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毒贩毒,警钟为谁而鸣

  目前,中国吸毒人员低龄化特征突出;贩毒群体中,35岁以下人员数量占被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员总数的61.3%。青少年已经成为我国吸毒、贩毒的“主力军”,成为全社会之痛。

 

  626日这个特殊日子到来之前,小越(化名)走出北京市教育矫治局天康戒毒康复所,回到他的家乡河北邯郸。

  这个15岁的男孩子,聪明而帅气,还有令人羡慕的优异学习成绩。爸爸是公安干警,妈妈亦是公职人员。按说,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无论如何也是与“毒品”不会搭界的。可就是这样一个在众人眼里长得帅学习又好的孩子,吸毒了。

  青少年吸毒,已经像瘟疫一样在全社会蔓延,如今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严重地步。2016218日,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吸毒人员低龄化特征突出,截至2015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234.5万名(不含戒断3年未发现复吸人数、死亡人数和离境人数)。在全国234.5万名吸毒人员中,不满18岁的有4.3万名,占1.8%18岁到35岁的有142.2万名,占60.6%2015年,全国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员19.4万名,其中,35岁以下人员数量占被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员总数的61.3%。也就是说,青少年已经成为我国吸毒、贩毒的“主力军”。

  这两组数据,成为全社会之痛。

  

沾染毒品的孩子

  

  小越的生活轨迹和众多的初中生一样,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所不同的是,小越每周末都会去同城的姥姥家。就是这样每周脱离父母视野的两天,让小越掉进了毒品的深渊。

  长得很帅,学习成绩很棒,性格比较内向,这是小越留给老师同学及所有熟悉他的人的普遍印象。他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以“乖孩子”著称。爸爸的严厉、妈妈的强势伴随着小越成长的每一天,在父母眼里,似乎除了学习,他什么都不许关注。显然,小越的表现是令父母满意的,但他们哪里知道孩子内心深处的压抑。

  这份压抑只能通过周末排解。去姥姥家的日子,小越隔三岔五就跑到附近的同学小利(化名)家,和小利一起打电玩是小越最为快乐的时光。久而久之,小越痴迷于电玩难以自拔,更多的时候夜不归宿,彻夜游戏。父母以为他在姥姥家,姥姥以为他回家了,就这样,小越的周末成了“脱缰的野马”。

  有一天,小越和小利打电玩至深夜,小越困得有点支持不住了,但还不愿意休息。小利拿出一小粒药丸说:“尝尝这个,吃了立马就不困了,是我家人从美国带回来的。”吃了之后,小越果然精神大爽,毫无倦意,整个通宵下来,也丝毫没有疲乏之感。他哪里知道,小利给他的,是摇头丸,里面还添加有冰毒的成分。

  天长日久,小越的成绩下降了,尤其是双休日过后的周一周二,经常萎靡不振,引起了父母的注意。没有不透风的墙,小越的行为终被父母知晓。一顿暴打之后,小越被送到北京市教育矫治局天康戒毒康复所进行戒毒康复。

  北京某重点艺术学校的女生李玲(化名)年芳16,美术专业。开始是因为好奇,沾上了毒品。后来号称为了寻求艺术灵感,跟同学一起吸毒,一发不可收。据警方介绍,获悉这伙青年聚在一起吸毒前往抓获时,打开门看到李玲一丝不挂地贴墙而立。后来她向警方交代,警察到来时,她刚刚吸食过冰毒,她幻觉自己是一条变色龙,会隐身,只要她脱掉衣服,当警察进来后是看不到她的。“可你们怎么看到我了呢?”她被带走时还在喃喃自语。

  有媒体报道称,海南省目前发现的年龄最小的吸毒者,不满10岁。近几年来,13岁的中学生吸毒已不再是新闻。

  西北政法大学禁毒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褚宸舸介绍说,现在毒品种类的多样化是吸引青少年吸食的一个原因。他说:“新型毒品的吸食和娱乐产业伴生在一起,所以青少年吸的就比较多。”

  如果在吸食毒品之时能够悬崖勒马,还不至于踏上犯罪的道路。但情形恰恰相反,太多的青少年在吸毒这条路上越走越远,逐渐开始贩毒,最终走向犯罪。

  

以贩养吸,走上不归路

  

  毒品已成青少年犯罪主要源头。在毒魔的控制下,吸毒的青少年沉湎于虚幻的自我体验中不能自拔,导致身体器官衰竭;为了筹毒资,更不惜偷盗、抢劫、杀人、卖淫……吸毒青少年不断增多导致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毒品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源头之一。

  前阵子,黑龙江省大庆市警方破获一起重大贩毒、吸毒案件,此案从贩毒者到吸毒者全部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也是大庆市首次破获的涉案人员全部都是年轻人的毒品案件。

  根据市民举报,大庆市公安局公交分局抓获吸食毒品的年轻人张某。在审讯过程中,张某交代,他吸食的毒品全部都是从一个朋友手中以500/包的价格购买的,每包毒品重约0.3克。张某称,有上线专门向他提供毒品,上线年龄不超过20岁,货源一直很充足,只要自己打电话要货,对方从来都是第一时间送货上门。

  根据张某的供认及通过技术手段,公安机关很快掌握了张某上线的行踪。公安机关在万宝小区一旅店内将犯罪嫌疑人孙某抓获。当场搜出5包重约1.5克毒品,还有吸食毒品的工具。

  孙某称,自从自己染上毒品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有时还从家里偷钱买毒品。他是通过吸毒的朋友认识一个曾在经贸公司工作的姓王的24岁男孩,起初,孙某也从王某手里购买毒品,但很快身上的钱就花光了。为了有毒品吸,孙某开始帮着王某联系买家,这样不仅能讨好王某,还能吸食到毒品。王某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牢牢地将孙某控制起来,把孙某从一个吸毒者培养成一个专业的,忠心于王某的贩毒者。

  通过孙某的供认,随后,公安机关先后将孙某的3名下线抓获。

  此后没多久,涉案的11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这起全部由年轻人涉案的特殊的贩毒、吸毒案件也宣告侦破,11名年轻人编织成的贩毒、吸毒网络彻底被切断。11名犯罪嫌疑人,年龄最大的24岁,年龄最小的16岁。这些人多数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没有正式工作,其中多名犯罪嫌疑人家境富裕,但他们却因沾染了毒品,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深圳海关前几年公布的一起“HS07”缉毒专项行动,查获10公斤氯胺酮,摧毁一跨国毒品走私团伙在中国境内的走私链条。令人心痛的是,抓获的4名主要涉案人员都是“85后”,最小的竟然出生于1990年。因为这个贩毒团伙太年轻,让所有看过此条新闻的人印象深刻。

  201294日,深圳海关破获一宗东南亚某国旅客走私45公斤氯胺酮出境案件。涉案人员交代,接头人是一身份不明的内地女子。根据案情判断,案中存在一个境内外贩毒团伙勾结走私氯胺酮至东南亚某国的链条。2013422日,缉私警察掌握了该毒品走私团伙准备再次交易的消息。警方调查发现,居住在布吉某小区的女子杨某就是去年案件中的身份不明的女子,杨某正准备再次与境外的东南亚某国买家联系交易。

  缉私警察锁定杨某的身份后,就展开24小时监控。另一条线索显示,东南亚某国毒贩已于424日到达深圳,预计当月25日进行毒品交易。当月24日晚,警察确认了交易毒贩的身份为东南亚某国男子Lung,他到深圳后立即购买了4IPAD皮套,运到入住的罗湖区某酒店。425日晚,杨某与Lung碰面,在Lung入住的酒店附近交接毒品。

  当晚,Lung连夜将毒品氯胺酮夹藏到IPAD皮套中,第二天一早押送毒品离开酒店,准备运到广州白云机场出境。缉私警察立即实施抓捕,在14IPAD皮套中搜出约10公斤氯胺酮。同时,杨某也一并被缉私警察抓获。

  经过进一步侦查,缉私民警掌握到,杨某的毒品来源于居住在惠东县的丁某和邹某(女)。深圳海关缉私局与惠东县公安局联手展开侦查,521日,惠州市公安禁毒执法部门捣毁该团伙的制毒窝点;531日,惠东县公安局将丁某、邹某抓捕归案。

青少年涉毒,需全社会关注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副部长王锋对目前青少年涉毒状况表示了担忧。王锋指出,目前,我国毒品预防教育的实效性还不强。“全国各地都广泛开展了禁毒宣传教育活动,但宣传教育的实效还有待提高,比如现有的宣传反复劝诫‘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但对于什么是毒品却很少介绍,青少年很难从中真正了解毒品的种类、成瘾机理和识毒方法等。”

  他介绍,合成毒品相对于海洛因、鸦片等一代毒品不同,不是种植的,而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和提纯,常见的有冰毒、麻古、摇头丸、K粉等,而合成毒品的成瘾机理和危害表现与传统毒品也有较大区别。以合成毒品为例,其原料易得,制取和售卖都很容易,形态多为片剂或粉末,有些以奶茶、果汁以及跳跳糖等“零食”的包装出现,易被误食滥用。

  王锋指出,要做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也要严厉打击并切断毒品源头。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下,要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化的青少年禁毒工作体系。“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支持禁毒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禁毒工作。”他认为,这其中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枢纽作用,使之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沟通的桥梁,成为社会力量参与禁毒工作的重要平台。

  “在预防上投入1元钱,在打击上就可少花10元钱。更主要的是可以让青少年远离毒品,这是无价的。”甘肃省临夏州禁毒办主任熊斌说。

一些禁毒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表示,我国目前的毒品预防教育严重滞后,宣而不教、内容陈旧、流于形式、缺少互动等问题很突出。特别是在校园内毒品预防教育开展不够,青少年对毒品预防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不高。“毒品预防教育广告约等于没有,更遑论列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多地禁毒部门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