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政府脱贫“路线图”
地方政府作为脱贫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扶贫工作谁来扶?怎么扶?不管是已经结束的省级地方两会,还是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十三五”规划明确的全面脱贫依然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脱贫目标:产业扶持脱贫3000万人,转移就业脱贫1000万人,易地搬迁脱贫1000万人,社保政策兜底脱贫2000万人。
十八大后,原来的“扶贫开发”已经变成当下的“扶贫攻坚”。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部署,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人口将实现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上年的7.2%下降到5.7%,在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尚有5575万人。
在此之前中央就明确提出,争取在2015年实现减贫人口1000万。“这表明年度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超额完成,‘十二五’扶贫开发圆满收官。”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但同时也意味着,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地方政府作为脱贫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扶贫工作谁来扶?怎么扶?不管是已经结束的省级地方两会,还是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全面脱贫依然是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脱贫“军令状”
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加强督察问责。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会上,甘肃、贵州、广西、湖南、湖北等中西部22个脱贫任务重的省份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保证地方政府在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地方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任务。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表示,军令状以前多用于口头说法,这是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就扶贫开发逐级立下军令状。
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严格的监督问责。会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察问责,确保中央制定的脱贫攻坚政策尽快落地。要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等工作,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纪检监察机关对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规问题,坚决从严惩处。
另外,在刚结束不久的省级地方两会中,和中央签署脱贫“军令状”的22个省份中,湖北、陕西、广西、山东、云南、湖南、四川、河北、河南、贵州、甘肃等11个省份明确2016年将完成百万或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而作为脱贫“军令状”的配套措施,2016年2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确保中央对各地的脱贫进展情况的掌握。
记者注意到,2012年也印发了《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但新版考核办法不但突出了省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在考核组织、考核内容、考核步骤等多个方面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考核办法要求,考核工作从2016年到2020年,每年开展一次,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进行,具体工作由国务院扶贫办、中央组织部牵头,会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织实施。
以往考核工作是由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在中央层面成立扶贫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和考核工作实施小组,扶贫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牵头,中组部、扶贫办等部门参加。
对此,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宝认为,实质性变化在于现在考核由国务院扶贫领导直接组织,即考核组织主体由原来的国务院扶贫办,变为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这中间有很大的差别,意味着考核计划制定、工作实施等都由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组织进行,力度更大,考核层级更高。
此外,牵头单位增加了中组部。吴国宝表示,这增加了考核办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威慑力,促使各地更加重视这项工作,也方便与各省约谈,落实处理意见更加有效,这也是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
考核办法还明确,如果发现未完成年度减贫计划任务,违反贫困退出规定,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等六项问题的,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实行责任追究。
脱贫责任层层下达
根据中央的脱贫计划,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符合省情的脱贫计划,并将中央脱贫部署层层细化,确保2020年脱贫任务顺利完成。
其实在此之前,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纲要性文件,就要求强化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的脱贫责任制。
“广西有538万贫困人口,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我们已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军令如山,决无戏言。坚决完成‘十三五’脱贫攻坚任务,向党中央交出一份合格答卷,给全区各族人民一个满意交代。”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如是发言。
据了解,按照广西相关的脱贫战略部署,37位省级领导每人挂点联系一个贫困县,直至脱贫摘帽。
广西官方表示,在推进扶贫工作中,广西严格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构建了区负总责、市抓协调、县为主体、乡村落实、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强化县级在脱贫攻坚中的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地位,全面落实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
目前,广西各级政府已经层层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
而作为西部贫困情况比较严重的甘肃,为层层传导压力,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等8名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则向甘肃省委省政府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承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甘肃省更是制定出台了详细的“3342”脱贫责任追究办法,将脱贫责任层层背书,对“数字”脱贫零容忍。
从村级的贫困村书记和村主任、驻村帮扶队队长、贫困户三方责任人、乡(镇)级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乡(镇)扶贫工作站站长三方责任人、县级贫困县(区)书记、县(区)长、扶贫办主任、统计局局长四方责任人到市级的市(州)委书记、市(州)长两方责任人,都有明确的脱贫任务负责要求。
记者梳理发现,政府责任下达一条线是这次地方扶贫攻坚战的主要特色,除此之外,横向扶贫开发也是地方政府推进扶贫工作的方法之一,比如政府也号召国企、民企以及社会各团体组织积极参与扶贫工作。
扶贫攻坚的地方途径
描绘地方脱贫“地图”是刚结束不久的省级地方两会的主要内容之一。
贵州省做出了详尽的规划:2016年,优先搬迁贫困程度最深的村寨,投资180亿元,搬迁30万人,整体搬迁3200个贫困自然村寨;为10万就地脱贫人口每人整治1亩优质农田;新建、改扩建200所贫困地区村级幼儿园、200所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对贫困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规范化技能培训30万人以上。安排涉及技能扶贫、教育扶贫、整体搬迁等方面。
环首都的河北目前有310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2016年,河北谋划了精准脱贫8大专项行动,确保年内1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河北还提出“互联网+扶贫”模式。河北省扶贫办规划项目处处长郭良才表示,河北将大力开展电商扶贫,推动贫困村“一村一店”建设。计划到今年底,实现贫困县全部建成实体特色馆,贫困村电商服务站全覆盖。
2015年末,甘肃还有317万贫困人口。甘肃提出,“十三五”期间前两年,甘肃争取每年脱贫100万人以上,后三年巩固扫尾,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据介绍,2016年甘肃省将加大政府投入,派发“民生红包”,提高农村一、二类低保标准,提高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对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放生活补助等方式来加快贫困人口脱贫。
作为中国五个民族区域自治省份之一,宁夏依旧有近60万贫困人口生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宁夏表示,要找出“锅底人群”,由扶贫部门、驻村干部着力推动,分梯次实行“菜单式”扶贫,基本实现政策精准到村到户。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广西两会上,官方表示,2015年广西实现脱贫人口85万,“十三五”期间,在现行标准下全区还有453万农村贫困人口,前三年每年广西计划平均脱贫120多万人,第四年脱贫90多万人,第五年巩固脱贫成果,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同时,广西将重点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免保教费和在普通高中阶段的免学杂费政策,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享受15年免费教育。
纵观多地两会议程,派发“民生红包”、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深化金融扶贫、延长免费教育年限等一系列扶贫举措,清晰地勾勒出了“十三五”扶贫路线图。
精准扶贫成中心
十八大以后,“精准扶贫”成为一切扶贫工作的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认为,精准扶贫战略有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在贫困问题比较普遍时,扶贫瞄准个人要花费大量人财物,因此只能采取开发式区域性扶贫。经过30年,大部分贫困问题得以解决,只剩下几千万最难脱贫的人口,精准扶贫的条件成熟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更是明确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
一方面,要求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抓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这个关键环节,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好基础,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
另一方面,扶贫路径要精准。如今,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引导劳务输出扶贫、实施易地搬迁扶贫、结合生态保护扶贫、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扶贫、探索资产收益扶贫以及加强教育扶贫,是各地方地方政府根据符合本身的实际情况,大力进行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思路。
2015年,甘肃省构建了有效落实精准扶贫的工作“管道”,在全省6220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全部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工作队员27815名,平均每个工作队4.5人,做精准扶贫的脱贫指导员、项目实施的协调员。
而对于山西来说,58个贫困县、7993个贫困村、119.2万贫困户、232万农村贫困人口,是面临的贫困现实。
为精准推进扶贫工作,山西各地级市根据地方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吕梁市突出抓好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贫困村光伏扶贫全覆盖、护工家政人员就业培训为主的“三个一”扶贫攻坚行动。临汾市提出重点抓好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和消费扶贫四项“亮点工程”。
广西则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业,实现2015年靠旅游产业脱贫人数达11.05万人,涉及的贫困户达2.76万户。
2009年到2015年,河南省为解决居住在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生存恶劣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超过53万人。
同时,各地还通过改善贫困地区生活区域生态环境,制定防止因病返贫政策,加强教育资金投入等方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