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慰遇难者,警示后来人
——河南省永城市十八里镇举行抗战遇难同胞纪念碑清明祭奠仪式
本报讯(记者黄国亮) 清明时节哀思集。4月1日上午,河南省永城市十八里镇北的沱河南岸,侵华日军大屠杀“十八里村遇难同胞纪念碑”花圈簇拥,来自全镇的干部群众近200多人参加清明祭奠仪式,通过缅怀遇难同胞,寄托无尽哀思,庄严仪式变成了一堂生动别致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祭奠不是为了增加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纪念,让我们的后人永远不能忘记民族的苦难,奋发图强,决不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作为纪念碑的捐建人,永城友谊建筑公司董事长、中国好人榜入选人张学敏先生道出了立碑的意义。提起在日寇大屠杀中死难的乡亲,这位现年74岁高龄的老先生仍难掩一腔悲愤:那是1938年8月20日,日寇出动大队人马对该镇十八里村进行大屠杀,致184名手无寸铁的村民遇难,造成震惊豫东大地的大惨案。作为土生土长的十八里镇人,幸存者的讲述和历史的记载从少年时代起就铭刻在他的生命中,作为一个充满血性的中国人,他立誓要为纪念遇难先人尽绵薄之力。去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张学敏终于得偿夙愿,在十八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他本人筹集善款5多万元建成了这一纪念碑。
十八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玉海首先对张学敏的义举给予了充分肯定。张玉海在讲话中表示,在彰显日军又一大屠杀铁证的“十八里村遇难同胞纪念碑”举行祭奠仪式,意义重大而深远,不但要深切缅怀70多年前遭到日寇屠杀的184位同胞,同时也要致敬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千千万万革命英烈。
学生代表在演讲中誓愿继承先烈遗志,以更加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告慰遇难同胞,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学校负责人孙自慎告诉记者,组织中小学生参加这一活动,是为了借此良机更好地教育引导后来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凝聚力、向心力。抚今追昔,记者深感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值得人们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