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聚焦“十三五”规划

春节前后,各地两会密集召开。今年被喻为地方版“十三五”规划出炉之年,而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无一例外地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目标,为当地今后5年的发展描绘蓝图,继而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

217日,安徽进入“两会时间”,这是今年全国最晚开幕的省级两会,在此之前,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两会已经全部召开完毕。

今年也被喻为地方版“十三五”规划出炉之年,而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无一例外地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目标,为今后5年当地发展描绘了蓝图。

代表委员在热议哪些问题?地方政府如何规划“十三五”,如何推进脱贫攻坚,国企改革将有哪些新动向,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和谐发展,如何落实依法治国战略……这些问题依然是百姓关注的焦点。

打响扶贫攻坚战

2015,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三五”规划提出,农村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而在召开的地方两会中记者发现,“脱贫”依然是地方两会的“高频词”,关于如何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对于西部贫困地区来说,脱贫更是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记者从公开可查的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获知,多数省份对扶贫工作作出了详细的部署。其中,23省区市将2016年扶贫目标人数精确到万,其中,河北、山东、河南、湖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湖南、甘肃等11个省区设置的脱贫人口目标在百万人或以上。

陕西为2016年脱贫工作立下“军令状”,年内确保130万人脱贫,广西也提出年内让122万人摆脱贫困。湖北更是表示,“力争全年实现14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江西则要“努力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样板区”。甘肃、贵州等省份将脱贫攻坚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一号”工程。

作为西部贫困省份,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在作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时透露,2015年末,甘肃省尚有贫困人口317万。

与甘肃相比,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脱贫任务同样艰巨。

126日,贵州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孙志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

孙志刚谈“十三五”目标规划时表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彻底解决现行标准下49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与此同时,如何实行精准扶贫也是各地两会热议的焦点。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在谈到脱贫工作时表示,脱贫工作要落地,细化到人,细化到户。

福建表示要注重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精准脱贫,建立贫困户脱贫退出认定机制。广西则提出全面完成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加快建立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

同时,对于如何精准脱贫,各地也提出了策略。河北表示将继续实施“一村一品”扶贫计划,同时开展电商、旅游、光伏、生态等新业态扶贫,支持每个贫困县打造一个现代农业园区,扶持发展500家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贵州表示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转移支付,让一批贫困人口就地转成生态保护人员。

甘肃称将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在50个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实施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

而更多省区市更是表示将倾力教育脱贫,让更多贫困地区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

而扶贫工作责任制更是将扶贫任务层层落实。山西两会将扶贫工作细化到省市县三级,严格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

西藏表示将制定出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 

经济增长克服“速度情结”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2015年各省区市省级政府纷纷强调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克服“速度情结”,并下调甚至取消了当年的GDP增长目标。记者注意到,在2016年地方省级两会在提出经济目标的设定中,克服“速度情结”进一步凸显。

记者还注意到,部分省份以区间目标代替了过去的定点目标,呈现出更多政策新意。如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广西、广东等省份设定的区间从6%6.5%7.5%8%不等。

而在下调了今年目标的大多数省份中,不少是未完成2015年增长目标的省份,即使是超额完成任务的广西、江苏、广东、浙江、江西、青海、四川等也同样提出要“降速”,只有少数省份维持或上调了目标。

专家表示,在当前经济出现结构性减速的情况下,区间目标可以更好地引导预期,更有弹性和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保持经济增长也成了一些地方的压力。数据显示,2015年辽宁省和山西省的GDP增速分别为3%3.1%,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6.9%的一半,和两省去年年初提出的增长目标也相去甚远。

据了解,辽宁省的经济增速创下了23年来的最低值,下滑的原因主要是投资和工业出现困难。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新世纪以来辽宁省经济形势最为严峻复杂的一年,要清醒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包括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工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活,财政收入增幅下降,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等等。

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意味着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而此次两会中政府的思路也是在适应这种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表现。

清理“僵尸”企业

记者看到,在今年的山东《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

那么“供给侧改革”究竟是什么含义?据悉,“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它们在充分配置条件下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因此,“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记者发现,“供给侧改革”也是各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标配”。对于如何发力供给侧改革,记者梳理发现,在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三方面,多个省份都有实质性动作。

去产能方面,多地瞄准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河北、宁夏等地还明确了落后产能压减的具体目标。

去库存的工作则主要聚焦在房地产领域,江西、青海、河南等地拟出台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工进城买房。

补短板方面,加大技改投资和培育新兴产业是两个抓手,多地提出今年将加大技改投资规模。

而处理“僵尸”企业又被视为去产能,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以此来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在深化地方国企改革的内容中,明确首先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僵尸企业。

其实,“僵尸企业”,是指那些不赚钱、高负债、吃补贴,靠吸食社会资源度日的企业。“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与地方或明或暗的支持有很大关系。

对此,甘肃省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欧阳坚认为,主要原因还是计划经济惯性思维仍然影响较大,市场取向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还远远没有到位,体制机制障碍没有根除。

在今年的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

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

内蒙古政协委员、包头市副市长安润生建议,各级政府应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财政补贴和各种形式的保护,司法部门要依法给企业的市场化破产创造条件,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出台落实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

陕西省也提出,坚决淘汰“僵尸企业”、高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领域无竞争力企业。

“法治政府”被广泛提及

2015年底,中央发布《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纲要指出,通过对7方面的努力,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其实,法治政府的建设在十八大后就明确提出,这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2015年地方两会中,“法治政府”就已被地方政府广泛提及,如北京、广西、安徽等多地,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单独成篇论述。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中,各级政府也总结了过去一年来,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的成绩。宁夏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宁夏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行政程序规定、重大行政决策规则三部规章。

提到“十三五”发展规划,河南省指出,将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政务公开,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 

江苏省代省长石泰峰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使法治成为江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 提供强大支撑,打下坚实基础。 

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20157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在今年福建两会期间,福建省省长于伟国成为正式实施宪法宣誓制度以来,国内首个面向宪法宣誓就职的省长。 

同时,记者发现,在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少地方均将落实中央《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写进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5年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

比如甘肃省提出,坚持依法行政,在建设法治型政府上见实效;贵州提出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执行力公信力不断提高;福建表示,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河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在今后5,将通过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方式,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学法制度,法治政府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湖北则提出按照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总目标,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继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2016年的地方两会中,环境问题仍然是代表委员无法回避的话题。除了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提出要大力治理“大城市病”外,多地都明确表示将重拳治污。

江苏省代省长石泰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大雾霾治理力度,持续压减非电用煤,加快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严格控制和减少机动车废气污染,着力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扬尘污染,严格执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太湖、长江、淮河以及近岸海域污染防治,限期治理水质不达标国家考核断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完成禁养区、畜牧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关闭搬迁任务,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天津市长黄兴国强调,要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深入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深化推进“五控”治理,进一步削减煤炭消费总量,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实现无燃煤化,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到2020年,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25%

云南省长陈豪表示,将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力营造绿色山川,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城镇,倡导绿色生活,建设绿色云南、七彩云南。有度有序利用自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将严格环保执法,强化督察巡视,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以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为抓手,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 

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在报告中说,甘肃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森林蓄积量达到2.62亿立方米以上。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推广兰州等城市治理大气污染的成功经验。 

(部分文字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