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法学会探索成果转化新思路

  福建省厦门市法学会以问题为导向,关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法律问题,为推动研究成果转化,服务法治厦门建设,探索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学会工作路子。

 

研讨两岸司法互助

  

  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一天,福建省厦门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吴少鹰就忙着筹备一个重要的研讨会,会议专题研讨自贸区法治保障问题。福建省是国内四个自贸区之一。20154月,福建自贸区厦门试验片区挂牌成立,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9月开始,厦门市法学会发起自贸区法治保障专题征文。

  “没想到,反应热烈,一个多月就征集到80多篇文章,我们筛选出59篇文章,题目涉及自贸区立法、自贸区之间保障机制的借鉴、海上仲裁等方面,很有价值。我们要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接下来的这个研讨会内容经再疏理要上报市领导和相关部门。”吴少鹰兴奋地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近年来,厦门市法学会以问题为导向,关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法律问题,为推动研究成果转化,服务法治厦门建设,探索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学会工作路子。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条特色之路自“研讨两岸司法互助”开端。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随着两岸经济交流逐年增多,走私贩毒、电信诈骗等涉及两岸人民利益的犯罪案件也呈上升趋势。厦门市法学会敏锐地感觉到,加强两岸司法协作,共同打击犯罪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厦门市法学会联合厦门市政法部门和相关涉台部门,以举办“两岸司法互助研讨会”的形式,多角度研讨该课题。研讨会着重围绕两岸司法部门在获取信息、调查取证、法律文书送达、破案追赃、当事人和证人到庭、判后执行等方面协调、互助进行研讨,从刑事、民商事、海事、法律服务等多个层面进行探讨。

  对加强两岸司法互助的实施主体、联络机构、互助方式、互助程序、互助保障以及具体实施办法,研讨会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参加研讨会的中国法学会、福建省法学会领导认为,研讨会形成了加快推进两岸司法互助的共识,探讨了推动两岸司法互助的思路,对开展两岸司法互助具体实务具有重要意义。

  201011月,厦门市法学会借助主办全国副省级城市法学会年会的契机,将“两岸司法互助”论坛作为当年年会主题。在这次年会上,厦门法学会收获颇丰,全国法学专家学者聚集一堂,着重就共同打击跨海峡犯罪,解决两岸投资争端和两岸区际提单纠纷管辖权冲突,建立两岸法律文书送达机制等方面交流研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为转化运用提供了经验。

 “法学会要动员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智慧,通过搭建平台,为研究成果转化提供载体。”吴少鹰表示。为此,厦门市法学会在《厦门法学》刊物上开辟“两岸司法”专栏,刊发法律、法学工作者有关涉台法律问题的研究文章,分发给全市政法部门和相关单位领导作为决策参考。

  上述这些研究成果最终转化成相关政策和措施。如厦门市法院成立涉台案件审判庭,厦门市检察院成立涉台案件协查处,厦门市公证机关在台企集中的地区设立公证处。台商协会成立专为台商服务的律师团。20158月,厦门市成立涉台社区矫正中心,在全国率先启动台籍社区服刑人员集中监管试点工作。

  不仅如此,厦门市相关部门主动与台湾有关部门和团体对接,搭建两岸民间团体学术交流平台、司法实务部门对口交流平台,建立缉捕遣返、两岸裁判相互认可与执行、涉台纠纷多元化解决等机制。

  此外,在陆资权益保障、两岸海事审判合作、两岸旅游纠纷解决等方面,两岸相关部门也达成了共识,为涉台司法互助提供了保障。20157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可与执行台湾地区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施行后,厦门市中院在审理许义郎、唐幼澜与谢忠诚案时,完成了大陆首例通过两岸司法互助途径调查台湾地区法院文书送达情况。

聚焦社会热点难点

  

  作为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厦门市法学会始终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影响治安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在研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分析提出对策,最终推动成果转化。

  “比如,如何处理流动摊贩、广场舞扰民等群众关注的问题体现出城市治理水平。法学会围绕这些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主题征文和研讨活动。”厦门市法学会副秘书长陈延朝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其中,《流动摊贩的治理问题》一文提出“由单纯管理转向依法治理,从单向管理转向多元治理,从单一执法转向综合治理”的建议,已被主管部门在实践中运用,并在全国省级城市法学会年会上介绍经验。对《破解广场舞的困境》一文中提出的问题、隐患和对策,相关部门正在研究解决办法。

  近年来,厦门市道路拥堵现象日趋严重,尤其是电动自行车的快速发展给交通安全带来很大压力。厦门市法学会连续3年以交通管理为题,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和研讨会,形成了一批质量高、可复制的研究成果,报送市人大和以及政府相关部门。

  同时,应有关部门的要求,厦门市法学会组织专家学者参与厦门市道路交通管理法规的起草、修改。市人大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厦门市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若干规定》和《厦门电动自行车登记办法》,对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实行限量控制,未经上牌不得上路行驶。

  从2001年开始,厦门市法学会每两到三年,就会联合政法相关部门组织一次研讨活动,聚焦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多元化机制专题,将研究成果报送相关部门,并组织专家学者参与相关法规、意见的起草。厦门市在20155月率先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的地方法规。

  现在,在厦门市,医疗卫生、道路交通事故调处、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领域都建立了“一站式”纠纷解决中心,在31个行业和领域建立了287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基本建立了一个包括诉讼以及多种非诉讼方式所构成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纠纷解决通道畅通了,方便群众权利救济,也缓解了社会和诉讼压力。

围绕中心提供保障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厦门市法学会的成果转化也亮点纷呈。2005年,全国开始创建文明建市评比活动。“厦门市法学会注意到,文明城市评比指标中近60%的内容与社会治安、稳定、依法行政和群众守法行为有关,因此牵头开展针对性的调研活动。”陈延朝说。

  厦门市法学会将调研成果送报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并借助媒体开展宣传。其中“创建文明城市与依法治市”征文及研讨会的成果被市创建文明城市总指挥部采纳和有关部门采用。此后,厦门市获得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并“四连冠”。因全市政法系统贡献突出,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彰。

  2008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厦门市法学会牵头,联合市委政法委、市人大等部门和单位,举办“改革开放与特区法治建设座谈会”。厦门市法学会将座谈形成的建议和意见专报给市领导,并通报给市相关部门,得到采纳。厦门市委采纳了法学会提出的“厦门应该做大做强和怎样做大做强的建议”,做出了“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重大决策。

  厦门市法学会意识到,一支具有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现代化的政法队伍是法治厦门、平安厦门建设的保证。法学会先后牵头组织“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等题目的征文,其研讨成果中关于强化思想教育、警示教育、强化执法制约、执法监督、强化责任追究、责任倒查等具体建议被各级政法部门采纳应用。

  厦门市法学会每年都将有关落实政法队伍待遇的研讨成果整理报送市政法系统领导,以推动执法环境的改善。其中关于落实政法干警情感待遇、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建议均被采纳实施。

  2014年,厦门市法学会抓住“政法队伍建设年”活动契机,联合市委政法委召开“防控执法风险,建设过硬队伍”座谈会,会上的建议和意见被落实到各地政法部门。2008年以来,厦门群众对政法队伍的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