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法学会构建法治建设大平台

    浙江省杭州市法学会跳出单纯组织法学研究的“小平台”思维,构建能整合各种法治资源、推动全市法治建设的“大平台”,开创了法学会前所未有的工作新局面。

 

    115日,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作出重要批示,对杭州市法学会2015年工作和2016年工作思路给予充分肯定。“这是对全市法学会系统工作人员的巨大鼓舞!”226日,杭州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殿豪激动地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刘殿豪说,继陈冀平书记批示后,杭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法学会会长杨戌标也作了批示。领导批示已传达到市政法委机关各处室以及县市区法学会,认真落实。

    224日,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陆剑锋就推动县级法学会全面建设在杭州市调研时指出,陈冀平书记的重要批示,是对杭州市法学会过去一年工作成绩的肯定、鼓励和鞭策。杭州市法学会工作定位准、思路清、干劲足、措施实、重宣传、效果好,希望杭州市法学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要紧扣中心融入大局,在大局中抓住重点,找准定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目标引领,紧紧围绕G20国际峰会、司法体制改革等核心工作开展研究。要找短板补短板,促进法学会工作整体提高。要加强统筹协调,注重全面发展。省法学会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市县法学会工作,竭尽全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全省法学会组织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在法治建设中的贡献率。

    两年来,尤其是在2015年,杭州市法学会跳出单纯组织法学研究的“小平台”思维,构建能整合各种法治资源、推动全市法治建设的“大平台”,不仅为建设“平安杭州”“法治杭州”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而且开创了法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向下”服务与“向上”服务并举

    刘殿豪告诉记者,杭州市法学会提出构建全市法治建设的“大平台”思路,是由杭州市法学会确定的工作目标决定的。这个工作目标是:杭州市法学会在浙江省内市级法学会中起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在全国地市级法学会中位于前列。

    目前,杭州市法学会已有11个研究会,9个县市区级法学会,会员1750 名,团体会员单位 11 家。“因此,如何整合各种法治资源,动员包括会员在内的全市法学法律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是法学会面临的最大课题。”刘殿豪说,“我们的办法就是搭建平台。”

    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在基层反响最热烈的就是“平安(法治)下基层百场报告会”。报告会由杭州市法学会组织,从高校、律师队伍中挑选近百名法律专家在杭州8个主城区100个社区、学校和单位做报告,服务“法治杭州”建设。

   “在举办报告会之前,社区、学校等都做了调研,了解受众有哪些需求,我们对接后再挑选专家,提供针对性服务。”参与这次活动的杭州市法学会工作人员李良告诉本社记者。

    如,针对老人较多的社区,报告会着重讲解涉及婚姻、赡养、财产继承等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在外来民工子弟占55%以上的杭州市江干区职业高级学校,报告会的主题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报告主讲人是曾在杭州办理过多起有影响力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的青年女律师沈莹,240多名学生坐满了整个会场。

    报告会有案例、有互动,现场反应热烈。许多报告会结束后,群众仍围着专家咨询。百场报告会受众达上万人。

    在举行百场报告会的同时,杭州市法学会和杭州市委政法委还在各区组织了广场主题宣传活动,在居民活动最集中的广场安放宣传展板。展板由杭州市委平安办及各区委平安办提供,内容有图片和文字。在广场活动中,还邀请区公、检、法、司、人力社保局、计生局等10个平安创建成员单位设摊,结合部门职能进行法规、政策咨询和宣传。

    在向“下”服务的同时,杭州市法学会还注意向“上”服务。2015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与杭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浙江省“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杭州专场会。

    2014年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作了“加快完善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报告。2015年邀请的是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教授,他作的是“坚持依宪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报告。参加人员是杭州市四套班子成员和各部门一把手及各县区市一把手等。

   “报告会深入浅出,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对国内顶极专家亲临作报告,领导干部们非常欢迎,这样的报告今后每年都会搞。”刘殿豪表示。

为治理热点难点问题做参谋

    针对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杭州市法学会则通过组织论坛、征文、沙龙等形式,为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搭建平台,经过调研论证,献言献策,做好党委和政府参谋。

    20156月,大量“专车”涌现引发杭州出租车司机纷纷“退车”。为积极化解因“专车”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进一步促进出租车行业体制改革,杭州市法学会在承办2015年第四期浙江青年法学沙龙时,邀请省、市交通运输等相关职能部门专家、法学院校学者、专业律师,围绕“‘专车’的法律规制与出租车行业的改革”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就完善“专车”服务的法律规制,加快出租车行业体制改革提出了对策建议。

    2015122日,杭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吸纳了上述部分建议。

    再如,杭州市法学会针对“依法治邪”法治难点问题,联合市政府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市反邪教协会举办了杭州市“依法治邪”优秀论文研讨会。研讨成果均运用于“依法治邪”工作实践。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杭州市法学会更是“好戏连台”。如围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司法体制改革等中心工作,组织专家参与咨询和论证20余次;参加各类法学论坛10余次;撰写《要报》10余次;就地方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改革、全民守法等问题提出各类法学法律意见建议数百条。

    此外,杭州市法学会还积极为市委政法委重点工作提供理论论证、专家支持、学术研讨、报送申报材料等,充分发挥了法学研究支持政法工作大局的作用。

尝试搭建多个平台

   “只要有利于凝聚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智慧,调动他们主动性、参与性,我们都愿意尝试,给他们提供平台。”刘殿豪表示。

    杭州市法学会为此改革了课题研究机制,以引导课题研究方向。按照“精品化”“宽进严出”“简化程序”的思路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改革。其要点是:全部立项,严格结项,精选评优,简化程序,取消中期评估环节,对所有立项课题进行培训。此举大大提高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积极性,课题成果质量也显著提升。

    杭州市法学会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参加全国性、区域性、全省性的各类学术交流征文,得到踊跃响应,投稿达300余篇,获奖论文30余篇。其中,市法学会在第十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第十二届长三角法学论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杭州市法学会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走出去学习交流,全市百余名会员参加了中国法学会、省法学会、外地法学会、市社科联组织的各类会议、论坛20余次。部分法学会会员还赴台湾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和调研考察。

    杭州市法学会在《杭州法学》杂志选稿上,以法治实践型文章为主,侧重为实务部门的法学法律工作者提供平台。2015年,该杂志吸引了500多位实务部门人员投稿。杂志分发到有关领导、理事会成员、各位会员,以发挥参谋助手和普法作用。

    杭州市法学会着力对所有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每月出一份专报、编印《杭州政法?法学动态专刊》,都是成果转化的形式。2014年课题成果被汇编成册,寄送省市有关领导和重点单位。沙龙、研究会等重点法治问题研究成果以《要报》形式供决策参考。

    在20141010日第九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杭州会场上,杭州市中级法院法官吴宇龙的论文《判不应请:行政诉讼肯定性判决的重构——合法性审查原则之回归》获得了论坛征文一等奖,他还在该论坛上进行发言。“杭州市法学会搭建各种平台,让法学法律工作者有了用武之地。而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转化,是最好的奖励,也是大家利用业余时间搞学术研究的最大动力。”吴宇龙告诉本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