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入“三防”,是怕问题被曝光?

  523日,人民日报在评论版刊发《一味低调非良策》,披露了一些地方主要负责人骨子里仍然把新闻舆论工作当成花瓶,认为它是软性的、务虚的,中看不中用,只要不添乱,就可有可无。还有的同志思维停留在“防火防盗防记者”阶段,不懂得同媒体打交道……

  “防火、防盗、防记者”,曾经是一句调侃新闻记者的俗语。如今,一些地方领导仍然停留在“防记者”思维阶段,可能是思想观念。倘若把记者列入“三防”,是因为惧怕舆论监督会曝光问题“捅娄子”,从而“坏了”自己的诸多“好事”,那就另当别论,且很有必要议一议。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中央八项规定要求,改进新闻报道,加强舆论监督。三年来,众多媒体不负众望,在坚持正面新闻宣传的同时,不断拓展舆论监督范围和深度,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报道了一些地方在征地拆迁、医疗教育、劳务纠纷等方面存在的违规违法、损害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一个又一个涉及安全、民生的重大事故、社会事件,也在媒体追根寻源、明辨是非的不懈努力下,最终真相得以浮出水面,大白于天下。

  敢于正视问题,这是对领导者的基本要求之一。接受新闻舆论监督,首先要求党政领导同志有胆量和勇气,对本地区发生的问题,敢于面对现实,敢于亮丑,敢于把问题公之于众。这是一种有信心、有力量的表现。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批评性报道推动工作,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使新闻媒介的权威性在群众中大大增强。

  事实也证明,大多数舆论监督,都发现了真问题,并促进了对问题的整改和对相关责任人的查究;一次次舆论监督,给了当事人一个个公道,创造出了一个个促进社会和谐的契机,非常得民心,充满了正能量。而一些单位和主要领导不愿意揭示自己的问题,甚至害怕被公开曝光,从而设置种种障碍,阻挠新闻舆论单位开展工作,正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舆论监督的巨大威慑作用。

  对“防火防盗防记者”现象的危害,央视记者敬一丹感触颇深。她在《我遇到你》一书中写道:在我们身边,经常会看到缺乏媒体素养的人,带着敌意,带着情绪,不想沟通,不善沟通,事前不用媒体广而告之,事中不给媒体提供有效信息,不能给公众解惑,反而是意气用事,火上浇油。如果这样的人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幸,自身也会付出代价。

  时下,传统媒体监督方兴未艾,互联网、手机微信等新媒体异军突起,舆论监督已成一张无所不包的大网,并发挥出越来越大的监督威力。各级领导要十分重视和善于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和配合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如果还停留于“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思维阶段,非但不利于舆论监督的开展,而且对所在地区、部门及个人的工作学习和升迁等也徒劳无益。有问题改了仍然是好同志;没有问题,怕记者什么呢?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