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皖“打水仗”:跨省水污染治理之困
“跨省污染”一直是水污染防治的难题,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为此付出巨大努力,但从目前实践来看,收效甚微。
今年55岁的河南农民田爱国木讷地蹲在自家麦地边,点燃了一支香烟,仅仅抽掉两口后,便将烟仍到安徽省境内一家工业园区。“我恨不得把这里烧掉。”话毕,田爱国又面露紧张地打量四周说,“别被他们听到了!”
田爱国是商丘市夏邑县韩道口镇范集村人,自从一土沟之隔的宿州市砀山县薛楼板材加工园(简称板材加工园)建成后,周边群众便失去了所有宁静。虽然范集村距板材加工园只有500米左右,但两者横跨了豫皖两省。
正科级建制的板材加工园2008年8月正式挂牌,定位是木制板材加工,可目前该园区内,还分布着农药厂、荧光粉厂以及蓄电池厂等。
这些企业常年排放的污染物,让附近村民痛苦不堪,水污染尤为突出。“我们河南为啥不能与安徽协商这事?上面不表态,基层更没法维权。”韩道口镇曹市园村干部李军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他自己可以不在乎污染,但要考虑子子孙孙。
安徽污水排向河南
韩道口镇段庄村村民谷战军回忆称,大约七八年前,薛楼板材加工园的污染就开始了,“有的企业将废水直接排到两省交界的土沟内。”土沟西南方,除段庄外,还有边庄、范集、曹市园、范楼等村庄。
因土沟里的废水没有具体流向,多年来只能积存于此,抑或排向农田。记者看到,废水呈乌黑色,并伴有大量白色泡沫。
“这都不算什么,最严重的是,还有企业将毒废水直接通过深井注入到地下,导致地下饮用水严重污染。”数十名村民向记者透露了这一消息。
无奈,村民为了自救,只能将水井越打越深,往年十几米深的水井,现在已不能饮用,即便新打的水井超过百米深,抽上来的水仍有怪味。
“冬天不明显,夏天将水抽上来后,在盆里只需放两天,盆底会出现一层灰褐色絮状物。”谷战军说,“现在的水不能直接饮用,只能用来洗衣服。”
前些年,板材加工园附近的河南群众,并没因水问题引起恐慌,从2014年起,有村民陆续患上绝症后,他们才将原因归结于水污染。
记者调查得知,目前曹市园村有白血病与食道癌患者,范集村有子宫癌、脑瘤癌、肺癌、肝癌患者,栾庄有白血病患者。另外,范集村还有数名女性进行了子宫瘤手术。
除河南省一些村庄受影响外,安徽省部分村庄也受到威胁。临近板材加工园区的砀山县玉皇庙村群众说,该村也有数名癌症患者。
可这些癌症病人没有直接证据证实患病系污染所致。这也是当下中国“癌症村”村民面临的主要维权困境。
“我们只能从时间上推算,加工园没建成时,根本没那么多怪病。”谷战军说,“园区此前为农场,林木业发达,环境十分好,现在却是农药、荧光粉和蓄电池厂。”
据悉,薛楼板材加工园2012年2月扩园后土地面积达55平方公里,其对外宣称,聚集了30家规模企业和100多家小型企业。不过,记者走访发现,大量企业处于停工状态,相反,被村民举报的污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其中,最让村民反感的是安徽龙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门卫室墙上,还挂着砀山县神湖荧光材料有限公司牌子。
公司一负责人称:“我们入驻薛楼板材工业园区后,因为园区整体的环评手续一直卡壳,造成我们在递交申请材料后,环评手续迟迟没法办理。”
维权困境
李军说,比污染更寒心的是,他们这些年的维权经历,“我们多次找过安徽砀山县环保局,可人家说,你们河南的来干吗?”
据李军介绍,砀山县环保局还给过他们一个投诉电话,说如果再发现污染就电话投诉,可李军回到夏邑后才发现始终无人接听。
而在板材加工园污染问题上,砀山县环保局自称也有苦衷。该局人员坦陈,早在2014年,他们就认定了荧光粉厂以及蓄电池厂存在污染,且没有环评手续,并向两家单位下达过责令关闭通知书。
去年4月时,在一次砀山县县长办公会上,有关领导还专门就这些问题作出会议纪要,要求实施查封,但这些污染企业至今没彻底关停。
砀山县环保局对此的解释是,单靠环保部门监管难度太大,他们前往这些企业调查处理时,甚至受到企业方人员的暴力阻挠和攻击,连相机都被砸坏过。
该局人士还透露,他们已将案件移交至砀山县警方处理,目前正在办理移交手续。权威信源称,安徽省环保厅工作人员也在板材加工园区遭遇过不明身份人员的暴力阻扰,但不知何原因,此事不了了之。
李军等人将污染情况反映给河南方面后,也同样未果。夏邑县环保局人员表示,他们没有跨境执法权限,感到很无奈。
同时,夏邑县环保局也从2014年起,多次向砀山县环保局发过移交函,督促解决违规生产问题。
不久前,安徽省与河南省的有关部门,终于在一起对薛楼板材工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并再次责令有关企业关停。
日前,薛楼板材加工园管委会官员表示,有关违法生产企业已经全部停产。可多位村民告诉记者:“白天的确不生产了,但晚上还在生产,最大的变化是,之前排到河南的废水,现在大部分抽到安徽省境内。”
3月31日下午5点左右,河南省环保厅官员又专门到薛楼板材加工园进行环保检查,不少河南村民将其包围后,质问官方工作进度,但这些领导没有回应,就匆匆离场。
污染死循环
记者采访还发现,除薛楼板材加工园外,位于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的淮河中游众多支流、二级支流污染情况也非常严重,周边城镇、乡村的废水和垃圾大多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沟,成为淮河治污盲区。
以淮河流域为例,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跨省界几乎每年都要发生或大或小的水污染事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奇怪的是,在跨省水污染事件中,受害省很多时候也是排污省,例如,山东省无棣县漳卫新河,它流经河南、山西、河北、山东4省。
漳卫新河的污染则主要来自河南、河北和山东部分城市,官方数据曾称,省外污染占82%左右。而山东省在饱受上游污染同时,也给下游的江苏省带来麻烦。
严峻的是,尽管中央早就开始花大力气治理跨省水污染,但近期还是有些省份发生了较大规模的跨界水污染事件。去年底,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陇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尾砂泄漏就十分典型。
这次泄漏,造成嘉陵江及其一级支流西汉水200多公里河段锑浓度超标,约3000立方米尾砂溢出,经太石河流入西汉水,最后影响到甘陕川三省,最后,国家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亲自赴现场指导应急处置工作。
虽然这次水污染事件得到妥善处置,但并不是所有跨界水污染事件都能如此,有的地方还得通过公益诉讼。
不久前,重庆市万州区法院一审公开审理了重庆巫山千丈岩水库水污染责任纠纷一案。该案是三峡库区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也是国内首例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讼案。
据悉,2014年8月13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将产生的废水、尾矿未经处理就排入厂区附近有溶洞漏斗发育的自然洼地,导致重庆巫山县千丈岩水库水质出现异常,给群众饮水造成影响。
千丈岩水库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奉节县和湖北省建始县交界地带,距长江仅13公里,蓄水280万立方米,是重庆市政府确认的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
环保部信息称,该事件造成巫山县、奉节县共4个乡镇约5万人饮用水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334.32万元。肇事企业已被湖北省环保厅处以100万元罚款,且因涉嫌污染环境罪,其厂长程金银被司法机关批捕。
同时,因日常监管职责落实不到位,恩施州环保局局长被免职,建始县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长也被免职,并处以行政警告处分。
这一污染事件最终引起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的关注。2014年11月13日,他们向重庆市万州区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请求判令被告湖北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停止侵害、恢复生态并向公众道歉。
庭审中,原、被告及其委托代理人均到庭参加诉讼。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官当庭宣读了支持起诉意见。
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金生作为专家鉴定人出庭,接受了当事人质询和法院询问。
在法庭主持下,原告与被告围绕损害行为、损害结果及其因果关系、公益诉讼中侵权损害的责任承担及其方式、本案的诉讼主体、减责免责、诉讼活动费用等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问题分别进行了陈述、质证和辩论。
在大量相关视频及其他证据材料进行佐证的事实下,被告当庭赔礼道歉。
跨省水污染治理的
“鹤地样本”
记者获悉,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流域管理,是以部门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体制,这就导致流域管理难以真正发挥效力,流域上下游间污染转嫁,增加了协调治理污染的难度。
另因其所涉主体的跨界性、因果关联的复杂性,以及致害后果的长期性等特征,跨省污染往往影响更大、危害更甚,跨界污染治理较之一般污染治理面临更多困难和阻力。
针对这些矛盾,广东、广西的做法值得借鉴。几年前,地跨这两省的鹤地水库遭遇严重污染,局部水质曾沦为V类,400多万群众生活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它的污染主要来自九洲江。
压力之下,广东、广西政府开出的第一个“实招”,就是对鹤地水库周边及九洲江沿岸的养殖场进行清拆,随后又全面叫停了水库中的非法采砂。
今年3月21日,财政部、环保部在福建省联合召开的部分省份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广东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分别签署九洲江流域、汀江-韩江流域水环境补偿协议。
根据协议,广东将拨付广西3亿元,作为2015—2017年九洲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资金,拨付福建2亿元作为2016—2017年汀江—韩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资金。这是广东省首次与邻省签署跨省生态补偿协议。
根据广东、广西《关于九洲江流域水环境补偿的协议》,两省区将在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交流,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建立统一的决策协商、信息通报、联合执法和预警应急机制,共同维护九洲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九洲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考核期限暂定为2015-2017年。另外,福建、广东的汀江—韩江流域水环境补偿,与九洲江水环境补偿基本类似。中央财政还会依据考核目标完成情况确定奖励资金,这笔钱拨付给流域上游省份。
广东省环保厅应急办主任邓继勇说,近年来,广东跨省界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保障饮水安全,该省高规格主动出击,加强协调,与相邻省份建立了密切的水环境保护合作机制。
而该模式最大的亮点为,水质达标下游补上游,水质恶化上游赔下游。这种生态利益补偿机制,得到广大干部群众赞誉,在他们看来,如果不建立这种生态利益补偿机制,很难保证取缔的污染企业不会死灰复燃。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农民、村干部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