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嬗变赤溪村
赤溪村这个名字再一次成为媒体焦点。与上一次因为贫困被关注不同,这一次是因为摆脱贫困。而赤溪村的脱贫之路也一波三折,但靠着自力更生、滴水穿石的精神,最终摆脱了贫困。
“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扶贫根本还要靠自力更生,还要靠乡亲们内生动力。但是党和国家会一直关心你们、支持你们!”2月19日,习近平通过视频连线鼓励赤溪村村民。
自此,赤溪村这个名字再一次成为了媒体焦点。与上一次因为贫困被关注不同,这一次是因为摆脱贫困。
坐落在福建省宁德福鼎市磻溪镇的赤溪村,32年前,因为《人民日报》对其贫困状况进行报道而闻名全国。也因为贫困,当地政府领先全国掀开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幕。
如今,赤溪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不仅家家户户过上了小康生活,依山傍水的赤溪村,依靠如画的风景,还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区。
据官方资料显示,2015年赤溪村仅旅游公司就有3家,当年全村吸引游客达15万人次。全村408户、1800多名村民已有356户、1500多人搬到中心村,目前在赤溪村主路长安新街上,开起73家各类民宿、小超市、农家乐和特产店。2015年全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3万元,其中45%以上来自旅游业。
其实,赤溪村成功摆脱贫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和中国大多数贫困地区一样,与国家的支持和村民的艰苦奋斗是分不开的。
赤溪村的脱贫之路虽然也一波三折,但最终还是脱贫成功。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对赤溪村的变化做出扶贫工作的批示称,“30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赤溪村的变化,更多时候是中国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中国扶贫第一村
1984年,通讯员王绍据的文章“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被《人民日报》刊登在头版头条上,文章描述了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好几年,但是赤溪村还存在“婆媳穿一条裤”的贫困现状,引起了党中央对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视。
当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农村形势越来越好,但农村经济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态,特别是还有几千万人口的地区仍未摆脱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通知要求因地制宜,发展商品生产,增强本地区经济的内部活力,要纠正单纯救济的观点,同时进一步放宽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当地脱贫政策的落实。
通知发出后,宁德地区就开展了扶贫开发工作。直到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成立,中国式扶贫——“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活动”才拉开序幕。
因此,赤溪村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据王绍据讲述,当时的村民都分散在周围的山上,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劳动力匮乏等诸多原因导致大多数畲族家庭十分贫困,当地不少十七八岁的姑娘连件遮体的衣服都没有。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绍据表示,在他去采访的时候发现,原本110人的村子,因为贫困只剩下81人。
后来,他把这种情况写成文章向当地媒体投稿,不但被指抹黑改革开放大好形势,还被质问是不是党员。
思前想后的王绍据将文章投到《人民日报》,没想到文章被放在头版刊登。一石激起千层浪,赤溪村也开始了漫漫脱贫路。
虽然文章刊发后,当地政府当天召集相关部门开会,会上当场拍板免除这一年下山溪村(赤溪村的一个自然村)征购粮任务。为拔掉赤溪村的穷根,各级政府想了不少办法,无偿提供杉树苗、羊羔,希望给村民找到致富路。但限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杉树苗栽下去,没有一株成材;山上茅草太硬,山羊啃烂了嘴,根本养不活。
脱贫之路受阻,村民的脱贫激情逐渐消退。一晃10年,到1994年底,当地的村民人均收入还不足200元。
脱贫先脱思想的“贫”
虽然当地政府开始了对赤溪村的扶贫工作,但是面对大面积的贫困现状,政府救济式的扶贫并没有让赤溪村村民真正脱离贫困。
1989年,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经过深入调研后,针对当地的情况也多次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不能寄希望于国家上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个“金娃娃”;要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要有“弱鸟先飞”的意识,坚持“滴水穿石”的精神……
“造成赤溪贫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源没有用好,基础设施薄弱,缺乏能人带动等等。”不久前,谈到当年的赤溪村,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说,“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村民观念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听天由命,不思进取。”
原来,长期以来,赤溪村由于交通滞后、信息闭塞,村民文化水平低,缺乏谋事创业热情,族群邻里不和,打架斗殴、赌博、上访告状等时有发生,是个典型的乱村。自给自足经济,造成村民们视野不开阔、观念守旧,注重眼前小利,忽视长远效益。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2000年到2010年期间,赤溪村每届村两委班子成员,要么在外面另有生意兼顾,要么对村里发展推动不力,都只勉强干满一届。直到2011年福建省民政厅干部、退伍军人杨振伟挂任赤溪村第一书记后,该出手就出手,才刹住了赌博之风。
而在这10年间,福鼎市委先后严肃处理了多名赤溪村干部,还在调整村两委班子过程中,探索筑强堡垒的方法,率先在全省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村委会报销发票必须先经监委会主任验票、签字。
同时,在2011年,当地村委决定,要脱贫就要先从治思想观念入手。为此,村里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学习,让镇、村干部深入村民家中,征求村民意见,了解村民思想动态。
与此同时,大力投入对村的邻里文化建设,村“两委”依托人民会场、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工程等文化设施,把崇尚新风、生态文明、创业致富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强化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形成“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村荣我荣、不断超越”的赤溪脱贫精神。
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支能带领村民脱贫的村委领导班子,通过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让村干部改变作风,强化效能建设、廉政建设,保障村民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监督。
“以前是‘要我脱贫’,后来是‘我要脱贫’。”宁德市原政协副主席缪耕山说。如今的赤溪,群众观念新了,心气齐了,干劲足了,村民们主动求发展、提建议。
赤溪脱贫背后的中国扶贫缩影
赤溪村原有13个自然村,分散在各个不同的角落,不仅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威胁着村民们的住房安全。“最节约资金,也是最可行的办法是对这些偏远山区实施有计划地搬迁,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对此,在多年的扶贫实践中,宁德市上上下下已形成共识。
经过10年“造血式”就地扶贫后,1995年,赤溪村实施“搬迁脱贫”工程,开展了新的一轮“换血扶贫”。先后将地处偏僻的村民搬迁到政府规划的区域内,改变村民的生存环境。采取政府出一点,社会资助一点,村民出一点和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完成饮水安全工程、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居住条件大幅提升。
“要致富,先修路”也是当地政府的扶贫思路。
2006年后,政府开始大力投入建设当地的基础设施,开启一轮“产业+旅游”的脱贫模式。
作为省级贫困村的赤溪村利用政府的大力支持,从2011年到2014年,投资268万元完成村内公路水泥硬化;投资117万元完成村庄卫生整治及慢道工程建设;投入350万元对长安新街房屋进行立面装修;投资80余万元修建民族团结农民公园等;投资120万元完成村委会翻修、旧人民会场改扩建及配套设施,完善党员群众活动平台。此外,饮水工程、电网改造、溪岸整治、溪沟坝清淤整理、雨污管道整治等也建成。
将基础设施建好后,宁德市又在福建省第一个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扶贫。 这为赤溪村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人们纷纷回到村里创业。
“农业强村”“旅游兴村”……赤溪村特色生态产业、旅游产业不断扩大。
从2006年万博华旅游公司第一个旅游项目——九鲤溪竹筏漂流正式开业,到如今小小的赤溪村已经有了3家旅游公司,后两家都是本地村民参与入股的。
赤溪村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据媒体报道,曾经赤溪村的小学一度仅剩下60人,到2015年又回升到了150人,全村考上大学的已有60多名。从2010年到现在,全村党员数从29名增加到44名,且绝大部分在家务工。
除了赤溪村自力更生,努力摆脱贫困外,其实与宁德市的扶贫开发,甚至全国扶贫开发的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据了解, 近年来,宁德市大力推进区域扶贫、产业扶贫、行业扶贫、专项扶贫、民生扶贫等战略,做到扶贫工作全覆盖。而这些扶贫方式在赤溪村几乎都能找到熟悉的影子。
历经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旅游+产业”扶贫,赤溪村从30多年前的贫困村,成为如今的美丽村庄。(本文部分文字根据其他媒体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