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外交:助推构建法治中国新形象

中国法学会2015年国际交流活动巡礼

 

    “十三五”的大幕已隆重开启,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次第展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主角地位日益凸显,中国法学会对外法学交流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在构建法治中国新形象的征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引领法学法律界发出

“中国好声音”

    20151129日,从南非约翰内斯堡飞往北京的航班飞向高空,空中层叠交错的白云令人想起一句古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航班上参加第六届中非合作论坛—法律论坛的中国法学会代表团此时的感受颇为吻合。

    此前3天,中国法学会代表团赴南非约翰内斯堡参加第六届中非合作论坛—法律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的重要意义在几天后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凸显出来。2015123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暨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中非双方共同制定并一致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年至2018年)》。中国法学会提出的建议被写入该行动计划中:加强法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深入了解各自法律体系,增进法律的认可和适用,为双方人员往来和合法权益保障提供法律支撑和法治环境;完善“中非合作论坛—法律论坛”机制建设,继续开展法律人才交流与培训,推动共建“中非联合仲裁中心”,在非共建法律人才培训基地和中国-非洲法律研究分中心,实施中非法学家讲学计划,积极支持开展“中国-亚非法协国际法交流与研究项目”。该行动计划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非宣布,是开展对非交流合作的最高指示。中国法学会应外交部邀请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民间对非法律交流总策划的作用日益凸显。

    中国法学会在南非主办第六届中非合作论坛—法律论坛不仅为2015年中国法学会对外法学交流活动画上圆满句号,更是2015年对外法学交流活动总体思路的体现。

    这一年,作为开展民间法律外交的主阵地,中国法学会直接配合总体外交,对外法学交流主渠道的作用更加凸显,为政府间合作增添新内容、注入新活力。

    201510月,在第二届金砖国家法律论坛上,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站在发言台前,郑重说到:法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可靠保障。金砖国家加强法律合作是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全球法治发展的需要,对金砖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法治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金砖国家法学法律界共担使命,任重道远,倡议:开展法律外交,推进国际法治。会场上,听众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南非律协前主席、俄罗斯法律家协会主席、南非驻华大使纷纷起立,与结束发言的王乐泉会长握手,表示祝贺。本届论坛深入规划了金砖法律论坛发展方向,全面搭建合作框架,对金砖国家法学法律界凝聚共识、共同发声意义深远。

    这一年,展现法治中国新形象的声音不断通过中国法学会在国际舞台传播,“合作共赢五项原则”更成为中国法学法律界开展国际交流的新风尚。

    20159月,第三届中国—欧洲法律论坛在意大利最高法院开幕。恢弘的罗马穹顶见证了意大利现代法治发展和众多重大历史事件。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在这里首次提出“合作共赢五项原则”,向发达国家法学法律界倡议:“推进全球治理法治化,维护全球贸易自由化,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从民间角度提出完善全球治理、推进国际法治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中国正在崛起为世界强国,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正在全面推进。为积极发挥民间外交、法律外交的作用,中国法学会领导高瞻远瞩,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带领中国法学法律界向世界发出中国好声音。

法学会领导

领述中国法律故事

    中国法学会领导对外事活动高度重视,给予亲切关怀和全力支持,积极参与讲好中国法律故事。

    这一年,中国法学会对外法律培训项目涉及区域越来越广,不仅开展了对非、对东盟和对金砖国家法学法律界精英的培训,同时,也积极筹备开展对东北亚和欧亚地区的法律人才的培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鲍绍坤,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鸣起和张文显都亲自授课。陈冀平讲授了中国综合治理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鲍绍坤讲授了检察实务和中国政府反腐行动;张鸣起讲授了中国对工人权益的重视及对外国劳工的保护;张文显讲授了中国法治发展进程。中国法学会领导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最新进展,亲自向外传递了中国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和法治文明,宣讲了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尊重法律,有责任担当的大国。

    这一年,中国法学会的领导更是利用不同场合与国外法律界高层人士保持良好沟通,起到了增信释疑,促进合作,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讲述中国法律故事的过程中,讲述者更以其优雅、风度和博学赢得了“国际听众”的赞赏。

    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在会见巴巴多斯首席大法官时,谈笑风生、引经据典,携与会贵宾在金砖国家法律论坛永久纪念标志前一展“天团”风采。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会见美国律协会长,在谈到引领共建“合作共赢”新型大国关系时旁征博引、应答自如;在向奥中法律协会主席介绍“一带一路”倡议时侃侃而谈;在法国TGV高速列车上意气风发地畅谈中国—大洋洲法学法律交流。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鲍绍坤在向印度代表郑重传递金砖论坛主办权标识时获掌声雷动;在召集南非法学法律界和津巴布韦总检察长共商论坛发展大计时充分展现了大国气度。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鸣起亲自指导中国法学会对外法学交流工作,审改7份重大成果性文件及50多篇重要讲话,五天转战三个城市,出席五场活动发表五次演讲。正是他高强度脑力和体力付出取得了中国法学会对外法学交流全球布局的不断完善,交流理念的更新升级,交流效果的提质增效,交流体系功能的拓展。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在飞机上奋笔疾书地修改演讲稿,以大家风范在东盟国家知名学府发表了演说。

    中国法学会的会领导以深厚的学术造诣讲着中国法治故事,以铿锵的言语宣介着中国法治倡议,他们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法学交流中最亮丽的名片。

法律外交

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153月,为加强“法律软实力”建设,中央外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西南政法大学、中非发展基金等28家单位的代表汇聚在中国法学会,举办“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座谈会”。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鸣起指出,中国法学会要充分发挥民间外交的优势,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及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做国际规则的参与者、制定者、构建者、维护者、变革者和引领者,构建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协同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涉外法律服务,注重涉外法律人才的联合培养。

    2015年,中国法学会在国内外举办了8个论坛,20多次研讨会,6个论坛发展工作会议,近30场双边会见,3个域外法律人才培训班,总计百余次交流活动。中国法学会领导参加外事活动共计50多人次,是参加外事活动次数最多的一年,创造了对外法学交流史上的新记录。

    这一年,法学会对外交流活动不仅高层互动密集,推动国家关系发展,而且直接配合国家总体外交,配合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和倡议;这一年,法学会对外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提升区域论坛的内涵和质量;这一年,法学会加强涉外法律工作,首倡并力行法律交流“五个走出去”策略:法治文化先出去、法律服务跟出去、法学家讲出去、法律机制建出去、法律规则输出去,引领推动成立金砖国家争议解决上海中心、中非联合仲裁中心上海中心和约翰内斯堡中心,实现了首次由发展中国家发起成立争议解决机制这一伟大创举;这一年,法学会团结亚非拉法学法律界,实现对南亚地区法律交流的突破,联合欧洲、大洋洲及日韩法学法律界,从全球范围内不断累积共识,充分发挥能量和优势。

    这一年,中国法学会顺应时代潮流,更新观念理念,认真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国际以及区域法学法律交流提供中国倡议、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推动对外法学交流进入以“共同谋划、共同推进、共同发展、共同受益”为特征的“联合体时代”。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思想,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中国法学会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大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加快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国际法治,积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类规则的背景下,以理念为灵魂,以战略为指引,以问题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整合资源,协调推进,形成合力,构建对外法学交流的大战略、大格局、大平台、大体系,推动提升中国法学法律界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和决策权。法律外交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十三五”的大幕已隆重开启,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次第展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主角地位日益凸显,中国法学会对外法学交流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在构建法治中国新形象的征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版图片由中国法学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