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灯人”张刃
为帮扶成瘾者,一位音乐治疗师,用音乐驱散阴霾,成为戒毒者生命中的“点灯人”。
“铃铃铃……”
24小时畅通的手机,随时可以接受成瘾者的咨询和求助。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深夜里被吵醒,作为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的音乐治疗师,张刃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吸毒成瘾者,走出毒品阴霾。
凌晨两点,张刃接通来电。对方张口就说:“我很烦。”他马上意识到:“他现在应该遭受‘复吸’困扰,想让我把他拉回来。”
从事禁毒工作13年,张刃明白,躯体脱毒虽然简单,而心里康复则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况且,很多脱毒成功者还不时受到往日“毒友”复吸邀请和自身复吸欲望的挑战。
如何拒绝“毒友”,脱毒者在张刃所进行的音乐治疗中已经模拟过多次。他们大多会与“毒友”保持距离并拒绝对方的诱惑。但自己时不时涌上心头的复吸欲望,往往成为脱毒者最大的心理障碍。处理这种情况,张刃建议他们“学会求救”。
通过3至5个月的训练,张刃可以让脱毒者坚定地拨打“求救电话”。
音乐治疗师
张刃用自己的努力和专业知识帮助了数不清的成瘾者。
然而,这位“点灯人”在十几年前,对“毒品”或“成瘾者”的感受也和普通人一样,既陌生又恐惧——毒品不仅让千万家庭支离破碎,更令无数鲜活的生命葬身于此。吸毒成瘾者隐秘而不堪地生活在城市见不得光的角落。人们对其无不保持着疏离而冷漠的距离。
彼时,作为一名音乐治疗专业的研究生,张刃一直想用所学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2003年,在做毕业论文文献搜集时,他了解到海洛因成瘾者有着严重的睡眠障碍,冰毒成瘾者也有着极端的情绪障碍。他敏锐地察觉到,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治疗对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我可以帮助他们。”出于治病救人的目的,张刃把目光投向了吸毒成瘾人群。2004年10月,他第一次以音乐心理治疗师的身份进入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成为一名志愿辅导员,利用音乐理疗的专业技能来帮助成瘾者。
谁承想和成瘾者们同吃同住好几个月,治疗工作却毫无进展,张刃感到特别困惑。直到一天晚上的谈话,让张刃找到了“病因”。
当天屋里一共有4个人,熄灯后,他们躺下开始闲聊。张刃忽然好奇地问病人:“你们吸毒究竟是啥感觉呀?能不能说说?”
一个操着四川口音的“病友”说:“那种‘赶脚’嘛不太好讲,反正就是全身每一个细胞,都特舒服,类似于灵魂出窍的‘赶脚’。”
说话的人有着十多年的吸毒史,“老婆孩子都抽没了。”
张刃感到惊悚而困惑:“那你们究竟想不想戒毒呢?”
“戒毒?!呵呵,张神医,你是想听真话,还是想听假话?”
“病友”的答案让张刃失眠了。
他万万没想到,成瘾者对毒品的心理依赖,竟然如此强烈。“我更没想到自己竟然这么幼稚——他们都是被公安人员抓进来进行强制戒毒的人,一点儿戒毒动机都没有!我怎么可能用音乐疗法给根本不想戒毒的人戒毒呢?”
张刃深刻地认识到,要想让成瘾者戒除毒瘾,首先必须提高他们的戒毒动机。
寻找戒毒动机
“只要出了这大铁门,第一件事儿就是找地儿抽一口!”
2004年,在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明霞(化名)和张刃第一次相见便如是袒露心声,她并不避讳自己对毒品的渴望。
当时,明霞吸食海洛因已有8个年头,曾经被强制戒毒11次。家人为了躲避她的毒友,3年内曾搬了16次家。然而家里所做的这一切并没有温暖明霞的内心。
就在最后一次强制戒毒时,明霞竟然打算永远不再回家了。
张刃内心感到黯然,面前的“病人”,似乎已经铁石心肠。他用尽力气想帮助其走出毒品魔爪,而对方却已经打定了主意要一条道走到黑。甚至,张刃在与明霞聊到其12岁的儿子时,她依然表示“无所谓”。
好在后来,她还是同意由张刃代她去看看孩子,“但必须说我出国工作了,不希望儿子知道自己有一个吸毒的妈妈”。
在一个冬日的下午,张刃去了明霞家,见到了12岁的小伟(化名)。面对孩子清澈的眼神,张刃告诉他:妈妈在国外很忙,没法儿回来看你。
那天,张刃为孩子带去了一个红色的书包作为礼物,并教他打网球,还特意用DV记录了这一切。
回到戒毒所以后,在定期开展的音乐治疗小组里,张刃特意分享了一首名叫《月光》的歌曲。
“月光洒在每个人心上,为想家的人,照着亮……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坚强,是什么离去,让我们悲伤,是什么付出,让我们坦荡,是什么结束,让我们成长……”
随着《月光》的“流淌”,明霞的情绪已经有所触动,而当音乐场景中突然出现儿子小伟的镜头时,她当时就愣在那儿了。明霞瞪大了眼睛,直直地看着镜头里的孩子,眼泪奔涌而出。
小伟隔着镜头,对明霞撒娇:“妈妈,您知道我不喜欢红色,呵呵,怎么还买红色的书包给我呀”“妈妈,我长高了,裤腿儿都变短了,连我的鞋子都变小了”“妈妈,您怎么这么久都不回家看我呀?妈妈,我想你了”……
就在那时,张刃看到满脸泪水的明霞似乎散发出了只有母亲才具有的温暖光芒。对家的期盼,对孩子牵挂的情感,霎时全被点亮了。
他明白,明霞找到了戒毒动机——对家人的爱和身为母亲的责任。“正是从那一刻起,明霞从毒瘾中渐渐苏醒,并一直没再复吸,到今天已经整整11年了。”
点亮“心灯”
在张刃的帮助下,明霞不仅走出了毒品的阴霾,她甚至成了一名出色的心理咨询师,由一名受助人成长为一名助人者。后来,他们还一起成立了一家NGO组织,专门为吸毒成瘾者提供专业帮助,让其重新回到阳光下。
2006年,张刃筹建了“绿丝带”“一线希望”等北京市第一批公益戒毒草根组织;2008年,他带领一批禁毒志愿者深入到云南边境毒品泛滥地区实地考察,制作了专供自愿戒毒组织机构使用的《社区戒毒》等视频教材;2014年,他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戏剧文学系联手策划创作了大型公益禁毒话剧《黑夜及点灯人》;小说《病蚌成珠》也以他为人物原型来感召成瘾者。
张刃及其团队用专业的工作技能,为深受毒品罹害的吸毒成瘾者点亮了一盏盏“心灯”……
因为对禁毒工作的无私复出,张刃获得了“2014年度中国优秀社工人物”奖和北京市“首都十大最美社工”称号。
这个淳朴的山东男人在行业内“火”了。很多人都想知道张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此时,明霞对张刃的评价,成为张刃多年禁毒工作的最珍贵注脚。她说:“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和自己分享笑容和欢乐的人,这样的人,我们未必会珍惜。但他,是和我们一起分享过痛苦和眼泪的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忘记……”
如今像张刃一样加入“点灯人”队伍的禁毒志愿者越来越多。2015年11月,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副局长梁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2008年以来,根据我国实施的禁毒法和2011年实施的《戒毒条例》,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共成立了334家强制隔离戒毒所,覆盖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全国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所已累计收治戒毒人员80余万人。
与此同时,毒品蔓延,吸毒人群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梁然介绍,截至2015年6月份,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口,已超300万。
在谈到上述问题时,张刃表示,吸毒行为是违法的,全社会都应该痛斥这种行为。但成瘾者就像病人一样,也有摆脱疾病的愿望,不应遭到人们的歧视。
“成瘾者并不是魔鬼,他们仅仅是被毒魔暂时控制的生命。”张刃呼吁,“如果你愿意像我一样,去体验生命更多的色彩,那就让我们一起用有限的生命,为他们点亮希望的心灯。”
张刃简介:
张刃,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知名禁毒专家,我国著名音乐治疗专家,是小说《病蚌成珠》及话剧《黑夜及点灯人》的故事人物原型。近年来,他在《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人民音乐》《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等核心专业期刊发表过多篇音乐治疗戒毒心理干预的临床研究论著及禁毒政策法规的相关调研报告,著有《音乐治疗》专著。
曾获得2014年度“中国优秀社工人物”奖及北京市“首都十大最美社工”的殊荣。现兼任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医学与技术装备协会常务委员、北京市青少年服务促进会理事等社会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