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

  本报讯(记者周頔) 22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关于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有关情况,并向社会发布了《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据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介绍,“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是中央统一部署的四项重大改革,现已分3个批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共有417个法院纳入改革试点,其中吉林、上海、湖北、海南已在全省(市)范围内推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的司法改革任务有29项,已完成11项,绝大部分已开展试点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确定的65项改革举措也正有序推进,已完成24项,32项有实质性进展。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共出台22个司法改革文件。

  试点地区普遍反映“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人民群众也逐步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法院在司法公正、公开、民主等方面的变化。

  李少平就放权与监督相结合的司法责任制、法官员额制改革有序推进、保障跨区划案件公正审理、立案制度重大变革、加强司法人权保障、依法保障律师权利、阳光司法促公信等方面的变化、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推进信用惩戒、防范内外部干预过问案件保障司法公信做了详尽介绍。

  李少平在谈及今年司法改革重点工作时称,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今年将适时增设最高法院巡回法庭,研究提出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的方案,完善行政案件、知识产权案件、海事海商案件、环境资源案件的管辖制度,改革审级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专业、公正、高效的司法服务。

  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全文共3万余字,分中文与英文两个部分,中文部分近2万字。《白皮书》共9个章节,从中国法院制度和改革进程,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强化人权司法保障机制,健全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推进司法公开,扩大司法民主,加强司法便民,推进法院人员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深入解读了中国法院的体制改革情况。

  《白皮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民主法治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要求和期待日益增长,原有的司法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如今,司法改革成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白皮书》强调,面对时代的新挑战、人民的新期待、科技的新进步,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一步,人民法院将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18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判权力运行体系,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