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全民补碘”

    在食盐专营体制下,给民众造成的另一个困惑则是全民强制补碘,近年来甲状腺疾病的增加与补碘过量是否有关,也引起人们持久不断的争论,更多人则呼吁,是否将补碘的选择权还给民众?

 

  

  “我们不应该对全民进行强制补碘,应该给老百姓更多的选择权。”提到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58岁的谢华民情绪激动。

  谢华民是原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高级工程师,长期关注由于政策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从2004年开始,她先后呼吁禁用面粉增白剂、餐饮业禁用亚硝酸盐、禁用偶氮甲酰胺。

  经过多年的呐喊,面粉增白剂和餐饮业的亚硝酸盐先后被禁用。如今,偶氮甲酰胺是否从添加剂中除名,却依然争执不下。

  从2012年起,谢华民认为“全民补碘”的政策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过量补碘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于是开始呼吁废除全民补碘政策。

  这项政策是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当年为消除碘缺乏病,我国全民食用加碘盐,与计划生育政策相类似,作为一项国策在中国强制推行。在此基础上,我国对食盐经营采取专营体制,以确保加碘国策的执行。

  谢华民坚持呼吁废除强制补碘政策的另一个背景是,在全民补碘政策实施22年之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地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一些地区正迎来甲状腺疾病发病的高峰期。疾病暴发的时间段,刚好与强制食用加碘盐相吻合。

  按照一些医学界人士的说法,补碘过量的伤害需要经过5年后才会显现出来。

  但是,直到目前,不管是我国还是国际上,依然没有权威机构证实甲状腺疾病高发与补碘有关。

  随着《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发布,在颇受老百姓关注的食盐加碘制度方面,方案提出:有效拓宽碘盐供应渠道,确保合格碘盐覆盖率在90%以上,同时满足特定人群非碘盐消费需求。

  这意味着,将来购买无碘盐的渠道将增多,不同人群的需求得到满足,“现在在北京买无碘盐方便多了,但之前购买无碘盐需要出具医院的证明才能买到。”谢华民说。

  一位盐业公司的负责人表示,随着“盐改”的推进,盐产品的品种增多,将会满足更多特定人群的需求。

碘盐致病?

  时下的谢华民依然四处写信呼吁取消强制补碘的政策,她也不断向身边的人普及“补碘过量,有害健康”的观点,甚至将这类论文以及文章汇编成书,免费送给周边的人阅读。

  “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对这项政策的思考。”谢华民说。

  其实,“碘盐致病”的说法由来已久,2009年南方某周刊刊发了一篇《碘盐致病疑云》的报道,引发社会对补碘过量是否有害健康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这场讨论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停止。

  只是这篇报道发表后不到半个月,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有关负责人作出回应称,目前我国人群碘营养水平总体处于适宜状态,但我国缺碘地区尚有5%~10%的人口未能食用合格碘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碘缺乏病实验室主任李素梅等流行病学专家进一步跟进表示,甲状腺癌与食盐加碘存在某种联系的推论依据不充分,缺乏令人折服的有力证据。相反,采取补碘干预可使甲状腺癌向低恶性转化已被广泛认同。

  权威部门的回应以及流行病专家的论述并没有让“碘盐风波”告一段落。临床专家和大夫,通过各种渠道继续发表针对“部分地区甲状腺癌增多与碘盐过量有关”的说法。由此,全民“食盐加碘”政策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形成了一场拉锯战。

  其实,在此之前,原中国医科大学校长滕卫平团队进行了一个为期5年“碘摄入量对甲状腺疾病影响”的调查。调查小组选取了3个典型的地区样本——轻度碘缺乏地区、碘足量地区、碘过量地区,对3761例居民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和尿碘进行研究。

  在持续5年的调查后,他得出结论:碘摄入量不是越多越好,“足量及过量的碘摄入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他的调查结果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该结论当即被舆论解读为“碘盐致病”的理论依据。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当期杂志上,针对这一调查结果,美国一位著名内分泌专家得出另一个结论。他认为“过量的碘摄入与亚临床型甲减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5年累积发病率的微增有关联,但并不会导致甲亢或亚临床甲亢。”他指出,“在滕卫平的大样本病例中,多数病例显示,过量碘摄入导致的两种症状,在临床上并不显著,而且不会持续。”

  随后,滕卫平本人也强调,不能确定甲状腺疾病与过量摄入碘有必然的联系。

  而对于补碘过量会不会引发甲状腺疾病,医学界一直都是众说纷纭,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应贤平在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补碘过量对身体产生伤害是肯定的,碘产生作用的器官是甲状腺,“因为碘进入人体之后就跑到甲状腺里面去,甲状腺的血浓度正常情况下是其他器官的50100倍,如果缺碘的情况可以达到上千倍,因为甲状腺有主动吸收碘的功能,碘多碘少都会对甲状腺的功能产生影响。”

  应贤平认为,碘少会使甲状腺功能减弱,如果碘多了会引起甲状腺功能减弱、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四种疾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郑宏庭也表示,碘缺乏是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诱因,过量补碘也可能导致甲状腺疾病。他介绍,近年来,在健康人群的体检中,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时下临床对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逐年提高,除临床超声检诊技术提高外,不排除与正常人群过量补碘有关。

从“强制补碘”到“科学补碘”

  中国一度是世界上缺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曾有7亿多人口缺碘,占世界碘缺乏病人群的40%

  据介绍,人体一旦缺碘,对健康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大脑发育,导致智力落后或智力残疾。碘缺乏对成人的最明显影响是甲状腺肿。

  1993年国务院主持召开了“消除碘缺乏病动员大会”,通过了国家防治碘缺乏病纲要,决定推广全民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的防治策略。

  1994年国家正式颁布《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食盐加碘作为一项国策固定下来。

  记者注意到,在一片补碘过量是否有损健康的争议中,食盐的加碘量正在逐渐降低。

  比如,1994年颁布的《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纲要》中,规定了加工、出厂、销售、用户使用时各环节最低标准,分别为50403020毫克/千克,但未设定最高限量,结果出现食盐碘含量过高的问题。

  1996年,我国对食盐含碘量作出第一次调整,设定了60毫克/千克的上限值。

  2000年,我国第二次调整食盐碘含量,将原来4个环节的标准精简为1个,即加工环节为35毫克/千克,碘含量均匀度的波动范围为±15毫克/千克。

  20123月,国家新的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开始实施,食盐的平均加碘量,由原来统一的加工水平35毫克/千克,下调至20~30毫克/千克,并且提供了3种标准,允许各省自主选择加碘水平。

  记者了解到,“自主加碘”方式推出不久,各省无一例外地下调了加碘量。

  如今,官方多年提倡的“强制补碘”也正向“科学补碘”悄然转变。

  其实,《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在一些被确定的高碘地区也要求提供无碘盐,但这种要求被很容易忽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北京、河北、山西、江苏、安徽、福建、山东和河南8个高碘省区也被强制推行加碘盐。

  比如《2008年全国碘盐监测报告》显示:很多高碘地区仍然在食用碘盐,其中北京和福建两个高碘地区的无碘食盐率分别为25%22.67%

  记者调查发现,在科学补碘方面北京已经走在前列。北京市卫计委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能掌握北京市人群碘营养状况,引导市民科学补碘,北京市目前制定了碘缺乏病监测方案。重点监测人群包括了常住人口中810岁儿童、孕妇以及新生儿。

  这名工作人员透露,卫生部门将根据监测数据掌握区级人群碘营养状况及病情的消长趋势,为适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和科学调整干预提供依据。

盐改应提供多元选择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近年来也呼吁取消强制补碘,把是否补碘的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袁东明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补碘是不是要通过专营的手段来完成,当然值得商讨,“比如美国也补碘,但并不是通过专营的办法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市场的办法来完成的。”

  他表示,强制补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大合适,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宣传,提高民众的补碘意识,让大家了解哪些区域需要补碘,哪些区域不需要补碘,最后将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对于特殊的人群,需要补碘的话可以通过别的手段,“比如说孕妇,要补碘,可以通过吃碘烷来补碘,这可能是以后补碘的一个方向。”

  袁东明表示,我国情况特殊,大城市的居民补碘意识比较高,“比如对特殊人群提供医疗方面的服务,检测一下看看是否缺碘。但这种监测也有缺陷,因为今天不缺可能明天就缺了,补碘并不能像吃药一样一劳永逸。”

  但是对于保证边远地区的碘盐供应量还是得靠国企,“因为国企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或许是在这次盐业改革中仍然强调专营的原因之一。”袁东明说。

  然而,一个事实是,如今在一些高碘地区市面上很难买到不加碘的食盐。而对于患有甲状腺疾病的人,很多都需要食用不加碘的盐,这给他们造成很大的生活困扰。

  谢华民建议,政府对碘盐供应实行双轨制,加碘盐由政府出资补贴,价格比较便宜;无碘盐的价格,则要高出多倍,最终交由公众自我选择。

  现实是,目前,国内的碘盐供应并未实行双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