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居住区“开放常态化”

    纵观整个城市规划的建筑史,有关小区是开放还是封闭其实经历过漫长的实践与争论。

 

  对于一个美国人或英国人来说,“选择开放式小区还是封闭式小区”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因为在长久的发展过程当中,他们已经习惯了街区制的城市规划、开放式的小区环境,以及道路公有共享化带来的便利,这使得他们很少参与到相关的讨论当中。

  实际上,很多国家的城市都采用开放式小区和街区制的规划建设方式。所谓街区制,实际上是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得城市生活更便捷、交通循环更通畅以及使得文脉得以传承。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全球城市”概念的提出者萨斯基娅·萨森表示,封闭式社区如今在全球的很多地方已经成为精英阶层和富有的中产阶层“小小的堡垒”。从一个大型城市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消极的,因为实际的城市是开放而且流动的,围墙包围起来的空间并不利于城市发展。

英国:

开放式小区意味着更加方便

  英国是社区建设的发源地,因此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社区建设经验。现存的英国住宅大部分都是在1900-1970年间建造的,当时并不流行“封闭式小区”的概念,之后的新建住宅直接承接原有道路的脉络,保持了交通的通达性,并未单独建造路障围墙。

  英国居民居住的房子主要是独栋房,这些房子距离街道很近,往往家门口就是一条快速的车道,家门对面就是一个公交站台,这些便利的设施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简单。在没有围墙的情况下,公寓大门上都会安装电子锁或钥匙锁,楼前也大多安装了24小时监控录像,以此保护房屋安全。

  同时,英国内政部下设社区行动部,主要负责社区工作,与社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保卫工作由政府强有力地推动着。政府在规划指导、法律环境和资金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并将大量的具体事务交给社区和非营利组织,鼓励企业参与。

  早在1967年,英国便制定了《街区保护法》,后来又将《街区保护法》纳入了城乡规划法的体系之中,作为城乡规划的街区保护制度。

  21世纪初,英国也曾出现过增加“大门社区”的提议,为使居民更安全,封闭式住宅不能只是富人的专利。然而这类提议遭到了很多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封闭小区如果太多,有可能会妨碍社会不同人群之间的沟通交往,增加种族隔离与阶级固化的风险。到目前为止,英国居住在封闭社区里的人口比例依然很低。

  一个曾在曼彻斯特、牛津和伦敦生活过的英国女孩说:“在我的认知里,只有弱势群体才住在封闭式街区中。比如老人,或者残障人士,因为他们可能需要在身体不适时给物业打电话。学生公寓通常也是封闭的,因为不少家长考虑到孩子第一次搬出家,可能更容易受到伤害。”

美国:

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有机融合

  在美国芝加哥等大城市市区,封闭住宅小区很少,城市以街区制的形式划分,方向和位置都很好辨认,只有到郊区,才有一些高档社区是封闭的。根据美国社区调查,大部分美国城市拥有的封闭式社区数量少于10%

  美国小区几乎没有耸立的围墙,街道、街区和建筑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有机整体,城市里很少有天桥、地下通道以及交通隔离带,地铁站就在转角,这样的设计和规划鼓励人们尽量步行,减少汽车的使用。

  开放式小区的道路是公用的,一般为双向两车道,社会车辆也可以通行。为保证开放式小区道路的交通安全,以芝加哥政府为例,对过路车辆使用小区内道路有严格限制,比如非高速的干道限速一般每小时40英里(1英里约为1.6公里),而在小区内部,一般限速每小时25英里。

  美国公众更倾向于居住在开放式的社区,因为住在这样的社区公众可以方便使用社区内的道路和便利设施,包括公园、运动场等,这些设施应该由当地城市行政管理部门来建造。政府为了更好地引导人们融入街区、提高人们对街区的关注度,还常常举办丰富多样的街区活动,设立大量的公共空间供人们休闲娱乐。

  为保障开放式社区的安全,美国政府一般会相应增加邻近地区的警力配置,增加当地社区巡逻和控制的警力,同时,对邻近地区进行监控防止犯罪特别是偷盗行为。相比而言,封闭式小区道路不对外开放,保安和门卫都由小区物业负担,对公共保障系统的依赖较低,但物业管理费比一般小区高很多。

  在美国,业主可以自己投票决定是要开放小区还是封闭小区,封闭式小区的社区物业委员会由业主自己选举产生,管理小区的物业财务和各种计划。

俄罗斯:

封闭大院和开放式小区并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后重建的苏联为让更多人有房住,多快好省地大造板式楼,面积不大的“资本主义”街区被大片住宅小区所取代,并有配套的儿童游乐场所和停车场。近些年,莫斯科封闭式的住宅小区逐渐开放,机关单位和学校也没有了院墙,苏联时期的封闭式大院和新兴的街区制并存。

  总的来说,俄罗斯小区大多以开放式为主,封闭式小区属于极个别现象,临街而居,是俄罗斯民众最舒适、又最快速融入城市的生活方式。从城区划分上看,俄罗斯大部分城市的古城内部几乎不存在居民小区的概念,大多是独立的居民楼,居民楼的设计、规划、修缮等等环节都必须要考虑到整个城市的整体规划。

  在莫斯科,很多普通小区并没有大门,看不到保安,但有防止外面车辆随便进入的道闸,每个楼有值班的保安人员,楼门口装有对讲系统或密码锁。面对社会的动荡,治安的相对不稳定,居民小区最普遍的做法,是增加摄像头的总体数量及在重点区域的密度。相反,选择封闭式小区的业主,大多是注重隐私和安全的富裕或者权贵阶层。因此,俄罗斯封闭式小区,天然成了小众业主的选择。

日本:从“住宅团地”

向“开放街区”发展

  日本早期的住宅主流模式类似于我国的居住小区,开发建设与周边环境相隔离,称为“住宅团地”,城市内部也大多采用这种形式。然而,虽然这样的住宅区取得了内部环境的安全和舒适,却影响到了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开放性。

  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不断发展的城市化和家庭小型化使日本住宅问题日趋严峻,出于对“住宅团地”模式的反思,日本后续许多新城的设计开始采用“街区制”模式。到90年代后,日本大规模的城市及住宅区开发开始减少,而以“街区”为住宅区开发的普遍模式。

  在日本,开放式和封闭式的住宅小区都有,但是大多数公寓是开放式的,别墅式的住宅才有门扉和低矮的围墙。相比于开放式社区,封闭式社区需要更多费用和地基,在东京、大阪这样商业繁华、人口密度极高的地区,本身可用于建设住宅的用地就越来越少,建造楼房比两三层的平房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日本城市规划法规定,小区应该是开放式的,但社区开放的一个前提就是安保,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封闭式社区当然比较安全,但是现在开放式社区也可以采用大厦门禁、电子钥匙、双重钥匙和监测器等方法来保障社区内居民的安全。在日本,一栋楼的进出都有大堂,方便人们进出之余,可通过管理人员和电子密码钥匙保障小区居民安全。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