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法院多元化解纠纷

    安徽省马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搭建层级平台为纽带,以创新治理体系为着力点,以化解纠纷促和谐为常态,以良性互动机制为支撑,以“一院一品”为载体的工作模式,荣获了2015年“全国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工作示范法院”称号。

 

  近年来,马鞍山市法院进行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司法实践。中共马鞍山市委书记张晓麟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高度评价了马鞍山市法院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中所发挥的司法引领作用。

顶层设计:

构建多元解纷路线图

  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搭建层级平台为纽带,以创新治理体系为着力点,以化解纠纷促和谐为常态,以良性互动机制为支撑,以“一院一品”为载体的工作模式,荣获了2015年“全国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工作示范法院”称号。 

  2013年,马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杨良胜赴新,全市法院多元改革工作进行布局,制定了路线图和改革推进方案,在全市设立79个“法官便民联系点”,并把“一点”变“五点”,即司法便民服务点、普法工作宣传点、诉非衔接对接点、执行工作联络点和群众路线实践点。法官每月驻点办案,面对面解决纠纷,使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矛盾不出城区。

  3年来,法官便民联系点共接待群众2万人次,化解纠纷1200余起。与此同时,马鞍山市区两级法院开展了百名法官进企业、百名法官进学校的“双百”活动。3年来,全市法院法官2035人次,深入1865家(次)企业、579所(次)学校开展活动。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法官主动深入企业,指导企业规范经营,及时解决矛盾纠纷。

  马鞍山市中院先后开展了“百名法官进企业、百名法官进校园”“法官便民联系点”等活动,健全为企业服务的工作机制,对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了司法建议,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全国人大代表、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如对记者说。 

  为充分发挥示范法院的引领带动作用,马鞍山市中院积极争取马鞍山市委的重视和支持,以推动地方顶层设计。2015年6月,中共马鞍山市委出台了《全面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意见》;同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了马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多元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后,出台了具有立法性质的多元解纷建设决定,系统构建工作平台体系,确保了多元解纷建设落地生根。2015年,全市法院共搭建诉调对接平台52个,各诉调对接点共调解案件4355件,邀请调解232件,已调解结案2323件。 

典型示范:

多元解纷“一院一品”

  马鞍山市中院注重多元改革品牌建设,按照可复制、可推广要求,坚持典型引领,整体推进。马鞍山市花山区人民法院率先建立了安徽省首家道路交通事故审判庭,聚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保险调解、鉴定评估、法律援助和司法诉讼“六位一体”调解格局。该院2015年道交纠纷诉讼案件调撤1422件,同比上升161.4%;通过人民调解诉前调解案件2906件,调解标的额2293.8万元;保险行业协会调解3587件,调解标的额1208万元。物业纠纷诉调对接平台化解纠纷251件,医疗纠纷诉调对接平台化解纠纷78件。 

  2015年3月,马鞍山市雨山区法院成立了“夕阳红”志愿者调解中心和家事审判庭,聘请25名退休志愿者无偿从事矛盾纠纷咨询和化解工作。2015年,雨山区法院共办案510件,其中调解390件,并成功化解了一起长达5年的土地征迁补偿纠纷。雨山区法院家事审判改革即将被列入全国法院改革试点。

  马鞍山市和县法院构建“心连心”和州解纷网,设立了全国首家涉侨巡回法庭,设立便民“小巷调解室”及诉调对接站,把网点开到居民家门口。“小巷调解室”成立不到一年,先后参与调解纠纷27起,成功化解22起。华阳社区主任潘策香说:“和县法院主动与社区沟通联系,成立小巷调解室,为化解社区居民纠纷提供法律帮助,真是为老百姓办了实事、好事。”此外,马鞍山市当涂县法院“江南水乡解纷网”、博望区法院“法官工作室”、含山县法院解纷“三个中心”,渐成品牌。 

  “谢谢法官帮我们讨回了血汗钱。我们能过个好年了。”张某说。张某等206名农民工负责小区住宅楼土建工程,2014年初,发包方因资金链断裂外逃,导致工人无法拿到被拖欠的工资,生活陷入困境。2014年年底,这些农民工陆续来到含山县法院设在当地的便民联系点求助。联系点法官得知后迅速启动农民工讨薪绿色通道,发挥农民工维权纠纷联动调处机制作用,联合公安局、建设局、人事劳动局、房管局、银行等7个部门共同开展工作,多次组织协调,2015年2月10日劳资双方终于达成协议。2月13日,在含山县运漕镇三建公司,含山县人民法院为206名农民工现场发放了被拖欠的工资款290余万元。

  马鞍山市含山县县长田昕说:“近年来,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法院转变司法理念,延伸了司法服务。通过采取指导人民调解,推行联席会诊等做法,将大量的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创新引领:打造马鞍山模式

  马鞍山市多元化解纠纷改革“顶层设计规划、平台建设布局、解纷主体多元、社会百姓认同”的整体模式已经初步形成;试点、总结、推广“三条线”交叉推进的“3353N”工作思路特色鲜明;党政、法院、社会“三块”联动形成活力;点、线、面、内、外“五项”根基得到夯实;党委、人大、政府“三个”保障借力给力,品牌初显价值。

  多元改革之初,马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省率先设立保险诉调对接中心,覆盖到全市各人民法庭。2014年,通过诉调对接模式审理的保险纠纷案件1348件,其中调解1189件、撤诉54件,调撤率达到92.2%

  原告赵某因交通事故受伤住院半年左右,花费医药费数万元,被告周某在垫付部分医药费后便以没钱为由不再垫付,赵某只能暂停治疗。该案起诉到法院后,法官利用保险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当即与保险诉调对接中心保险公司诉调对接联络员联系,经调解,3天就办结此案,原告赵某顺利拿到了7万余元赔偿款。马鞍山市保险行业协会会长俞能德说,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在保险公司与消费者之间搭建起沟通协商平台,既能有效化解与消费者之间严重对立情绪,又能使双方充分考虑纠纷实际情况,依法、合理地达成调解协议,实现双赢。 

  在成为全国示范法院后,马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杨良胜再次明确提出要打造多元改革“升级版”。“要让马鞍山市法院继续在全国法院多元改革实践中有位置、出经验、当示范。在现阶段,不仅仅要立足于引领,更要坚持适当的主导,这不是越俎代庖,而是解决案多人少矛盾的根本出路。”

  杨良胜表示,中院将继续积极争取市委的重视,突出关键的多元联动改革优先领域,搭建涉农、消费、家事、医疗、物业、劳动争议等调解平台。探索建立人民法院(法庭)诉讼调解与相关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的衔接工作机制、保险诉调对接三级联调工作机制、物业纠纷联调工作机制、劳动争议联调工作机制、医患纠纷联调工作机制、消费者权益等矛盾纠纷联调工作机制。力争把多元改革的“江东之路”打造成整体规划、先行先试的探索之路驻村进校、一线多点的服务之路各具特色、一院一品的创新之路法院主导、多元给力的联动之路,让多元改革的“江东之路”真正成为为民之路、和谐之路、心灵之路,为建设法治马鞍山、平安马鞍山建设开创一条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