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游子不远万里到昌乐寻根
著名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先生是山东省昌乐县人,1961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他于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从事磁层物理研究、地球辐射带理论、太阳风湍流结构、木星磁层磁盘模式、极光区粒子加速、磁层亚暴过程和磁场重联理论研究等工作,他还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曾荣获何梁何利奖,并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他曾在1995年提出中国自己的“火星探测计划”。按照刘振兴院士生前的夙愿,他的亲生儿子、澳洲华侨周新民先生不远万里,专程来到父亲的故土山东省昌乐县寻根,在走访昌乐一中与师生们座谈时,周新民再次追循父亲的足迹,感受这片土地的深情和厚爱。
亲生儿子归国不远万里寻根
6月13日上午,澳洲华侨、企业家周新民先生按照父亲刘振兴院士生前夙愿来山东省昌乐县寻根,他在青岛德弘才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苗本华等友人的陪同下来到昌乐一中与师生座谈交流,昌乐一中的黄发国校长和副校长吴文福热情接待了一行。
走进昌乐一中校园,自大门到操场,由西向东,穿过翰苑,沿中轴线步步登高,是一条绿荫蔽日的林荫道,这条道路被命名为院士路。路北侧的教学楼前,矗立着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生殖生物学家刘以训两位中科院院士的塑像。昌乐一中校园内的院士文化墙,高大宽阔的石面上刻印着“以训精神,振兴追梦”8个大字。
站在校园内刘院士的铜像前,周新民饱含热泪瞻仰。随后,周新民又来到学校校史展室观看院士向母校捐赠的珍贵实物资料和图片。周新民向一中的学子们捐赠了足球、篮球和排球等;周新民鼓励一中的学生追寻院士的学习足迹,自强不息学习,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社会和家人。
院士驾鹤去 真情留故土
据黄发国校长介绍: “在长江以北城市的中学,校友中有一名院士的就不多,有两名院士的更是凤毛麟角。说起这两位院士,昌乐人无不深以为荣,更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昌乐一中创办于1938年,坐落在城区风景秀丽的万松山西麓,学校有优良的办学传统、淳朴的校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刘振兴、刘以训两位中科院院士和10多位共和国将军,以及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刘振兴院士1944年1月至1947年1月就读于昌乐一中;离开母校的60多年里,刘院士勤奋努力,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也一直关心昌乐一中的发展,鼓励学生成才,与母校师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作为昌乐一中校友,刘振兴院士爱国敬业,唯实求真,严谨笃学,教书育人,淡泊名利,亲切随和,把毕生心血献给了中国空间科学事业的发展。他的光辉业绩和高尚品格为昌乐一中全体师生树立了榜样。
昌乐一中的副校长吴文福正在撰写刘振兴院士的传记,他介绍,两位院士的中学时代都是在这所美丽的校园里度过。在院士路侧,有一个路标,上面写道:刘振兴和刘以训就是从这里起步,一步步成长为中科院院士的。
吴文福说,刘振兴院士在一中读书时,学校遭日寇铁蹄践踏,房舍屡屡焚毁,多次迁徙。15岁的他一度成为流浪学生,马扎上听课,图板上写字;功课落下了,想办法补,粮食吃完了,挖草根树皮;亲手搭建的窝棚成了他们的住所,胸怀大志的刘振兴称其为“北大宿舍”。尽管生活艰苦,但丝毫没有妨碍他求知报国的追求,初步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创新才能。他对宇宙奥妙、灿烂星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立志探索太空,圆自己的飞天梦。在这样的环境下,坐下读书,走路思考,使他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为日后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文福介绍,近几年,昌乐一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学生提高、教师发展、家长信赖、社会推崇”为发展目标,以强化目标管理、团队打造、质量意识、课程建设、高效课堂为重点,立足新起点,瞄准新高度,增创新优势,全力打造优质基础教育品牌,学校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学校整体全面发展,高考成绩优异,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院士家风淳朴子女孝顺出息
“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一生。”周新民说,父亲刘振兴于1929年9月14日出生在山东省昌乐县营子村一户农家,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出生时,我祖父常年在外做工,当家的是老祖父,一位方圆几十里颇有名气的老中医。1948年,为了继续求学,他们兄弟俩到青岛投奔父亲,之后进入青岛市辖临时中学就读。1949年6月,青岛解放,刘振兴入青岛市第四中学,每次考试总在前5名之内。1950年,为提前报考大学,他们与几位同学租了一间小阁楼,自学物理、数学等课程,并复习此前所学各科。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兄弟俩双双考入山东大学物理系。
就在物理系学生选专业时,学校新聘请的青岛观象台台长王彬华为学生作了一场关于鼓励学生报选气象专业的动员。当时,刘振兴兄弟俩一下子被“呼风唤雨”的气象学所吸引,认为这是一个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人才的好专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系气象专业组。但之后不久,该组就被合并到了南京大学气象系。
周新民回忆道:我的父亲在1953年读大学时与我的母亲恋爱结婚,我于1954年出生在青岛,父亲学习和工作繁忙,父母聚少离多分居两地,父亲后来忙于科研工作,工作保密性更强,母亲也和父亲劳燕分飞;母亲再婚后为了方便我在当地上学,就把我原先的名字刘新民改为随继父的周姓。后来,我入团、入党组织审查对我与父亲刘振兴的关系都有全面的证明。
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时常与我保持着书信往来,后来,随着我到澳洲的工作和学习,父亲在百忙之中关心我的成长,每年过年,我都归国与父亲团聚。
后来,父亲在1985年认识了我的继母,我的继母和妹妹对我父亲晚年生活照顾无微不至,这让我在海外工作也少了许多牵挂。
放弃国外生意归国陪病重父亲
2016年2月,春节前,我在澳洲突然接到父亲病重的消息,我马上放下手头的商业项目,专程乘飞机赶到北京市海淀医院照顾父亲,后来父亲又转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关村医院治疗了几个月,我一直在陪伴着。
说起那段父亲与病魔作斗争的日子,周新民更多的是对父亲坚强毅力的钦佩,父亲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他钟爱一生的事业,最终积劳成疾导致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病魔将他折磨的无比痛苦,但是父亲咬牙坚持着,要求家属不给医护人员和组织上添负担,他也从来没有向组织上提出过任何特殊要求。
父亲在临终前叮嘱我继续做好他的资料、论文整理工作,在合适的时候将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资料贡献给科研单位,将他个人收藏的部分纪念品捐献给故乡的昌乐一中文史资料馆。
周新民说,他陪伴着父亲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父亲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3月23日凌晨3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父亲逝世后,中科院的领导送别了老人,对我们家属也是十分关心照顾。
周新民表示,这次到昌乐一中寻根,让他更加接地气,亲身感受到故乡的淳朴学风和家风,感受到故乡人民的浓情厚意,他将不断发扬父亲的学习精神、科技创新精神,努力争取在昌乐一中建校80周年时为学子们设立刘振兴院士奖学金,与昌乐一中教师合作出版刘振兴院士传记文集和筹建刘振兴院士纪念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