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实践法治智库建设
在过去4年里,无锡市法学会通过拓展平台、创新载体和制度建设,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建设智囊团和思想库。
江苏省崇宁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红岩的工作近年来与法学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2012年,张红岩以提名无锡市首届优秀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的身份进入无锡市法学会法治智库,之后不断发挥着作用。今年3月16日,她从无锡市法学会得知,她的一项研究成果被列入无锡市法学会理事扩大会议表彰的优秀法学成果中。张红岩的这项成果为《无锡市旅游业促进条例》出台提供了智力支持。
《无锡市旅游业促进条例》由无锡市法学会立项,是江苏省第一部由律师起草的地方法规,自2015年6月1日施行。此前,张红岩和她的团队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该研究成果。这也是无锡市法学会建成法治智库后的一项成果。
在过去4年里,无锡市法学会通过拓展平台、创新载体和制度建设,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建设智囊团和思想库,不但提升了法学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而且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完善法治智库的制度建设
“法学会地方法治智库建设始于2012年。”无锡市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蒋林林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当时法学会领导提出,法学会要抓住地方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特别是法治实践问题,进行探索,为党委政府决策作参考。法学会要承担好这项职能,必须要有一批人才,要建立法学、法律人才库。
无锡市法学会会员部主任冯荣兴说,无锡法学会建设智库有基础,无锡市已拥有9个研究会。2009年,在中国法学会表彰的全国地方法学会先进集体中,有3个地级市法学会,无锡市法学会是其中之一。
2012年,无锡市法学会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法学会中率先开展“优秀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评选活动,为法治智库建设聚集人才。为保证评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无锡市法学会邀请了上海、江苏4名知名专家担任评委。无锡市法学会在当地报纸上公示候选人信息,让群众投票,获得8万多张投票。这项活动历时8个月,最终评选出10名优秀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和15名提名奖。这批人才不仅被无锡市组织人事部门列入考察视野,而且其知名度在社会各界和公众中大增,其荣誉感被激发。无锡市法学会也借此机会扩大了影响。
在此基础上,无锡市法学会进一步完善智库建设。2014年初,市法学会向无锡市委提出建立优秀法学法律人才库的建议被采纳。同年4月,无锡市委政法委转发了市法学会《无锡市优秀法学法律人才库建设工作的实施办法》。这也是江苏省首个地市法学会关于智库建设的制度。该《办法》对人才库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入选人员条件及选拔程序作了规定。
无锡市法律人才库建设的目标是在2014年建成一个规模较大、学科齐全、入库人员素质高、信息丰富、权威实用的法律人才信息库。全市有272名法律人才申报登记,经评定有177人被首批纳入数据库,他们来自政法部门并涵盖了23个行政部门,其中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占总数76.1%。这些人才被评审专家称赞为“三多”:理论功底深厚,学术成果丰硕的多;在江苏省、市学科专业协会和研究机构担任非行政职务的专业骨干多;在专业领域、法律实务部门中,实践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领军式”人员多。
无锡市法学会还专门制作了《无锡市优秀法学法律人才证书》颁发给这些法律人才。有些律师还将这一头衔印在名片上。“优秀法学法律人才的命名和汇集,有利于把个人智慧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把学术观点转化为可操作的咨政建议,为保障和助推地方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无锡市法学会秘书长陆曙光表示。
智库建设拓展到民间
2015年8月,无锡市法学会把智库建设拓展到民间,选择了当地一家骨干律师事务所,成立了无锡市法学会行政法律研究基地。被选中的律师事务所是江苏崇宁律师事务所,在当地行政诉讼领域知名度较高,是无锡市政府及无锡市发改委等42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常年法律顾问。
“在向行政机关提供法律服务时,所里苦于缺乏整合资源的系统研究,难以探索和总结具有规律性的行政法律课题。基地的成立为我们搭建了平台,整合、借助社会资源进行课题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为行政机关服务。”该所主任张红岩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江南大学法学院资深教授、无锡市中青年法学专家和无锡市人才库优秀法学法律人才等36人被聘为首批研究员,组成了基地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和学术研究委员会。基地通过集中无锡市的行政法学法律人才优势,侧重研究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践行依法治国战略中的依法行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建设专业性法学研究基地,在无锡市尚属首次,基地的成立,也是响应中国法学会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的加强自身智库体系建设的要求。对整合和加强无锡地区的行政法律研究,更好地为地区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具有现实意义。”无锡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孙国祥表示。
基地成立后,随即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比如新常态下政府机构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研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以及如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问题研究等等。
智库建设被列入考核项目
组建和完善智库建设的同时,无锡市法学会紧紧围绕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组织智库里的专家学者调研,对地方立法与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作出咨询认证。法学会将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问题,列入研究计划,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将课题落实到具体单位。
无锡市法学会近几年共完成62项应用性课题研究。其中,太湖水污染防治立法研究、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立法研究、城市管理的问题困境和法治保障研究等8项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相关项目的无锡市地方立法。
无锡监狱法制办主任陶新胜在被评为“无锡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后,与无锡市法学会密切联系,参与了无锡市法学会自选法学研究课题,还参与了江苏省法学会立项的“无锡地方犯罪社会原因分析与社会管理创新探索”课题研究。
该课题通过对无锡地区近3年发生的犯罪以及与犯罪有关的社会现象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从中探寻地方性犯罪的规律和特点,提出预防与遏制犯罪的措施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该课题反响巨大,时任市委书记和市委政法委书记对此作了批示。
原无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检察院副检察长何莹在获得“无锡市优秀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提名奖后,被提拔到其他区检察院担任检察长。何莹上任后继续进行调研,她的一篇论文获得2015年无锡市政府工作创新奖。
为履行好推进法治建设的智库职能,无锡市法学会主动与市委联系,开通了“机要通道”,以便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具体要求,开展包括课题研究在内的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2013年下半年无锡市法学会《无锡法学研究专报》正式出刊,至今编发了18期,《专报》将智库的研究成果直接报送给市领导和相关部门。无锡市委书记对《专报》作过3次批示,许多研究成果被相关部门采纳,有效推动了法学研究成果向领导决策转化。
如,2014年7月,无锡市法学会将无锡市拆迁领域职务犯罪频发问题的调研成果编发《专报》。市委书记批示后,建设、监察、审计等部门立即落实,拿出整改措施。此后,该领域职务犯罪行为高发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2015年开始,无锡市委把市法学会的法治理论研究平台和智库体系这两个项目列入法治无锡建设的考核项目。这意味着法学会的智库建设受到市委的高度肯定和支持。“法学会将进一步提升决策咨询质量,发挥推进法治无锡建设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着力建设成为无锡法治建设领域的核心智库。”无锡市法学会会长袁金彪向本社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