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一个缺水城市的“水路”自救
北京市要“解渴”,需要开源,更要节流,且未来水资源仍然紧缺。除了制定相关政策之外,节水技术与节水意识也更加重要。
“把全世界缺水的报道集中起来,都不足以描述北京的水危机。”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对北京缺水状况的看法。
据北京市水务局公开消息,北京用水总量约36亿立方米,其中7.5亿立方米是再生水,用水缺口保守统计在11亿立方米左右,人均水量不到100立方米,远远低于人均500立方米的国际极度缺水标准。
作为资源型重度缺水特大城市,北京市已把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缺水形势的加重,一场政府、NGO、媒体、专家和市民共同参与的“水路”自救行动正在进行。
市民行动
在马桶的水箱里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瓶子,这样就能减少冲洗厕所时的用水了。
北京市民王珍谈起她儿子时,非常自豪。在她的教育下,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节水意识,甚至发明这节水妙招。
生活在北京这样一个缺水的超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缺水现象表现并不明显。由于工作关系,王珍对节水、环保却十分了解,并不断说服身边的人去节水。
北京缺水,地处北方、降水稀少,这种自然因素固然有之,但北京人口增长过快,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据统计,北京市人均生活用水量210升/日,远高于全球每日人均约170升的用水量。
为了让市民养成节水意识,北京市坚持教育先行,将水情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和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
3月22日,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来临之前,北京市水务局、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和中国水利学会还专门举办了宣传活动,面向社会公众零距离开展水情教育宣传。
据了解,北京市水情教育内容,包括普及国情水情、水政策、水法规、水常识、水科技、水文化等。其目的是让市民们亲身感受到节水的重要性,增强自觉保护水资源、爱护水环境的良好意识。
与此同时,北京市各区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推进节水工作“进机关、进部队、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中,计划建设一批节水教育基地。
这一系列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营造节约用水的良好氛围,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在政府、NGO和媒体的努力下,缺水问题已经越来越为多数北京市民所知道,也不断有市民加入节水行列。
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北京市中小学生发现,他们都具备了节水意识,有的甚至超过了成年人。
事实上,在不少市民的心目中,日常生活用水是用水的小出口,而农业、景观等用水才是大头,说到节水似乎与自己关系不太大。
在日常生活中,公共洗浴场所里个人冲澡一个多小时的现象很多,设备故障或人为因素的“长流水”现象也不少见。这些现象比缺水更让人感到忧虑。
对此,有学者提醒,政府全力保障供水的努力,有可能会使社会、市民节水意识淡薄,水危机不敏感。
南水北调“解渴”
市民的水危机感不强,或许跟北京原本不是一个缺水城市有关。
据了解,北京城原本非缺水城市。因为当时泉水多需要修水库防洪,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密云水库,及其后建设的84座水库,主要目的都是防洪。
时至今日,泉水消失,河水枯竭,湖泊萎缩,湿地干涸。北京目前用水中,40%为地下水,60%为地表水。自1999年以来,北京已连续14年干旱,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平均每年下降90厘米,地下水已严重超采,包括永定河在内的北京依托的21条主要河流都全部断流。
这个曾经河湖遍地的地方,成为严重缺水的城市。因防洪而建的水库,功能已由防洪变成了蓄水,给城市供水。
为了保证首都的用水,2002年启动的南水北调工程把北京视为重要的水资源输入城市。
早在2008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就已建成,开始从河北省4座水库调水,以解燃眉之急。
2014年10月,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北京市民用上了千里之外,跨越湖北、河南、河北引来的丹江口水库里的水。
南水北调通水一年有余。今年年初,北京市南水北调办表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通州支线和通州水厂正在加紧建设,预计6月底之前通州水厂将具备通水条件,一期工程供水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
届时,通州地区居民将喝上“南水”,位于通州新城的北京行政副中心也被纳入南水北调供水范围,将获得供水保障。
2015年7月,为了缓解北京市中心城区压力,通州区正式被确定为北京行政副中心。与此同时,水资源的分配也自然有所影响,南水北调对通州用水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通州支线和通州水厂工程建成后城区将纳入南水北调供水范围,达到中心城的供水水平,将大幅提升通州地区用水条件,为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据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介绍,今年开始将推动京津冀三地水系沟通,实施南干渠与廊涿干渠连通工程,推进白洋淀与永定河连通工程。
为了更好地保证北京市用水,北京市南水北调办还在推动东线北延进京,以提高北京外调水多源保障能力。
在南水北调的框架下,北京市已做好了南水北调的后续规划,即,实现中心城区和平原区的新城都能有本地水和外调水源的双重水源。其最终目标是保证北京城能“坐拥”多元化的水源保障。
政策布局
随着人口的增长,北京市水资源紧张局势早在20世纪末就显示出来,并得到了重视,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法规,保护水资源。
早在1987年,北京就曾颁布《北京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试行办法》,由于种种原因,中水使用的情况并不十分理想。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首都建设发展的需要,北京市于1992年制定了《北京市水资源管理条例》。
该条例提出,要实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和其他建设项目的发展等系列要求。
20多年来,水资源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政策也随之调整了不少。
今年3月9日,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对全市的水资源管理进行了全面布局。
北京市一方面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功能区规划等战略角度,对全市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并专门成立了城市节水办公室解决节水问题。
不仅如此,北京市在依法治水方面加大了力度,加强了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影响评价审查、配套节水设施、取水许可制度等制度建设,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统筹“节水”与“洁水”监督管理。
对于工业、建筑工程、公共服务、特殊用水、农业用水、园林绿化等重点用水领域,北京市专门作出了规定。
根据该意见,到2020年,北京要实现节水法规、标准和政策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健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全面完成,社会节水意识显著提高,用水总量控制更加严格,用水效率大幅提升,主要节水指标全国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
在政策落实中,北京市相关部门也是不断调整战略。3月16日,北京市水务局要在北京率先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今后,北京市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都要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对节水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供水单位将不予供水。
北京市的“水路”自救行动取得了明显效果。在不断保证城市用水的同时,水资源生态环境也开始好转。
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583毫米,接近585毫米的多年均值,可形成水资源量29.3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北京市也在想方设法保证地下水下降的严峻趋势。通过调度本地水和南水北调来水,北京市在2015年全年地下水开采量减少1.36亿立方米,局部时段还实现了水位回升,基本扭转了地下水位逐年大幅下降一米左右的严峻形势。
对于严重缺水的北京而言,未来将会如何?《人民日报》报道称,北京市要“解渴”,需要开源,更要节流,且未来水资源仍然紧缺。
解决这一难题,除了上述政策之外,节水技术与节水意识的重要性,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是发达国家解决缺水问题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