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嘉荫县连续5年“未成年人零犯罪”
2011年,黑龙江省综治委、省关工委在全省联合开展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屯、学校活动。自2013年8月起,中央综治办、中央综治委“预青”专项组在全国范围内用3年时间分3轮推开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试点,嘉荫县明确为全国第一轮推开试点,在创建工作中探索出“五抓”工作模式,取得较好效果。
2011年以来,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把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屯、学校,作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连续5年实现全县未成年人零犯罪。
嘉荫县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东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面积6739平方公里,总人口8.1万。全县在校生6304人,其中未成年人5518人。2011年,黑龙江省综治委、省关工委在全省联合开展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屯、学校活动。自2013年8月起,中央综治办、中央综治委“预青”专项组在全国范围内用3年时间分3轮推开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试点,嘉荫县明确为全国第一轮推开试点,在创建工作中探索出“五抓”工作模式,取得较好效果。
健全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网络
嘉荫县明确要求将此项工作与党建、妇建、团建工作结合起来,将创建工作纳入到建设“平安嘉荫”目标考核责任制中,同时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配备专门办公场所及设备。同时,全县基层乡镇、社区、村屯、学校全部建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将乡镇、街道、社区、村屯综治干部、青年志愿者、妇女干部、关工“五老”等人员吸收到创建队伍中来,解决农村基层关心下一代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力量不足问题。
此外,全县综治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妇联、学校与社区(村)居委会协调联动,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区(村)“三位一体”的联动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资源,在全县13所学校全部派驻创建活动指导员,推动活动有序开展。
全县各级综治、关工组织以“六五”普法为契机,会同相关部门,深入社区、村屯、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条幅、传单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普及法律知识,预防青少年犯罪。此外,组织派出所民警、退休法官、律师担任中小学兼职法制副校长,采取开设校园法治讲堂、以案讲法、举办模拟法庭、编写儿歌童谣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每个新学期伊始,把“送法律知识进校园”作为开学第一课;每个寒暑假,邀请派出所干警、乡镇司法助理到社区、村屯开设“法律讲堂”,寓法于乐。
通过“家长学校”对未成年人家长进行“三法”学习培训,提高家长尊法守法意识,为子女做出表率。该县还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有侧重地开展三个教育,即普法宣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组织由法官、检察官、律师、退休教师等参加的县青少年维权专家服务团,帮助未成年人维护合法权益。
嘉荫县根据特困生、辍学生、留守生、流动生、“两考”落榜生、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和单亲家庭子女等未成年人易入歧途的特点,在工作中紧密注视他们的心理、行为动向,积极做好关爱救助工作,预防犯罪发生,防止他们误入歧途。
县综治办、关工委、团县委协调公安、教育、民政等部门,通过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建立关爱工作团、帮教小组,签订《关爱协议书》《监护协议书》等措施,把关爱救助工作落到实处。针对“五失”(失足、失管、失学、失业、失亲)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开展“关爱基地”建设;针对闲散青少年,开展就学、就业帮扶;针对流浪乞讨青少年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建设儿童福利院、流浪儿童救助中心;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同时针对个性偏执、孤僻、有自卑、冲动等心理缺陷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建立“心灵驿站”,组织学校班主任老师采取“互联网+”模式,与学生家长建立微信群、短信群,及时与家长沟通情况,共同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和学习上的困难;通过召开亲子联谊会、亲子运动会等形式,增进学生与家长的亲情互动。
为消除学生放学后和节假日的教育管理空白点,防止学生进网吧、沉迷游戏,县综治办联合多部门在各社区和县图书馆开辟了自习室、学习角;聘用“五老”义务文化市场监督员,对网吧、游戏厅等文化娱乐场所进行监督管理;由公安部门不定期对个体旅店进行抽查和检查,发现有容留未成年学生在旅店上网的,及时劝离,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成瘾。
建设促进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
嘉荫县主要从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强化校园内部安全环境、优化学习环境等3方面着力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全县已多年未发生危害未成年人人身、财产安全案件及交通安全事故。
县综治委牵头,组织公安、文化、工商、食监等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清理整治行动,严禁食杂店、流动摊贩无照、占道经营,销售“三无”食品、垃圾食品,保证学生的食品安全。严禁在校园周边500米内开设网吧、游戏厅,严禁社会闲散人员在学校门前聚集。在每天上学、放学时段,安排警力在校园门前执勤,维护交通和治安秩序。多年来,全县未发生危害未成年人人身、财产安全案件及交通安全事故。
县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重点查缴和销毁了一批有害卡通画册和淫秽“口袋本”图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加大了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的劳动执法检查,加强对输出童工、非法使用童工违法行为的源头控制和依法打击。
从退役军人中招录协警,配备到各学校驻校执勤,在校园内进行全天候巡逻,加强了学校内部治安防范力量。各中小学校成立以团干部、大队辅导员为骨干,以中青年教师为成员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小组,建立维权阵地,负责在校未成年学生教育、引导和维权工作。全县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全部实行封闭式管理,外来人员须经过检查登记后方可进入校园,保证了校园内部秩序井然。由县政府投入资金,在各学校校园内全部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和报警装置,并与公安机关联网。每年组织一次消防逃生演练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升学生应急处置能力。
自2011年以来,嘉荫县每年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占全县财政总支出13%以上,先后对全县所有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操场、食堂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更新完善,新建了舞蹈、美术室、多媒体教室、学科实验室、图书室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学习环境。
嘉荫县农村人口占全县2/3,大部分学生需要寄宿,这给农村家庭带来很大压力。该县出台一系列惠及学生及家庭的优惠政策,最大程度地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2012年出台了《嘉荫县免费教育实施办法》,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都不收取学费、杂费,全部免除学生的住宿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教辅资料、试卷,免费为学生办理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免费为乡镇学校配备校车,每年为学生免费组织一次体检,这相当于平均每年为一个学生家庭减轻负担3500元,保障了学龄儿童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从2010年开始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实施营养餐工程,营养餐补助范围由最开始的中小学扩展到幼儿园、高中和职业高中,补助天数由原来的26天增加到28天,每人每年可享受伙食补助2520元。此外免费让学生穿漂亮装,该县根据“两代表一委员”和学生家长建议,由县财政公开招标,分类定制包括春秋装、夏装和冬装等个性化校服,并配发皮鞋文具书包等,平均每年每生标准达到1200元,县财政每年为全县学生支付费用近800万元,让学生穿着得体,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