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官解读明星涉毒案件特点
在“6·26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北京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的法官们针对近段时间出现的明星涉毒案件进行了分析,总结明星涉毒案件的几个特点。
近年来明星涉毒案件层出不穷,柯震东,房祖名,高虎,宁财神,李代沫,满文军,张默,尹相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卷入吸毒的案件中,令人扼腕。娱乐圈明星爆出吸毒负面新闻,相比普通人吸毒的消息,更令人震惊。
明星身为公众人物,本应做好表率作用,模范遵守法律法规。更何况有的明星本身为“禁毒代言人”,被爆出涉毒的新闻,妥妥地“打脸”,更加受到舆论的抨击。分析一下不难发现,明星涉毒案件呈现出明显特点。
明星涉毒与娱乐圈环境有关
娱乐圈“长江后浪推前浪”,艺人在高峰期和低谷期的心理落差大。人们看到明星表面的如花笑靥,镁光灯追逐的优雅身姿,举手投足间的款款风度,殊不知“一将功成万骨枯”。走上了高台的人一下子被捧得很高,各种优越感扑面而来,不禁有些膨胀和飘飘然,灯红酒绿皆想体会一遍,甚至想尝试毒品的“欲仙欲死”。一旦走出高峰期则又产生心理落差,心理上不平衡选择毒品来“解忧”。
涉毒明星工作环境节奏快、压力大,令其贪恋毒品带来“放松”。毒品能够刺激人的神经中枢,在娱乐圈这一节奏快、压力大的环境下,很多人是在三五人的聚会上被怂恿,头脑一热,接受了这一尝试,从此与毒品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明星这一特殊群体中,有人用毒品作为促进创作的“缪斯女神”,有人用它作为排忧解烦的“忘忧草”,有人用它作为增强活动性、减少疲倦感、减少睡眠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兴奋剂”,有人用它作为抑制食欲、加强新陈代谢的“减肥药”。
涉毒的明星往往成名较早或者正处于事业的低潮期。那些年纪轻轻的明星,有的因为父母的光环而获得较好的资源发展事业,有的因为机遇较好很快成名,在娱乐圈拥有自己的一番天地,初出茅庐便在娱乐圈获得了大量的掌声和鲜花,对扑面而来的花花世界缺乏充分的辨认能力,因而沉溺其中,掌声过后便会觉得迷茫,希望在毒品的世界里找到寄托。而有的明星正处于事业的低潮期,如果不被新闻爆出涉毒,甚至会被观众所遗忘,这样一种被喧嚣的娱乐圈抛弃之感会让人产生较早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纾解,当遇到毒品诱惑之时,便难以抗拒。
明星在案发后普遍悔过
明星涉毒案件中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娱乐圈的新旧更替很迅速,没有人能够一直站在人气的顶峰,在人气衰落后,明星会选择不同的出路——在目前的社会大背景下,女明星尚能够退出大舞台,选择相夫教子的出路;而男明星如果不能找到工作的新路径,其经济压力、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会大大高于女明星。
涉毒明星被抓获后供认不讳,均表示会悔过自新。明星由于其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当涉毒新闻爆出后,涉毒明星皆承认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向公众道歉,表示将悔过自新。但从以往的案例看来,即使在公众面前表示从此远离毒品的,“啪啪”打脸的涉毒明星也并非不存在。毒品的性质决定其一旦沾染便很难戒断,它可能会成为一生的噩梦。所以还是那句话,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并存
无论是在明星涉毒案件中,还是在影视剧中,“鸦片”“海洛因”“冰毒”“可卡因”“摇头丸”这些毒品名词时常出现,这其中既有传统毒品,也有新型毒品。
鸦片,俗称大烟,取自罂粟花落之后结出的果。鸦片是将罂粟未成熟的种子荚割开后所渗出的白色乳汁干燥凝固的产物。鸦片中含有20多种生物碱,其中吗啡的含量约为10%,属于吗啡类毒品。吗啡是从鸦片中提取的生物碱,是鸦片中起主要药理作用的成分。吗啡有药理作用:镇痛、镇静、止咳、止泻以及通便。吗啡中毒有三大特点:昏睡、瞳孔缩小、呼吸抑制。
海洛因,学名二乙酰吗啡,俗称“白粉”,属于阿片类药物,是鸦片的衍生物,由吗啡与醋酸酐混合加热制成。海洛因是阿片类物质中依赖性最强的物质之一,使用后能镇痛、嗜睡、神思分散、冷淡、食欲衰退,有时还会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瞳孔缩小、皮肤瘙痒、便秘。海洛因和吗啡在药理学上完全一样,但其脂溶度更高,分子更易穿过血脑屏障,从而产生更大的效果。
阿片类药物可使人产生强烈的“飘然欲仙”的快感,逐渐发展成为无法控制的用药依赖,最终导致萎靡不振、冷漠、嗜睡以及人格的一系列改变。并且阿片类药物会造成痛觉的丧失,可能会延误对其他严重病症的诊断和治疗;过量使用会抑制神经中枢,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可卡因是一种微细的、白色的结晶粉状的生物碱,味苦,具舌麻痹感,由古柯的叶子提炼而成,又称“古柯碱”。可卡因可刺激大脑皮质,麻痹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从而产生欣快感及视、听、触等幻觉,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
可卡因鼻吸入后很快为鼻黏膜吸收,因刺激性及对血管有收缩作用,故容易形成鼻腔溃疡。服用可卡因后,会逐渐发生偏执狂型精神病,并日渐加剧,使精神衰退。吸食可卡因的患者会出现自杀的倾向,吸食过程会保持一种极度衰竭和抑郁的状态。大剂量服用后可刺激脊髓,引起惊厥,乃至整个神经系统抑制,引起呼吸衰竭、造成死亡。
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是人工化学合成的新型毒品,包括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冰毒)、MDA、MDMA(摇头丸)及其他精神兴奋剂,会导致食用者躯体异常,由于长期厌食和消耗,体重明显下降,伴随着磨牙动作,常会出现口腔黏膜的磨伤和溃疡,长期滥用者常会出现肌腱反射增高、运动困难和步履不稳的表现,在最初用药的欣快感之后会发生突发的情绪变化,表现为情绪不稳、易激怒,以及慢性中毒症状对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损害。
甲基苯丙胺又称甲基安非他明、去氯麻黄碱,是一种无味或微有苦味的、透明的结晶体,外观与冰极为相似,俗称“冰毒”。它是一种精神类毒品,吸食之后透支人体的能量,对内脏器官伤害很大。
摇头丸一般指的是MDMA(其盐酸纯品为白色粉末)、MDA(无色油状液体)、MDEA等。其最常见的贩卖形式是各种颜色的片剂,多数片剂上有各种图案,偶尔也有白色或者其他颜色的粉末状,通常都含有高浓度的活性物质。
摇头丸具有中枢神经兴奋和致幻的作用,可引起幻觉、幻视、眩晕、空间定向力障碍,使人极度兴奋、摇头不止,可造成行为失控引发治安问题,大剂量滥用可引起中毒,长期滥用可导致精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