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坚:协调推进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良性发展

    落实八项规定,必须制度化、常态化,健全民主法治,加强制度改革。这个方面的工作永远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近年来,党风政风明显改善,民风和社风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切源于对作风建设的高度强调,特别是2012年八项规定的实施。

  八项规定的实施,对改善政风、社风、民风究竟有何影响和意义?政风、社风、民风之间有何内在关系?就此,本社特约撰稿人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坚。

政府须成为践履美德的表率

  记者:您如何看待“八项规定”的实施效果?

  林坚:八项规定是政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实施至今,已有十几万党员干部受到处分。总体来看,八项规定执行很有成效,一以贯之,需要长抓不懈,避免反弹。

  记者:政风建设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迫切需要。从目前来看,“八项规定”对整个政风有哪些影响?

  林坚:政风也叫官风,突出表现在干部的作风以及会风等方面。八项规定对政风影响深远,首先表现为促进政风清朗,为官清廉。政府官员作为执掌公共权力的主体,对于尊重、倡导和维系良好社会风气具有主要的和基础性的作用。政风清朗,为官清廉,才能起表率作用。只要当政者以身作则,修己向善,树立清风正气,老百姓自然会跟着向善,社会风尚自然也会跟着好起来。理想的官场风气自然地成为民众对执政者的期望,也理应是执政者努力的方向。

  其次是纠风揭丑,净化风气。习近平指出,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在现实中,部分官员缺乏官德,官风不正,存在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等工作作风,干部制度性缺陷导致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严重影响到了社会公信力的确立和维系,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要以敢于亮短揭丑的勇气和态度查找问题,剖析原因,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切实改进作风。要净化和提升社会风气,政府必须首先成为践履美德的表率。

  再次表现为明确善恶,严守规矩。执政者必须明确大是大非,坚持真理,坚持原则,惩恶扬善,激浊扬清。八项规定出台后,变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纪律、中国共产党的规矩。对于党的纪律、党的规矩,必须“严”字当头,一丝不苟。坚决维护八项规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八项规定精神没有例外。

潜移默化影响社风民风

  记者:有人认为,政风败坏会影响社风,社风不好也会影响政风。您如何看待政风与社风之间的联系?

  林坚:社会风气,是社会大多数成员或社会群体精神风貌的总和。社会风气是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由社会成员某些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伦理的、审美的观念综合凝结和转化而成的,它是一种带群众性的社会风貌和社会力量,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流行的爱好和习惯以及由此所表现的基本道德的状况,是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拥有广泛影响力的行为方式。

  政风与社会风气紧密关联。古人追究风气变化,主要是看“吏治”与“士风”。其实,风气的形成是由社会种种变化综合而成的。但政风、官风还是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社会风气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风向标,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社会风气的好坏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社会风气的好转,根本在于加强党风建设,重点在于包括党员、官员在内的社会先进群体的带头示范。

  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社会风气的兴衰、生灭表现得更为激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社会风气发生演变,也印证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轨迹。风气具有传习性与扩散性,又有着难以变化移易的凝固性。风气形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它从不知不觉的细微处起步,逐渐向社会扩散,最终形成千万人的共识,世代传袭,即使它不利于社会的进步,要想变易它,也十分困难。风气有着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无论是保持社会和谐,还是腐蚀社会肌体,社会风气的影响既深且广,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无不受到它的制约。要实现改易风气的目的,需要持久艰巨的努力。

  记者:八项规定不是针对社风的,但却对社会风气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比八项规定实施前后的社会风气,您觉得社风发生了哪些变化?

  林坚:八项规定实施后,社风变化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精简活动,反对形式主义。各种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大为精简;切实改进会风,注重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二是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奉行精打细算的原则,减少各种评比、检查,严禁滥发钱物,不讲排场、比阔气。不再以各种名义年终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

  八项规定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逐渐渗透,以往通行的“惯例”慢慢地改变了,也使人们从“不习惯”到适应。

  记者:八项规定的出台不仅改变了政风和社风,也改变了民风。您如何看待政风与民风的关系?

  林坚:民风相对于官场风气而言。官场风气直接影响着国家机构的运行效率,同时,官场风气也对民风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理想的官场风气自然地成为民众对执政者的期望,也理应是执政者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改进的民风也能改善政风,促进官场风气的提升。

  记者:“八项规定”出台后,在党群关系、官民关系等方面有很大改变。如何评价这些变化?

  林坚:关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从一些“细节”抓起,对调查研究、座谈、出行、陪同、接待、标语、迎送、宴请等都作出了明确要求。正所谓细节不细,小事不小。细节背后是作风,小事反映的是形象。这些规定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党群关系、官民关系。

八项规定永远是“进行时”

  记者:如前面所言,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是有内在联系的。您认为该如何协调统一推进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良性发展?

  林坚:我以为,这些风气的良性发展,需要协调统一推进。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净化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政治生态是政治行为主体与环境、领导干部与群众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其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要净化政治生态,就必须明确政治生态受污染的根源,对症下药,及时治理,形成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良好的政治生态,可以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形成一种风清气正的氛围,形成生生不息的发展景观。

  二是树立正确观念。这包括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等。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政绩要体现在为人民服务上面,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尤其是要有正确的人情观,不能为亲情所累、为私情所累、为人情所累。人情的表达都要合法合规合纪,情不可越法、情不可越规、情不可越纪、情不可越德。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群众。对自己恰当评价,不居功、不诿过,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正确对待群众,不仅是个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立场、政治本色问题,必须时时刻刻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服务。

  三是强化反腐倡廉,始终保持清正廉洁。这是领导干部做人做事的底线,底线就是高压线,碰不得。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管好自己、管好家属、管好身边人。做一个组织和干部群众信赖的人,做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做一个家人和亲属引以为荣的人,做一个回顾一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

  四是坚持善始善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体现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上,体现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努力上。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反复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的结果,是在他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慢慢地建立起来的;而一个国家的民风更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要发展改进自己的民风也需要逐渐地、一点一滴地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不应该急躁。

  五是推进社会系统工程。由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社会改革和治理过程呈现出非线性、多层次、多子系统、不确定性等特点,因而社会系统工程方法,是保持发展、稳定、可持续必不可少的方法,对于协调统一推进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良性发展也大有裨益。从社会系统工程的角度分析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注重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风尚和习俗进行关联分析,研究各种因素和结构诸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况,揭示不同规律在综合作用中的互动趋势和特点,寻求党风政风社风民风互动导致的规律和演变轨迹。

  最后,落实八项规定,必须制度化、常态化,健全民主法治,加强制度改革。这个方面的工作永远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