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法学会活跃在基层
原本没有编制、没有专职人员的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法学会,在一年时间里,工作让地方党委政府刮目相看,受到省、市法学会的肯定和表扬。
这几天,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法学会副会长张云军多次与区社会矛盾联调中心领导商讨法律专家参与信访矛盾化解问题。“法学会能集聚来自各部门、高校的专家学者,有强大的人才资源,而且作为第三方平台,法学会更加中立、公正,有利于破解信访难题和积案。”镇海区社会矛盾联调中心负责人表示。
镇海区法学会于2014年12月成立,成立之初没有编制,没有专职人员,但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法学会的工作就让地方党委政府刮目相看,受到省、市法学会的肯定,并在浙江省法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受到表扬。
宁波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陶琳认为,镇海区法学会的探索说明,成立县级法学会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可以大有作为。
县级法学会有所作为
镇海区社会矛盾联调中心并不是第一个来寻求与区法学会合作的单位。3个月前,宁波大学法学院院长张炳生向张云军谈了他的设想——在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区成立法律专家工作室。
这个科技园是宁波市唯一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镇海区最大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于2003年5月建立,目前已形成以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器和产业加速器为主的完整创业链条。2013年被授予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这里云集500多家中小微企业。“大的企业都有法律顾问,而小微企业一般只有两三人,通常不聘请法律顾问,但也有解决知识产权、融资、劳动争议等方面法律问题的需求。”张炳生说。
张炳生希望与区法学会合作,用学院的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法律服务。“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法学会也想有所作为,借助宁大的力量服务地方,双方可谓一拍即合。”张云军说。
之后,镇海区法学会与区司法局进行了对接。今年1月,宁波大学法学院法治实践基地在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挂牌成立。当天,宁大法学院派出两名法学博士为创业者提供现场法律咨询。宁大法学院每月安排一天时间到这个实践基地开展法律服务。这里有100余平方米的大厅,除了提供现场法律服务外,还每月举办一次主题沙龙,大学生创业者们参与其中,场面氛围活跃。
半年前,宁波市首家电子商务纠纷调解工作室也在区法学会的协调下,在镇海后海塘区域成立。后海塘区域电商物流企业较多,近年来电子商务纠纷骤增,调处此类纠纷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张云军获悉这一信息后,与区司法局协调,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下设电子商务纠纷调解工作室。
该调解室专门调处电子商贸交易平台与电子商贸交易企业发生的服务纠纷、交易主体之间发生民商纠纷以及其他纠纷。调解室聘请了退休法官等专业人才主持调解,使此类纠纷得到及时化解。
县级法学会搭平台,聚人才
“法学会要争取领导、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才会有生命力。”张云军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2015年1月,刚从镇海区法院院长岗位上退休的张云军赴任区法学会任副会长时,刚刚成立的镇海区法学会没有编制,没有专职人员。张云军的办法是搭平台、借力。他充分发挥多年任市、区政法系统领导的优势,协调各方力量,合力推进法学会工作。如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区委政法委指定两名中层干部兼管法学会工作,区财政将法学会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使法学会做到有人理事,有钱办事。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镇海区法学会成立了5个研究会,其中借助检察院的力量组建了刑诉法学研究会,借助法院、公安、司法局、政法委的力量分别组建了民商事法学研究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人民调解研究会和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会。“这样,由原来的‘单兵突击’变成‘大兵团运作’,整合了包括宁波大学法学院在内的工作力量,打造一个法学研究、实务研讨的交流平台,能更有力地服务平安镇海、法治镇海建设。”张云军表示。
镇海区法学会制定了《法学研究会运行细则》,并在各镇、街道建立了会员联络员制度。联络员都由各地综治办副主任兼任,履行法学会的职能,协助法学会开展工作,并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
与此同时,镇海区法学会建立了法学研究人才库,首批41名人才由区政法各部门、镇(街道),以及宁波大学法学院等单位推荐,具有较高的法学研究水平和实务能力,并热心法学研究。
镇海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法学会会长顾国芳对法学会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所有法学会的重要活动顾书记都参加,重要材料、重要制度都亲自审定。”张云军说。
顾国芳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我给法学会提出的要求是四句话,一是方向明,二是任务清,三是成效实,四是队伍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水平。”
县级法学会活动有声有色
镇海区法学会聚焦区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组织了6个课题组进行学术研究,为镇海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其中一个课题入选浙江省法学会重点课题,一篇论文在“长三角法学会论坛”上获一等奖。《以网络化为载体,健全规范基层治理体系的镇海探索》等调研文章被相关部门采纳。宁波市相关部门还召开现场会,在全市推广镇海网格化管理、健全规范基层治理体系的经验。
镇海区法学会举办了以“法治思维与基层社会治理”为主题的首届法学论坛,以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其中,《关于企业担保链风险问题的调研报告》《当前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摊贩治理》等文章在论坛上引起热烈讨论,其建议对策被相关部门吸纳。
镇海区法学会还与宁波大学法学院合作,以举办法学沙龙的形式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首届法学沙龙讨论公司治理、公司结构和股东地位权利等相关法律问题,以强化法治思维,促进企业依法治理。
2015年7月,由镇海区法学会和宁波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的“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正式启动。这场为期4个月的活动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在这场活动中,区法学会精心设计了“五个一”活动。除一场法治论坛和一堂法学沙龙外,还有一次由青年普法志愿者在广场开展法律咨询、知识竞赛的普法宣传,建一批普法工作室,除了宁波大学科技园区、后海塘外,还在骆驼商会、成校等建立了公益性普法工作室,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成立法律服务团,定期面向企业开展法律服务。
这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党政机关、高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合力推进、全民参与态势,像宁波大学法学院组成40余人的“法律大篷车”到基层法治巡讲和法律服务。志愿者还编制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以模拟法庭形式进行演示,并兼顾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现在,镇海区所有的镇、街道均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广场、公园、会所、长廊等不同形式的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蛟川街道法治文化会所,吸引了司法局、法院等11家区级机关入驻,向群众免费开放。
镇海区法学会还通过编发《镇海法学》内刊,给当地法学法律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并注重信息的上传下达,交流各地法学会工作经验。去年有30篇学会信息被市以上法学会刊物和官网录用,其中10篇宣传信息被中国法学会官网采用。
在宁波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陶琳看来,镇海区法学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关键在于领导重视,有热心从事法学会工作的人员,真正起到了凝聚智慧力量、联结党和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今年3月下旬,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陆剑锋专程到镇海区法学会调研后认为,镇海区基础条件佳、起点高,领导高度重视,思想认识普遍到位;学会工作人员精神好、作风实,工作领域宽广、平台体系完善,善于利用优越资源,各项工作成效明显,希望镇海区法学会努力争当全省县(市、区)法学会工作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