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一道穿越历史的廉政风景

    “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家风建设,实际上,运用家风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做官前的“必修课”。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这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家风”,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他就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而今,“家风建设”上了中纪委全会,这显然非小题大做。

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铁腕肃纪、重拳反腐,许多贪腐官员的腐败之路,往往是受贿夫妻档、贪腐父子兵,甚至形成家族式腐败。然而,家风连着作风,作风连着党风,党风连着整个社会风气,“牵一发动全身”。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如果家风不正必出问题。由此可见,传统的家风家训,在今天这个时代更显独特的价值。

    本社记者梳理近年来一些备受关注的官员腐败案件发现,涉及家风不正的腐败案例频出。 

    在家风建设方面,大多数领导干部都能严于律己,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家风不正,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2月13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中纪委发布的34份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纪律处分通报中,有21人违纪涉及亲属、家属,比例高达62%

    的确,没有好的家风,人就容易“任性”。对领导干部而言,家风正,则作风淳;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家属亲属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会突破法治底线、走向腐败的深渊。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案件来看,很多领导干部腐败的起因,“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陋习,使腐败在一些领导干部家庭中打开缺口。

    党历来重视家风建设,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许多优秀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彪炳史册、受人敬仰,成为时代的楷模,根本在于他们严以修身,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但当前,的确有少数领导干部在家风建设上失之于宽,破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家风建设促党风政风转变

    中纪委不止一次对为官从政者讲家风建设,革命先辈的好家风也被列为当今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中纪委网站的微信号曾刊文讲述周恩来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陈云夫人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不搭乘陈云的汽车;罗荣桓在弥留之际嘱咐爱人,“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不要特殊”;张闻天不许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回京治病。不允许亲属“沾光”,是老一辈革命家的硬家规、好家风。

    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是党规党纪的一贯要求。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强调,“要坚决克服一部分领导干部中为自己和家属谋求特殊待遇的恶劣倾向”,并禁止利用职权为家属亲友在升学、转学、晋级、就业、出国等方面谋求特殊照顾。2010年7月开始实施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把党员领导干部本人婚姻变化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从业及财产等事项规定为领导干部应当报告的个人事项。

    今年起开始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今年初实施的新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对“亲属和身边人”列出了八项禁止性规定,包括以权谋私、婚丧事宜等。

    为了管好干部“亲属和身边人”,中央还进一步强化配套制度。自去年5月4日起,上海市委率先试点开展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行为,规定今后上海市级领导干部的配偶不得经商办企业,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在上海经商办企业。

    “从家风建设层面上来讲,这也是一种配套制度的构建,可以在地方探索后全国推广实施。”汪玉凯表示,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依靠公权力大肆敛财,几乎形成贪腐的固定模式,令百姓深恶痛绝。要形成清新的党风政风,就必须斩断这条灰色利益链条。

    今年4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指出,严格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是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一个重要举措。该举措在上海先行试点,后续在北京、广东、重庆、新疆开展。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东超认为,领导干部的腐化有个发展变化过程,反腐工作会更加前移,要把握好过程中影响党员干部变化的因素。其中,家庭就是最核心的因素。

    他继而指出,“今后反腐会越来越通过正家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

    古往今来,有关家规家风的内容散见于各种经典文献中。《孟子》《韩非子》中都有古人家教经验的记述,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更是出现了专门的《颜氏家训》。

    作为民间自我教化的工具,家规家训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钱氏家训》是其中的代表,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为框架,分成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部分。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也许是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钱氏家族成就众多,仅近代,就有号称“科技三钱”的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等赫赫有名的科学家。

    中纪委通过新媒体公众号推介了中国历史上有名两本家训《孔氏祖训箴规》和《颜氏家训》。《孔氏祖训箴规》告诫子孙出来做官要真正感知百姓疾苦,做到克己奉公:“务从理断而哀矜勿喜,庶不愧为良吏。”《颜氏家训》要求后人重视早教、正途取仕,斥责通过歪门邪道求取官职的行为。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修好家风建设这一课,才能有效抵御各种诱惑,为廉洁从政打下基础。

传统家风契合反腐倡廉

    运用家风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若从孔夫子庭训儿子孔鲤算起,可谓源远而流长。三国魏嵇康、西晋杜预,各有《家诫》,东晋陶渊明有《责子》,南朝齐梁徐勉有《诫子书》,都属家训一类。事实上,许多流传至今的家风家规都出自名人之手。2015年5月,中纪委网站陆续推出30期“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题,将诸葛亮、范仲淹、纪晓岚、林则徐、张之洞、曾国藩、梁启超等历史名人影响至今的家规家训呈现公众面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至今,在天津的梁启超故居,他教育子女们的故事还在电视上循环播放,吸引游人驻足。梁启超的家规,主要体现在书信中,他一生写给孩子们的400封家书,几乎占到了他著作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不仅有儒家的克己求仁,还有墨家的勤俭寡欲、吃苦耐劳,兼有老庄的虚无静观,其最终目的是让他的孩子成为真正健全的人。

    事实上,梁启超的9 个子女,个个成才,报效祖国。无论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都留下了诸多遗产。而为“两弹一星”奉献终身的梁思礼曾表示,“每当在发射基地看到卫星升空,那一刻的自豪感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   

    而在离天津数千公里外的福建,曾主持震惊中外“虎门销烟”的清代名臣林则徐在3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历官14省,统兵40万,为官清廉刚正,关心民隐,为民众所称颂,为后人留下了“十无益”等家规。林则徐第六世孙女林祝光感慨,“他传给我们子孙的不是财产,而是一些精神财富。”

    这些先贤以家风收获人心,以家规警示后人,之所以令家规流传至今,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后人不断继承。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无法否认家风的重要作用。

    今天,公众更理解“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