于“开发海东、保护洱海”的一系列要求,加快了开发建设速度。

  1年多来,海开委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大理州委州政府的指导下,带领海东开发区的干部群众,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近日,当本社记者再次探访海东时,深切地感受到了发生在这块热土上的显著变化和深刻变革。

  随着一栋栋高楼、一个个城市公园、一片片城市绿地快速地从海开委办公楼二楼大厅的效果图上被“复制、粘贴”到昔日的荒山坡上,一座新型环保生态山地城市正在洱海边上崛起。

规划引领 打造科学发展的样板

  近年来,在国内一些大中小城市,“堵、涝、脏、乱”等城市病凸显,除了城市本身发展过快,“规划的先天不足”是造成这些城市病凸显的主要原因。

  “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那是犯错,已经预见而没有采取相应改正措施则是犯罪!”对于城市规划,海开委主任杨志东这样理解。

  早在20039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在进行“滇西中心城市”的战略规划时,就首次把目光聚焦大理海东。到20119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5次在大理召开城市建设专题会议,要求积极推进大理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把海东打造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生态城市的样板、国际康体休闲度假城市的样板。

  20123月,海开委成立伊始,为了让海东呈现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海开人就抱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用青春热血汗水加智慧,把开发建设海东视为人生事业中的一项历史使命来抓。

  项目未动,规划先行。从一开始,海东开发就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以“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选择西安建大、加拿大艾克斯蒂公司等国内外三家知名设计单位参与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过程中,海东抢抓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桥头堡等战略机遇,围绕建设高原山地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充分发挥海东山地资源丰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景观奇特、人文深厚等独特优势,科学借鉴国内外依山傍海山水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坚持合理布局,完善基础设施,突出产业支撑,推进城乡统筹。在抓好生态环保的同时,又重视人文景观,体现城市特色。

  按照总体规划,海东开发建设范围总面积约140平方公里,规划发展控制区约125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了64.62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海东新区中心片区规划控制范围30平方公里(西临洱海,东至大丽高速,北起水井、尊庄村,南抵凤仪)。

  从已完成的规划图上看,海东中心城区的下和北山、南山、波罗山等山体主脉清晰,山形腾龙起凤、山水相依;洱海、马尾山、大青山形成景观主轴,北侧下和北山,南面波罗山等形成两翼,好似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鹏鸟。

  中心城区道路则呈手指状发散分布。由37条道路组成的城区道路,将行政中心、学校、公园、农贸市场、医院、住宅小区等城市综合体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五纵、四横、三环、两道”的城区立体交通体系。

  为了确保规划“无死角”,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海东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应用,以智慧管网、智慧市政、智能交通为切入点的数字海东建设正在抓紧规划实施。记者从海开委了解到,为了做好“直饮水全到户、天然气全覆盖、全城无架空”的规划编制工作,海开委累计投入规划及勘察设计费已达5000余万元。

  在“规划引领”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海东实施扩大了“多规合一”试点,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融入到规划建设过程中。目前,海东新城整个城区的市政道路、生态系统、电力工程、通信基础设施、天然气利用、地质灾害等都做了专项规划,实现了规划全覆盖。

  2014年,时任云南省代省长陈豪在大理海东进行专题调研时,曾对海东的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海东山地新城规划水平很高,发展前景很好!”

 

环保先行 致力打造环保城市样板

  洱海不仅是大理人民的洱海,更是全国、全世界人民的洱海。由此可见保护洱海的重要性。

  或许,要建一座城市并不困难,但要在洱海边上的荒山坡上建一座环保型城市,其难度可想而知。生活污水、城市垃圾、未经沉淀处理流入洱海的雨水……每一项都会对洱海的水质造成伤害。   

  海开委始终将环保意识、环保理念、环保措施贯穿于规划和开发建设全过程。“开发建设到哪里,截污管道就铺设到哪里。”这是海开委做出的庄严承诺。

  为了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海东严格按照“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供应、统一运营”的“五个统一”原则,在以已建成的环洱海截污管沟作为第一道防线的基础上,又在海东新区完善规划雨水、污水、再生水、自来水、直饮水、天然气、强电、弱电共812.8公里的第二道防线管网建设,确保彻底阻断污水进入洱海。

  为确保规划区内村落与城市污水同步实现全入网、全处理、再利用,海开委实施了南污北调村落污水补充救济工程,将环洱海截污干渠中的污水用泵站提升到海东污水处理厂处理。同时实施北水南调中水回用工程,处理过的中水全部用于城市新区绿化灌溉及道路广场清洗等。

  目前,已建成的海东污水处理厂已经投入运行。“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洱海,不让一滴中水进入食物链,更让每一滴中水变成钱。”的新型环保格局已经形成。 “按照未来海东城区25万人的人口规模,年产生生活污水将达到2200万方。经过海东的水循环系统处理后,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3400万元。”海开委主任杨志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

  记者从海开委了解到,海东新区投资4.2亿元、日处理垃圾600多吨、采用世界一流的德国马丁先进技术、具有欧盟环保排放标准的海东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并网运行,不仅为海东今后的城市垃圾处理解决了难题,也为大理洱海流域、宾川县等部分地区的固体垃圾处理找到了永久性出路。

生态优先 确保青山永在碧水长流

  海东的地质属于喀斯特地貌,土地贫瘠、植物稀疏,常年降水量低于蒸发量,荒漠化程度非常严重。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要想在海东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的生态城市,就必须先解决海东自然环境构成的“先天壁垒”。

  通过4年多的探索实践,海开委探索出三维排水联接扣与生态袋修复、挂网喷播、混播造林的有效方式,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坡度较大、难以利用的山体和沟壑上,科学实施生态绿化工程。

  在布局上,海开委按照“山水相融、城景交融”的绿地格局要求,海东新城共布局公园及防护绿地2.26平方公里、生态绿地11.18平方公里、广场及水面0.24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心、双环、四廊、多点”的点、线、面、块相互结合的绿地网络结构。木莲公园、起凤公园、独秀园、掬秀园、览川园等城市公园和星罗棋布的城市绿地广场遍布整个新城区,形成了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生态城市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海开委自主创新的“鱼鳞坑客土定植”的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并得到了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推广。

  如今,以银杏、朴树等为主的行道树、边坡上怒放的三角梅,将已完工的城市道路妆点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海开委的倡议下,入驻海东的企业、大理范围内的各种社会力量也纷纷参与到绿化海东的行动中,“花溪·彩霞园”“彩云·鹭峤园”“纳思·春天里”“莲雅·百岁廊”……一个个企业捐建的富有诗意的绿地公园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了确保了不让初期雨水直接进入洱海,海开委突破传统的排洪防涝理念,依托完备的市政雨污分流系统,将城市排洪渠建成兼具防洪、景观、生态、治理功能的城市水廊道。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有效减少地表径流,使雨水充分渗透到地下,进而汇入雨水花园,通过九溪和荷月洲两大湿地公园净化后,最终连接洱海环湖湿地,既形成城市丰富的水景观,减少海东蒸发量,又改善了气候环境。

  海开委还积极推行绿色殡葬改革,创新推出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与节约利用土地完美结合的“祖灵庙”模式。通过规划建设11座具有现代殡葬园林风貌的祖灵庙,可做到用50多亩土地来解决5万冢坟墓搬迁、海东镇2万多人及海东新区未来规划入驻的25万人在50年内面临的殡葬问题,与普通公墓相比,可节约用地200多倍,还将实现规划区内全域无坟头的愿景。这是集移风易俗、生态环保、城市景观、节约用地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工程。

  随着大理市行政中心、大理技师学院等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海东垃圾焚烧发电厂并网运行,整个新城区正逐步被城市公园和星罗棋布的城市绿地染绿,一个新型生态环保城市已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