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怎么征收拥堵费
征收拥堵费,在国际上也是争议颇多的话题。
有的城市面临巨大反对意见未能通过,在已经实施的城市中,也可能面临各种困难。具体实践的操作不同,效果也各异,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是新加坡、伦敦和斯德哥尔摩。
当前,北京等一线城市提出征收拥堵费意向,但应警惕蛮干思维,扎实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必不可少。
新加坡:最早征收拥堵费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早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国家。1975年,新加坡就开始在市中心控制区域征收“交通拥堵费”,启动限制区域执照系统。
首先实施拥堵收费的是中央商业区,在7平方公里的限制区域的环形道路上设立了28个控制点或闸门。成员在4人以下的机动车进入限制区域时需要购买区域通行证,并在闸门向管理人员出示。1995年类似的公路收费系统在东海岸高速公路、中央高速公路、泛岛高速公路控制地区全面实施。
收费时间主要是高峰期,其他时间系统会自动关闭。早上8:30—9:00是车辆进入中央商业区最多的时段,收费也最高,一辆车辆要缴3元新币。
收费标准随着车流量调整,每车次收费多为0.5元至3元新币,并不算低。大致的情况是,早晚高峰时段最贵,次高峰相对便宜一些,也有一些时段完全不收费。不同路线收费也不同。拥堵费的收费金额也与车辆的种类有关,货车和普通小汽车较贵。
收费率每隔3个月调整一次,以便使平均车速保持在高速公路45—65公里/小时,中央商业区和主干道20—30公里/小时的水平,在平均车速高于最优车速的时段费率会降为零。
交通拥堵费的征收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纸质的执照系统和电子收费系统。前者主要靠人工,后者为自动。
1998年为了提高收费的效率新加坡引入公路电子收费系统,收费区域扩大到130平方公里。到2011年,闸门控制点增加到70个。
新加坡政府为当时所有67万辆车辆安装了免费的读卡器,读卡器与车牌号唯一对应。手掌大小的读卡器,可以插入现金储值卡。
收费是在通行时自动扣费。收费闸门一般位于市区的必经之路,高大的横跨道路上方的大铁架子,上面装有电子收费系统。车辆从闸门下通过,便会被自动扣除拥堵费。当车辆从电子收费闸门下通过时,从现金卡自动扣除收费金额,闸门上方的摄像头可以拍摄车辆的后牌照,从而对现金卡余额不足或是读卡器故障的车辆进行识别。
如果储值卡中余额不足,车主将会在两周内收到罚款单,除补交拥堵费外,还要交10新元罚款。如果一月内都未交罚款,就有可能面临最高1000新元或拘禁一个月的处罚。
伦敦:影响最为广泛
伦敦实施拥堵费,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影响最为广泛。从2003年2月开始,伦敦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交通拥堵费。在此之前,围绕是否应该征收费已经讨论多年,各方意见得以充分表达。1997年当选的英国新工党政府把实施拥堵收费的权利纳入法律,利文斯通在2001年当选伦敦市长,明确承诺实施伦敦拥堵收费。
收费区域由内环路围成,目前是覆盖伦敦市中心区,包括伦敦西区、西斯敏特、金融城和泰晤士河南岸部分地区的22平方公里区域。2007年2月,收费区域曾向西扩展到切尔西、诺丁山和肯辛顿地区,拓展后的区域大约有39平方公里。但是由于拓展区公交网络不如市中心完善等原因,拥堵费遭到居民的反对,后来取消西部拓展区收费政策。
不是所有的居民都要支付交通拥堵费,某些驾驶员、车辆以及个人可以享受减免优惠或全免。一些专用车辆无须交费即可通过,包括正在执行任务的紧急救援车辆、医疗器械及特殊药品的运输车、出租车、市内政府机构的专用车、公共汽车等。另外,残疾人专用车、频繁就医的病人及危重病人乘坐的汽车也可免费通过。
最初,收费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早晨7点至下午18点30分,2007年之后,调整为每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点到晚上18点。
收费标准近年一直呈上涨趋势。拥堵费实施初期,收费标准是每辆车每天进入收费区一次性交纳5英镑“进城费”。2005年7月又调高到8英镑,2006年又调到10英镑,2014年调到11.5英镑。
缴纳拥堵费有多种渠道,可在停车场、加油站、售货亭和邮局等专门设立的报税网点缴纳,也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话缴纳。对于要进城的车辆,驾驶者可在进城当天缴纳,也可以提前预付,如果需要经常开车进城,还可按周、月或年缴费,可以享受一定优惠。如果未及时缴纳通行费用,则根据时间不同,缴纳数额较大的罚款。
收费区采用车牌识别技术,设置了大约800个摄像头,专门识别车牌号。在收费时间进入该区域的司机需要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等方式向有关部门提供信用卡账号付费,并注册车牌号。
市政府把业务承包给了伦敦交通公司,该公司专门负责在这个区的边界上收费。收钱没有专门的收费站,而是在市区入口和付费区内安置了200多台精密的闭路电视摄像机,这些摄像机与录有汽车牌照档案的一套交通监控数据系统相连,它们将负责核查在市中心行驶的车辆是否已交费。如果没有付费,马上就会被认出来。
斯德哥尔摩:效果明显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拥堵费的效果非常明显。斯德哥尔摩2006年1月开始试行拥堵,2007年8月正式实施,试行7个月。在试点完成后两个月时,斯德哥尔摩举行公投,民众投票通过。
目前,收费区域面积约48平方公里(含水域),进出收费区域边界线都需要付费。拥堵收费系统由一个围绕中心城的收费圈构成,共有18个收费口,其中14个收费口与桥梁相连。
收费时间从早晨6时30分到晚上18时30分,周末及节假日全天不收费。费用从10到20瑞典克朗不等。早晚高峰时段每次20瑞典克朗(1瑞典克朗约为0.8人民币),6:30—18:30的其他时段每次10瑞典克朗或15瑞典克朗,每车每天最高收费60瑞典克朗。
清洁车、公共汽车、环保车辆、军用车辆、紧急车辆以及国外牌照汽车等,其他或大或小的运行车辆均被在特定时间内收取相同的交通拥堵费。
车辆进城和出城计算全部是由程序自动完成的。在收费路段的公路上方,通常有电子长牌,激光感应器探测到车辆通过收费点后,启动照相机拍摄车牌号,前后各拍一张,识别车辆,进而根据通过时间段计费。
公路管理部门每月会给车主发送账单,通过互联网或者银行收取拥堵费。此外,车辆还可以通过安装与车主银行账户相连的无线电发收机,自动支付拥堵费,或者使用信用账号,也极为方便。如果不按时缴纳,就可能面临500瑞典克朗的罚款。
技术操作到政策形成
上述介绍主要是技术操作层面,拥堵费征收属于重要的行政决策,如何将技术操作转化为公众能够接受的决策,还需要协调好各方权益。
以伦敦为例,拥堵费政策出台经过复杂的论证过程,不但从技术上保障了操作,还有效吸收了收费区居民、不同车辆、商业区等各方声音,纳入政策之中。
斯德哥尔摩征收拥堵费使用的是试行加公投方式,据了解,先前持反对意见的人士,很多都在试行之后改变了态度,开始支持征收。
再比如,征收之后的费用如何保障用于公共交通改善等,都关系拥堵费政策的实施效果。
另外,不少国家也曾尝试拥堵费,比如意大利的米兰等,实践中却争议不断。还有不少城市提出相关议案,最终因公众等反对,未能推行。
(据《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