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法治实践成果丰硕特色鲜明
“法治建设组织健全,法治实践特色鲜明。”近日,江苏省法治办专职副主任沈国新在调研后,对泰州市姜堰区法治实践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近年来,该区不断强化法治实践,形成了一批亮点品牌。
着眼关键点 守护公平正义
为推进非常见罪名量刑建议精准化,姜堰检察院积极探索非常见罪名信息库建设,归纳量刑要素,研判办案实例,充实参照标准,目前累计已建立22个非常见罪名信息库,推动非常见罪名量刑建议采纳率达98%以上。
5月18日,该区法院顾高法庭庭长赵勇带队来到大伦镇茆戚村,巡回审结了一起因赡养引起的合同纠纷。在社情民意员的帮助调解下,原、被告握手言和。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该区近年来聘请社情民意员,随机抽取组成观审团全程参与案件的审理;成立阳光巡回专家理事团,建立50人的专家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对疑难复杂纠纷和信访积案进行巡回调解。
姜堰积极探索构建刑事案件被告人诉前社会调查的监督机制,对诉前调查实施全程监督。1月22日,姜堰法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妇联、基层代表、心理学家,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沙某将女儿扔进深井致死案召开刑事审判判前民意调查座谈会,广泛听取民意。
把握群众性 培育法治精神
姜堰区着力打造的“燕姐姐课堂”是“法律进学校”长效机制的一个品牌,通过“燕姐姐课堂”深入全区各中小学校,举办法制讲座、图片展览、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自2013年开展以来,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和关注。4月19日,“燕姐姐”们在梁徐中心小学举办了一场题为《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法治课,多功能报告厅中不时传来同学们的齐声回答和阵阵欢笑。该区不断完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在全国首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基地,择优确定16名优秀律师成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专业律师团”,专门服务于刑事诉讼阶段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
刘云芳是姜堰北街社区的一名退休职工,退休25年以来热衷公益事业,特别擅长调解纠纷,大事小事通通“掰开揉碎”。纠纷双方面对年逾八旬刘姥姥,几招下来便如乖小孩儿一样言听计从。中天社区居民很快将刘云芳的调解室命名为“刘姥姥话吧”。该区不断创新基层民主自治管理。创新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评议、推进服务为民,形成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四民主一服务”品牌。顾高镇推行“村务商议团”制度,促进村“两委”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张甸镇推行“半月谈”议事会,把群众关心的事都拿到议事会上评一评、议一议,票决结果作为“两委”会最终决策依据。
3月25日,姜堰法院民一庭庭长张树春带领法官第三次将法庭“搬到”黄某家中,被告黄某因脑部受伤致瘫痪,其妻游某此前两次提起离婚诉讼,法官不仅维护了二人的婚姻,并且帮助解决了实际生活困难。该区法院选择婚姻家庭、相邻关系纠纷等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案件,开展百庭进村、百案讲法活动,进镇村、社区巡回开庭、调解审理,结合案件向旁听群众讲法析理,开展法治宣传,倡导淳朴民风。
提升凝聚力 强化法治引领
2月26日下午,姜堰法院溱潼法庭庭长曹士平来到江苏姜堰通达船用泵阀有限公司走访调研,了解公司在经营中的司法需求,倾听业主对法院、法庭工作的意见建议。姜堰从2014年实施“五挂钩五服务”活动,紧扣政法干警这一核心环节,硬化队伍建设。通过领导挂钩片区,成员单位挂钩镇区,政法部门挂钩村(社区),政法干警挂钩成长型以上企业和学校;服务指导平安法治创建,服务和谐社区创建,服务群众诉求,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基层队伍建设。
该区强化成员单位协调联动,凝聚部门共治合力。注重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先后建立了医患、劳资、消费、环保、交通事故、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安全、婚姻家庭、涉校涉生纠纷、水上纠纷及铁路施工纠纷等11个领域的专业调解组织。与此同时,推动行政部门积极作为,该区国税局在全省率先研发税务行政处罚案例管理系统;环保局建立敏感项目环保审批风险提示制度,建立环境保护联动执法工作机制,依法、高效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法治办组织开展综治领域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