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副省长刘志庚落马记

  刘志庚是继万庆良、朱明国之后广东省落马的又一名副省级官员。他的仕途兴于东莞,也止于东莞,令人扼腕的同时,留给世人更多的是警醒。

 

  不知道刘志庚有没有预料到,他是十八大后广东省第三位“落马”的副省级干部。此前,已有原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以及原广东省政协主席朱明国,分别于20146月和201412月先后落马。

  201624日下午,距离猴年除夕只剩3天时间。往年,这是分管安全生产的广东省副省长刘志庚最忙碌的时间,但今年的此时,即将60岁的他却被中央纪委带走。

  当晚10点,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宣布,刘志庚涉嫌严重违纪,接受调查。

  虽然在一天前,刘志庚还高调亮相,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称他率队赴韶关检查督导春运工作,并现场听取韶关市政府、广东省公安厅等单位的春运工作汇报。在这次视察时刘志庚强调:要确保广大旅客“走得了、走得好、走得安全”。

  然而他并没有走得安全,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刘志庚最终还是落入了官员腐败的“59岁现象”这一俗套。

  根据媒体披露,刘志庚落马与其在东莞的违纪违法行为有关,而在2014年那场举世瞩目的“扫黄”运动中,刘志庚曾被指扫黄不彻底,更有举报材料称其是东莞色情产业的“保护伞”。

  

负面新闻坊间频传

  

  十八大后,官员从最后露面,到被纪委宣布拿下的时间差越来越短。在这一点上,刘志庚更是破了纪录,检查春运露面1天后即落马,网民戏称其几乎属于被“秒杀”。

  刘志庚仕途终止之日,当地报纸还在当天显著位置刊登着他“视察韶关春运要求保障安全”的消息。

  事实上,与十八大后不少落马“老虎”相同,刘志庚落马并非突然。

  关于他及其家属的负面新闻此前数年间已经在坊间频传。先有自称在东莞工作多年的谷成业曾在网上实名举报刘志庚家族在东莞等地的营商关系,并罗列其数条罪状,其中有:掩盖亲属王旺宏组织聚众吸毒的违法犯罪事实,官商勾结违法买卖土地。

  而关于刘志庚违纪已被抓的传言不断,201495日,随着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梁国英的落马,这种传言愈加明显。

  根据中纪委通报,经查,梁国英在东莞市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先后多次收受他人贿赂,数额特别巨大,多次收受他人礼金;隐瞒“裸官”身份;违反社会主义道德,与多名女性通奸。

  二人公开简历显示,其“搭档干活”多年。当年,刘志庚回到“娘家”东莞调研交通及经信工作,梁国英全程陪同。

  落马前,类似的传言似乎从未终止。关于刘志庚最近的一次“落马”传言是在上月,有网友提问“广东省副省长刘志庚落马新闻”,下面有其他网友跟帖称“没有的事”。

  直至今年2月,该传言最终落地,刘志庚也开启了他的牢狱之旅。

  

被指东莞色情业保护伞

  

  成也东莞,败也东莞。刘志庚与东莞似有不解之缘。其公开履历显示:他于2004年起出任东莞市委副书记,2006年起担任东莞市委书记,历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

  东莞任职时,刘志庚还获得了一个称号:“三禁书记”。提起“三禁书记”,禁猪、禁摩和推动“新东莞人”回乡创业,在当地可谓人尽皆知。他先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而禁止养猪,随后“为打击飞车抢夺改善治安”而禁摩,紧接着“要提高人口素养减少低素质人口”而被称禁人。“三禁书记”的名号由此传开。

  期间,2009年至2010年,东莞警方开展涉黄、涉赌统一清查行动,抓获数以千计的色情行业从业者。但有报道指出,当时的扫黄并没有产生彻底效果。

  据了解,2009年东莞曾进行一场治黄行动,时任东莞市委书记的刘志庚要求:“扫黄工作要高调抓,决不能给外界以‘黄色地带’的印象。”但他也同时表示,“扫黄不能矫枉过正,各镇要把握好度”。

  在东莞任职达7年多时间,直至201111月,刘志庚出任广东省副省长才离开东莞。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序列中,刘志庚排在第二位。副省长任上,刘志庚分管经济与信息化、交通运输、统计、通信、质量监督、安全生产工作。

  20142月,东莞声势更大的扫黄行动开始,彼时刘志庚已经出任广东省副省长两年多。在广东省政府任职4年多之后落马。

  而有关部门对其调查取证已有两年多时间。早在2013年底,中央第八巡视组进驻广东后,就收到诸多关于刘志庚在东莞任上涉嫌违纪违法的举报材料,他被指是东莞色情产业的“保护伞”。有说法称,20142月,东莞掀起举国瞩目的“扫黄”运动,即与有关部门从外围着手调查刘志庚在东莞的违纪违法行为有关。

  

为东莞“正名”作秀

  

  刘志庚曾一度被称为“东莞正名者”。

  2010年年初的一次会议上,刘志庚表示:“现在还没有一句广告词可以形容东莞,东莞也没有市歌。”

  此语一出,东莞本地媒体掀起一场关于重塑东莞形象的大讨论。虎门销烟、宏远篮球、松山湖、制造业名城、务实低调、富裕等关键词纷至沓来。

  而这样的讨论中也不乏反对的声音——认为这场“正名”只是一场秀,更有“此地无银”之嫌。

  20108月,刘志庚表态,未来五年,东莞市财政每年将安排10亿元用于文化名城建设,“如果不够,还可以再加”。

  2011年,时任东莞市市委书记的刘志庚在接受新浪微博微访谈时,避谈“性都”一词,只说这是“外界的误解”。

  对于“外界的误解”,刘志庚认为,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城市形象宣传推广工作力度还不够”。

  在政绩上,刘志庚自称不习惯给自己打分。他曾对媒体态度谦和地表示:“我不习惯自己给自己打分,而且个人的表现好坏,最好留给群众、留给后人、留给历史去评判。”

  过去十多年里,东莞政府一直称在加大“扫黄”力度,以求改变外界对东莞的印象。然而这种“运动式扫黄”,非但不能为东莞正名,反而引发了诸多质疑。

  刘志庚曾说“扫黄要高调进行”,但他又认为“不能矫枉过正,各镇不能太过分、扫荡式搜查每间娱乐场所”。类似的话语被认为是扫黄不力,而在媒体中传播极广。

  

台上反腐台下腐

  

  自1983年刘志庚任职深圳市计划局综合计划处科员、副科、正科、副处长,从此开启了仕途生涯。从基层干起,一步步先后担任过深圳市龙岗区、东莞市的“一把手”,仕途生涯并不平凡。

  作为领导,反腐倡廉更是刘志庚台上的“谈资”。

  其中被媒体披露的一次是在2011816日,东莞市党政班子联席会议上,集中观看由中央纪委摄制的反腐倡廉警示片《工程建设领域腐败剖视录》被列为一项重要议程,与会的市几套班子领导带头接受了一次警示教育。由刘志庚主持并发表讲话。

  据了解,这部警示片以国内近期查处的多宗工程建设领域典型腐败案件为素材,揭示了工程建设领域腐败案件的特点、形式和规律,分析了产生腐败的原因,并指出了把改革的推动力、制度的约束力、执行的强制力、监管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和教育的说服力有机结合,形成整体合力的有效治理手段。通过观看影片,能够清晰了解工程建设领域由于资金密集、涉及面广、管理环节多、队伍成分复杂等原因,极易产生权钱交易、贪污腐化、暗箱操作等现象。

  刘志庚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训,以身作则,切实提高领导拒腐防变的能力,构筑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他谈到信念时说,干部要自觉抵制各种诱惑;谈用权时称,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谈监督时要求管好自己的家属。

  然而,一位接近刘志庚的人士称,刘志庚主政东莞期间,卖官不断,他的一些亲朋好友、同学故旧等,常借他的名义“招摇过市”,像蝗虫一样,在东莞市范围内不放过任何敛财的机会。

  台上高调反腐,台下大搞腐败,刘志庚显然没有从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训。对于刘志庚的严重违纪,中央纪委掌握确凿的证据后并未姑息,在距离除夕只剩下3天时,终止了他的仕途之路。一位副省级领导就这样最终倒在了反腐的浪潮中,沦为了被反的阶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