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普法道路上的“急先锋”
他扎根基层12年,是热爱普法工作的“80后”。在投身志愿普法的道路上,他自费成立“高亮普法工作室”,独创“高氏普法模式”,如今又在进行着一系列推动法治宣传科研化的实践。
——记成都市双流区司法局普法志愿者高亮
32岁的高亮是成都市双流区司法局普法志愿者,成都市司法局法治宣讲团讲师、双流区法治宣讲团办公室主任(特聘)。
不仅在双流,即使在四川省司法行政系统中,高亮都称得上是普法志愿者中标杆式的人物。
高亮参与普法已长达12年,期间,他举办过普法讲座900余堂次,授课人数超过40万人,层面涉及学生、教师、社区居民、机关干部、公司职员、社区矫正人员、寺院僧侣和信众等。
为了让更多的人和法律结缘,把法治理念传递给更多人,高亮普法的足迹遍布成都市下辖的所有区市县的学校、社区、工厂。
由于成绩突出,高亮先后荣获1次“成都市司法行政系统十佳普法能手”、1次“成都市优秀普法员”、2次“成都市我最喜爱普法员”、2次“四川省十大法治人物”等荣誉称号。
案例、法条、法治理念一个都不少
2004年的一次校园普法演讲经历,让高亮找到人生的方向,走上了普法的道路。这一年,高亮不仅开始了普法人生当中的首次登台亮相,也拿到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
自投身志愿普法后,高亮不仅重视实践,他还善于观察和学习,经过长期的思考,高亮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普法模式——案例、法条、法治理念。
在高亮看来,普法如果只是讲法律条文、讲制度,已经不够了。他认为,如今的普法一是要给群众树立法治理念,二是要教会群众正确运用法治渠道,知道该如何走法律途径。
2011年,高亮在双流县成人中专学校担任德育主任,其间一名未成年在校生偷室友手机被发现,被送到了德育处。那名学生告诉高亮,他知道偷东西是违法行为。高亮觉得奇怪,明知是违法为什么还要做?学生告诉他,因为女朋友下个星期要过生日,他没钱买礼物才决定偷手机。
“我当时就想,单纯给学生讲什么是盗窃罪有用吗?”这件事让高亮感触很深,他发现过去跟学生讲普法课时,什么是法治意识,却从没讲过。
此后,高亮将法治教育与德育行为紧紧扣住,“现在我们给学生普法,首先要告诉他们的是,你们这种行为可能是未来犯罪的诱因。”
高亮常说,“先抛出一个常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具体事例,然后告诉他们,这件事既有‘法治’的解决方法,也有‘不法治’的解决方法,采取这两种方法承担的后果会截然不同。”
以案说法避免了讲座的枯燥,法条的引入使案例的剖析更具有权威性,法治理念的灌入使老百姓更加懂得构建法治社会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为老百姓树立法治观念起到积极作用。
在多年的普法工作中,高亮在当地已小有名气,而他更是借用这个平台直接参与了大量的基层矛盾纠纷的调处和“问题学生”的帮扶等事件,其中有的还被甄选为成都市法治微电影拍摄的剧本,高亮说要以这种新形式向群众普法。
此外,高亮还常常跟随市关工委前往四川省女子监狱、成都市未成年人管教所,用座谈会和单独交流谈心的方式关爱服刑人员。
菜单式“精准”普法
再厉害的普法工作者,也不可能一堂课就把所有内容讲完,那么,高亮是如何做的呢?
在拥有了独特的普法模式之后,高亮意识到要使普法工作达到有的放矢的效果,就必须将普法内容根据不同的普法对象进行调整也就是普法的菜单化。按照“法律七进”的要求,他将普法菜单分为了7大方面、32个部分、90余份课件,内容涵盖了学校、社区、企业、单位、寺院、机关、乡村。
仅学校部分就分列出21套讲稿,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大专院校学生不同的年龄、学校类型、文化知识水平,将讲稿全部细化分离;基层群众讲稿,也根据地区经济条件、城乡发展区别、受众行业不同进行编撰。
“针对不同对象,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专门的普法菜单。”现在,接到授课安排后,高亮都会给授课单位负责人发去一份“普法菜单”,由以前的自己决定普法内容,转变为基层需要什么法律知识就送去什么样的法治文化,此举大大提高了普法的实效性。
到中学讲课,高亮结合《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列举中学生多发易发的违法犯罪行为,用真实案例来规劝学生谨慎交友,规避网络风险;在小学授课,他着重结合《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办法》及学校安全工作现状,为师生培训安全防护知识;面对社区群众,他侧重讲婚姻家庭、继承方面的法律知识和老年人的权益保护。
高亮立足校园关爱学生,他经常走进校园,多年来,几乎跑遍了双流上百所中小学。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2007年高亮进入学校从事德育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找学生谈心,将教育的柔性和法律的刚性完美结合,独创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氏普法模式”。
针对校园的普法对象是学生这一特点,高亮就从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给学生们带来很多实用的保护自己的技巧,他也会特别提醒孩子们面对犯罪分子和违法行为时做到见义有为,同时根据中国未成年人犯罪趋势,希望孩子们要擦亮双眼,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自费成立普法工作室
作为四川普法志愿者中标杆式的人物,值得一提的是,高亮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褪去身上的光环,借助体制和机制的力量,避免单兵作战,让普法工作面更广,推进得更加深入。
从2012年起,在做专职普法两年后,高亮认识到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普法工作的载体仅仅局限于法治讲座也是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的。
2014年10月,高亮和家人商量后在双流全额自费成立“高亮普法工作室”,利用自身在普法界的影响力,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普法人共同组建了一支志愿宣讲团,并在他的联络下活跃在全市法治讲座一线岗位上。
志愿宣讲团的队伍中有法学博士、教育学教授、警察、律师、法官、检察官、司法行政系统工作人员、大学生志愿者,以及长期致力于法治文艺节目创编的文艺界朋友。团队成员都是在各区市县以及全市全省具有丰富一线宣讲经验的专业普法人,高亮利用自身工作时间灵活机动,与各区市县法宣负责同志相互熟悉的优势,调配团队成员活跃在全市法治讲座一线岗位上。
据了解,该团队成员,分布在双流县、都江堰市、龙泉驿区、新津县、彭州市、锦江区、高新区等地。2015年高亮被双流县特聘为法治宣讲团办公室主任,他极力推进宣讲团与工作室普法讲师的整合,极大充实了双流县法治宣讲的力量。
十余年来,高亮坚持不懈地普法,让当地法治的氛围也变得越来越浓厚。这一点,高亮感受最深,他还记得,他刚开始到社区以讲座形式普法时,原定容纳300多人的场地,最终稀稀拉拉的坐100余人,而现在走廊、过道都坐满了群众,甚至窗外都有听众驻足倾听。以前讲座一结束,群众就散了,而现在咨询的老百姓可以围上好几圈,基层社区和政府工作人员索要讲稿的更是络绎不绝。
面对成绩,高亮没有止步,现在,高亮在进行着新的探索。他以如今的双流区为“试验田”,尝试法治宣传科研化,不断探索和实践各种普法模式,诸如“法律进学校四级课堂”“法律进村社区法治趣谈面对面”“国学法家精髓与现代普法”等科研课题,力争在自己的第二个十年普法路上再次实现普法教育科研能力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