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警方推广“一站式”办案
安全事故、执法投诉零发生
本报讯(记者汤瑜) 5月22日,北京警方向媒体公开了正在全市推广的“一站式”办案的“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确保办案场所统一管理、案件集中办理等职能,实现案件集中审理、全程闭环、全程监督的执法办案新模式。
2015年10月,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作为试点单位,建成“一站式”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该中心运行7个月以来,共审查嫌疑人3670余名,平均每日审查18人,单日最高审查92人,送审过程秩序井然、流程规范,实现了安全事故、执法投诉零发生。
办案过程24小时无死角监控
据北京市公安局法制办负责人介绍,受派出所住地分散、房屋结构限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办案三室(候问室、询问室、讯问室)建设不达标、管理制度难以有效落实,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已成为制约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瓶颈。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的建成解决了这一问题。办案民警押解刑事案件嫌疑人来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从进入办案区登记后的人身检查、讯问嫌疑人到最终嫌疑人离开,全程为流程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据了解,海淀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占地7.4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依功能不同而区分设置为执法办案、办公生活、来访接待3个区域。配置民警、辅警百余名,经过集中培训、实岗练兵、实战融合,逐渐磨合运转,使各项工作快速进入正轨。
北京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办案场所统一管理方面,该中心对分散在各派出所的27个办案区实施统一监督、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研究制定了办案场所统一管理制度,从人身安检到涉案嫌疑人物品处理,构建起流程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彻底消除监管盲区。通过对全局各办案区24小时视频、网络巡检,及时发现、纠正涉及使用、报备、候问看押等问题,从源头上杜绝了违法办案行为发生,使办案民警切身感受到监督就在头顶、就在身边。
此外,只要嫌疑人进入执法办案中心,就进入了视频监控区,办案用的三室也全部安装对角摄像头,视频监控无死角、全覆盖。运行4个月以来,送审过程秩序井然、流程规范,实现了安全事故、执法投诉零发生。
“在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实现了办案过程24小时全程监控”。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副主任王锐介绍,过去受一些派出所驻地分散、房屋结构限制等因素影响,“三室”建设不达标等问题约束着公安执法规范化的建设发展,有的派出所民警办案还要借用周边派出所的房间。
2015年11月10日,办案中心承担了从柬埔寨押解回京的90名电信诈骗嫌疑人的审查工作。中心全员上阵,三室全部启用,仅用40分钟就完成了涉案人员的进入办案区审查,从路途、进入办案区检查登记时间等方面比之前分散处置节约了近2小时,节约了看押送案近1/3警力,特别是在15个小时内就完成了全部嫌疑人的审查工作,与原来各所分散审查需要24小时相比,节约近9小时,效率显著提升。
24小时前置支撑服务
去年11月1日,四季青派出所在办理一起强制猥亵妇女案时,嫌疑人拒不交代犯罪事实,且没有足够证据证实其犯罪,侦查工作陷入僵局。对此,办案中心及时启动合成作战会商机制,法制、预审专家通过远程视频平台与办案单位民警研判案情,根据掌握的案件线索,发现嫌疑人多次作案的嫌疑较大。同时,法制、预审专家对办案民警外围取证、讯问跟进指导,最终串并出10余起以同样手法实施的强制猥亵妇女案件。在事实和证据面前,嫌疑人如实交代了全部罪行。
据介绍,在遇到疑难案件时,办案中心可实现法制、预审方面的专家与办案民警远程视频“会诊”,并指导办案民警外围取证、采取相应讯问策略等,办案民警不必再到法制、预审等部门现场咨询。目前,网安、刑侦、情报等部门也已实现对办案民警的24小时前置支撑服务。
此外,为及时将案件信息反馈给全局各办案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执法办案管理中心通过对进入全局“三室”嫌疑人的实时管理,相关系统能够提取案件性质、发案时间、地点等信息,全局各个办案部门均可查询使用,实现信息共享。办案中心还可实现对一线民警的集中培训。
截至目前,该中心通过对1800多名嫌疑人的犯罪信息比对,梳理出辖区各派出所的发案类型、人群、作案手段等规律性信息,成为基层打防管控的重要参照,也为全局整体指挥决策提供了依据。
王锐说,嫌疑人在办案区录入了真实身份之后,会佩戴一个智能手环,智能手环和嫌疑人形成唯一的编码,既和案件绑定,又和嫌疑人入区后所有形成的材料和状态绑定,“办案人员只要想了解嫌疑人的情况,在办案区内的多个刷取点刷一下智能手环,就能看到有关嫌疑人的所有材料”。
北京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在海淀分局先试先行的基础上,已在全市全面铺开,西城、丰台、石景山、通州、房山等分局积极推进。随着公安改革的不断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也不断推进,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让执法办案质量和执法公信力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