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届江浙沪劳动法论坛热议劳动法修改
日前,第三届江浙沪劳动法论坛在温州大学召开。来自江浙沪50多家单位的劳动法专家学者、律师、工会界代表等80余人围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的修订展开讨论。
近日,第三届江浙沪劳动法论坛在浙江省温州市召开,论坛以“劳动法的挑战与变革”为主题,与会者围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的修订、供给侧改革等问题展开探讨。
《劳动合同法》是否应修订?
随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政策出台,在当前供给侧改革迅速升温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形势下,针对《劳动合同法》产生了各种议论——该法对劳动市场双方的保护程度是否平衡?企业成本是否因此增加?
在第三届江浙沪劳动法论坛上,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董保华指出,《劳动合同法》刚出台时出现了“解雇条件很严,辞职条件很松”现象。董保华质疑这种保护劳动者的思路存在问题,并认为《劳动合同法》现在修订比10年后修订难度要小得多。
华东政法大学李凌云副教授通过一组数据指出,中国目前对解雇保护水平居于世界高位,因此我国现阶段应该实行适度放松的解雇保护措施。
对此,浙江财经大学教授钱叶芳持相反观点。钱叶芳认为,尽管从数据上看,我国解雇保护水平高,但是这些数据的指标设计均建立在不定期合同为原则的国际通例上,不能反映我国真实的就业保护水平。钱教授认为,我国大多数劳动者没有享受到不定期合同和解雇保护的待遇,因此我国不存在探讨这个问题的现实依据。
在讨论《劳动合同法》是否不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是否提高了企业用工成本的问题时,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王全兴认为,《劳动合同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具有契合性,“即使修改,也要考虑修法的原因、修法的去向。”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部副局级巡视员关彬枫表示,现阶段法律难以落实的根源在于社会现实背景,而不是法条本身规定的问题。
保护劳动者毋庸置疑
“无论《劳动合同法》是否修改,无论其如何修改,《劳动合同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毋庸置疑的,是审时度势的必然选择。”浙江省人大内司委办公室主任卢群星表示。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吴红列教授认为,在政府主导型的劳动、劳资关系下,倾斜保护劳动者毋庸置疑。目前应该注重通过《劳动合同法》,增强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协商谈判能力。
江苏省扬州市中级法院副院长杨晓蓉以自己团队的专题调研报告回应了几个热点问题。在这份《关于当前劳动争议和破产案件引发不稳定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中,她指出,近年来劳动争议的数量呈上升趋势,破产案件的数量只增不减,在这种背景下,法院应该遵循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原则,但保护并不是强弱阵营的对立,更不是劳资双方的对立,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要通过加强程序正义,完善沟通协商机制,保护劳动者。
论坛主办方、温州大学法政学院院长王宗正教授在论坛上提出,在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应当整体看待劳动法律的修改,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盯着《劳动合同法》。不仅要关注《劳动合同法》的修订问题,而且要对其有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不仅要关注劳动实体法,还要关注劳动争议处理法,这也是新时期应对劳资关系变化的必要手段。
据悉,江浙沪劳动法论坛由浙江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江苏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和上海市法学会劳动法学研究会倡导设立。每一次论坛都选择我国当前劳动法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理论和实践互动,特色鲜明,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