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水”保护堪忧

  地下水被喻为人类的“生命水”,一旦遭受污染,将付出昂贵的治理代价,但我国目前地下水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超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垃圾场的淋滤和地下油罐的渗漏等原因,地下水正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我国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告诉记者。

  也曾有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指出,中国90%的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污染,64%污染严重。其实,2015422日,国土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也显示,全国地下水水质令人堪忧,全国地下水监测点中水质较差级和极差级的超过60%以上,一些地方并有持续恶化的趋势。

  而地下水污染在华北平原表现尤甚。中国地质调查局曾耗时6年对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几乎已无一类地下水。可以直接饮用的地下水仅占22.2%。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的地下水则占56.55%以上。

  2016316日,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开展京津冀晋等区域地下水修复试点”。

  这被业界认为,对地下水污染防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中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一直被呼吁,从未被重视”的窘境。由于地下水污染防治从监测、调查、污染评价到事后修复需要国土、水利、环保等多部门参与,也曾出现多头监管导致执行政策无力的情况,因此,有专家担心还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地下水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地下水污染状况堪忧

  按照国家标准,三类水可以作为饮用水源,四类水、五类水都是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杨功焕教授曾带领团队在淮河地区通过8年的调查,得到了一组淮河流域重点地区近30年来的水质变化,以及1973年以来该地区癌症死亡数据。杨功焕发现,污染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恰恰是消化道肿瘤死亡上升幅度最高的地区。而在杨功焕提供的水污染示意图中,五类水、四类水区域,竟然占了地图上80%以上的面积。

  值得一提的是,在污染区严重的地方,村民从水井里打上来的井水已经不能饮用。他们只能购买桶装水,不少地方政府也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建水厂,但总覆盖面有限。

  王浩也表示,太湖、辽河、海河、淮河等流域,地下水污染最为严重。“这是农业污染的典型地区,比如化肥和农药导致地下水中污染物超标普遍。长江三角洲地区各省市,均发现地下水中硝态氮超标。”

  另一方面,工业污水以及工业废物排放也是导致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法规虽然明文规定,企业污水排放,需经过处理。水质达标后,才能排出。但在对经济利益的疯狂追逐中,不少企业对相关法规置若罔闻。

  几年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接了一项“中国水环境保护价格与税费政策示范研究”的课题。原本意在调查水价的课题组,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数字:中国所有工业企业的用水量,是污水排放量的4倍。考虑到各种耗损、使用,仍有160亿吨污水不见踪影。马中怀疑消失的污水被灌入了地下,他很快将这个发现告知环保部,但随后并没有看到更多针对地下水的行动。

  另外,这种企业违法排污事件更是屡见报端,如2010年,陕西省大荔县苏村乡苏村的一家食品公司排污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而是用“挖坑装污水”的方式。

  这个大坑深约10米,污水灌入后,慢慢向土壤中渗透,最终不见踪影。事实上,“消失”的污水又从另一些地方冒了出来。比如,附近村民家的水井。当时,从饮用水井中抽上来的水是黄色的,漂浮着絮状物。不将其沉淀1小时,很难饮用。

  2013年,山东更是出现企业向地下排放污水导致附近村民饮用井水后死亡事件。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沈照理也指出,一些地区的企业采用渗坑、渗井等方式向地下排放工业废水,曾一度很严重。

  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被大量超采,在地下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因此更加剧了地面污水向地下水的倒灌。

  这一成因在华北地区表现明显。根据官方通报数据显示,华北地下水超采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使得在华北平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在这些地区排污,不仅会污染浅层地下水,而且随着浅层污水不断向深层流动,深层地下水也很容易受到污染。

  王浩告诉记者,中国地下水污染已呈现由点向面演化、由东向西扩展、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局部向区域扩散的趋势。

地下水调查已久

  王浩告诉记者,我国最早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能够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开展过专门性针对地下水污染的系统调查工作,对地下水影响较大的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在地下环境中的运移性能了解得远远不够。

  2000年至2002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详细地对中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一次摸底,涉及地下水资源的水层类型、补给资源、开采潜力、咸淡水分布、环境背景、污染状况、环境质量和环境问题等,并绘制了《中国地下水污染状况图》。

  调查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重工业和油田开发区地下水污染严重,其中哈尔滨、长春、佳木斯、大连等城市污染较重;华北地区地下水污染普遍呈加重趋势,其中北京、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污染较重;西北地区地下污染较轻,兰州、西安等城市污染较重;南方地区地下水局部污染严重,武汉、襄樊、昆明、桂林等污染较重。

  自2002年之后,因为资金不足,中国地质调查局再也没有做过类似的全国范围内地下水资源评价的调查。

  到200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资助下,首次在华北平原开展系统的地下水调查。

  2012年项目调查结束后,项目调查结果并没有公开,政府部门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因涉及敏感问题不能公开”。后来,在一片争议声中,才在其他学术期刊上公布了部分调查结果。

  虽然对地下水污染情况调查由来已久,却鲜见有效的治理措施。

  直到2013年华北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报告递呈国务院后,政府部门才逐渐开始重视地下污水的防治。

  2015年,国务院公布的“水十条”更是要求系统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各部门打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困局。并要求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同步监控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状况,统筹环保、国土、水利等部门的地表水、地下水监测断面,提升环境监测和风险防控能力;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特别是傍河地下水开采,控制地表水污染物向地下的运移;岩溶地区、京津冀等地区进行示范,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互相转化及影响,并试点开展修复。

挑战与破局

  其实,2011年环保部就出台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一年后,201210月,环保部公布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2-2020年)》,要求2015年初步建立华北平原地下水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网、摸清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情况,2020年全面监控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示范。

  但有专家表示,这些方案在现实的执行中却大打折扣。如今,我国依然面临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地下水修复技术支撑能力不强、治理资金缺乏有效保障等多重困局。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陈芬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我国目前缺少专项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而且我国规范地下排污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水污染防治法,但这部法律提出了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一般原则,并未明确具体内容和责任,故而在实际中缺乏约束力。她表示,应制定法律实施细则,除了对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决策官员免职外,还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而中国科学院科技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王毅认为,针对地下水污染严重现状,最重要的一点是理顺目前的地下水管理机制。

  根据2008年国务院确定的分工方案:环保部污染防治司组织拟订地下水的污染防治规划并监督实施;国土部地质环境司负责指导地下水的动态监测和评价;而水利部则负责指导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

  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分工却多有交叉,且职能划分模糊。

  一名环保部门官员表示,单从地下水的污染防治而论,其职责归环保部门,但地下水的勘探和开发利用又牵涉到住建部和水利部,而环保部门经常与水利部门“打架”,因此这些部门之间如何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将成为一个重大挑战。

  另外,依据水污染防治法,企业违法排污,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然而,这一规定很多时候被罚款所取代。作为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环保监察部门的人、财、物受制于当地政府,权力因此被约束。

  更有专家指出,我国目前的地下水修复治理技术尚不成熟,多数技术仍处于实验室模拟研究阶段,缺乏工程实践,技术与装备研发落后于发达国家。

  不久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表示,将加快实施“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准备用三年时间,新建改建2万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覆盖国土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实现对全国地下水水质的区域监控和重点地区的实时监控。继续搞好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全面摸清全国地下水污染的状况。同时,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科技攻关,促进地下水管理的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地方行动

  面临严峻的地下水污染情况,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采取一些实际的措施。

  今年年初,北京市提出,2017年底前,北京市要完成非正规废品回收点整治,清除非正规垃圾填埋场76处,封填废弃机井1143眼。同时,开展地下水污染专项调查和污染溯源,进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自2019年起,将公布环境风险大、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地下水污染场地清单,并开展修复试点。

  河北省指出,将严控地下水超采,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超采区内禁止工农业生产及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2017年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划定工作。

  对于山西来说,地下水超采严重,特别是采煤采矿严重破坏地下水系。目前山西已有19处岩溶大泉大部分衰减,部分断流,小泉小水基本断流,地下水源保护刻不容缓。

  《山西省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影响及评价》表明,山西每挖1吨煤损耗2.48吨地下水。近些年,由于地下水被大量超采,在地下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因此更加剧了地面污水向地下水的倒灌。

  其实,2013年,《山西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就提出建立地下水污染监测与监管体系,适时启动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

  去年123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工作的通知》。该《通知》称,地下水超采造成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含水层枯竭、地面沉降、地裂缝、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危及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各地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将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地下水管理和保护目标考核、干部问责和监督检查机制”。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多省市针对地下水污染状况出台了相关的专项整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