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逐渐消失的年味儿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种种传统习俗组成的年味在城乡之间馥郁荡漾,不仅丰富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在文化层面上愉悦着我们的心灵。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那些令人感怀的年味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线,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对于一些人来说,年味儿淡了,淡得像喝了半天的茶水,几乎感觉不到了。

  虽然腊月除尘、祭祖、团圆、贴对联这些一个都不少,但热闹之后终究觉得缺少了什么。

  穿新衣新鞋早就看不出过年的气氛,在家吃年夜饭一起守岁也成为过去,就连昔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都渐行渐远,

  物质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前只有在过年里我们才能享受到的一些福利,在平常日子中已司空见惯。

  春节的脚步越走越急,小孩子们倒是急不可耐,好吃、好玩、好耍,他们依旧满怀期待,大概保持清醒的只有大人们。

  少了年味儿,让成年人却多了一种情怀。记得去年春节期间,最温情的新闻莫过于《新闻联播》里播出的“只为看你一眼”,让妻子行走七天七夜的动力就是能够陪丈夫一起过个年,不管身处何地,在一起,就值得。

  事实上,过年是一种民俗,而民俗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伴随经济发展、思想观念变迁、生活节奏改变,传统民俗的发展变化也是一种必然。如此说来,年味变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年味儿到是什么?作家冯骥才说过,是和风俗融为一体的对年的一种感情。年味是过去的记忆,年味儿是一种风俗文化。

过年的文化

  过去,春节在人们眼中是敬畏的、神圣的,更是温馨的。

  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时间越早,过年的重要性越远远大于现代社会。

  那时人们生产、生活与自然的节气与时间融为一体,大自然以年为一个节周点,周而往复。这与“年”的写法相辅相成。“年”字最早的写法就是一个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

  上古的中原地区和藏族都有过年的习俗。在古代汉民族传说中年是消灭了凶猛怪兽夕的神仙。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鞭炮赶走了“夕”。人们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为了纪念“年”,把初一称为过年。

  所谓的过年就是到了人们辞去旧的一年,又迎来新的一年的时候。在这一时刻,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充满着期盼和梦想,实际上年俗中就包含着这样的梦想和理想。

  过去祭祖、祈福仪式,就为了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和全家平安祥和。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农耕的生活,对年的期待逐渐淡漠,过年的味道在消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年的习俗也发生了变迁。如今祭祖仍然存在,但祈福仪式却没有了;贴对联的形式还有,贴年画的少了。年夜饭、放鞭炮已经名存实亡。为了减少麻烦,越来越多的年夜饭改在了酒店、饭店,美食的品种丰富了,却失了年味。而地球变暖,环境恶化加剧,许多城市都有了鞭炮限放令,耳边零星的鞭炮声让人怎么也无法回到小时候的记忆。

  于是,只有在静悄悄中,我们辞旧岁,迎新春。人们过年还会吃年夜饭、吃饺子,但却逐渐忘记了过年的文化含义,而仅仅停留在享受美食带给舌尖的快乐。那些习俗和美好的东西反倒在越来越好的生活中,渐渐消失。

  值得庆幸的是,合家欢和团圆仍然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保留和传承着。根据媒体报道和预测,2016年的春运是29.1亿人次。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能使中华大地在一瞬间有29.1亿那么大的一个数量人群来回迁移,使所有的城市在这个时刻里突然就变成了故乡。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让所有的城市一瞬间变成了故乡,变成了故土,变成了家园。

过年的传承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说的就是春节贴春联。每年年三十,家家户户贴对联、请门神,这是新年里传统的习俗之一,几千年来已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

  要说在过去,那种现场书写的对联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集市上,总有文化人摆上一张桌子,浓墨重彩,挥毫泼墨,好不自在。记忆最深的是家里的粮仓、水缸,包括猪圈都要贴上对联,那个“肥猪满圈”的对联常让人笑好久。

  风俗简化、传统流失。而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难寻。如今摊位上的对联都是机械印刷的,别说是写对联,就是下笔忘字的情形也多有发生。对联照贴,只是变得简单,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标志,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贴门神的做法也已经渐渐消失,首先是卖门神的少了,其次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即使是农村,很多人也都住进了楼房,如果没有自己的院落,请了门神也无处安放。

  像祭祖、祈福仪式倒是常见,只是在古装剧等影视作品中,想来现实中要恢复也并无可能。

  在过去,从小年开始,家家户户就进入了春节“倒计时”:大人们忙着置办年货,给孩子缝制新衣;孩子们则兴高采烈地帮着家里打扫卫生;归乡的游子带回外面的新鲜事、新鲜玩意儿……

  那时候尽管吃喝比不上现在,电视、互联网也不普及,但是人们每到春节都喜气洋洋,就是因为他们保留了传统习俗,满足了国人过年的需求。

  那些过年的习俗还包括了一些禁忌,诸如正月初一不出门,不煮新饭,寓意年年有余;不能扫地、打破碗、洗头洗澡洗衣服等,以防“破财”;正月初二,此时才能出门走亲戚;正月初三,女儿回娘家的话,女婿带礼物必须成双,不能洗衣服;正月初四,这一天是民间传说的接神日,因此不能出远门;正月初五,即“破五”,当天要清扫垃圾,寓意“送穷”。

  这样的繁琐和禁忌,可能在老一代的人们中还记忆犹新。对年轻一代,却丝毫不能构成任何约束力。可以想见,再过若干年,这些或者都会变成“甲骨文”,仅仅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然而,过年毕竟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从上古时代到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习俗消失,但总是有新的习俗产生。无论如何,过年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

过年的情怀

  许多人都记得这样的场景:年三十晚上一家老小围坐在火炉旁守岁、话家常,生活简单、平淡而幸福。

  而今电视早已普及,有些地方网络的触须也已伸至农村,所以年三十晚上各人都在忙各人的事:有的看电视,有的上网聊天、浏览网页,短信拜年都变成了微信红包拜年……很难再在一起守岁、聊天,享受那难得的片刻天伦之乐。

  以至于许多人对于过年的乐趣,只能靠从儿时的回忆中搜索一鳞半爪的记忆碎片。

  然而细细想来,小时候对过年的那份特别期盼却是莫名的,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如果硬要寻出个理由的话,也无外乎这几点:过年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还能走亲戚。尽管这些理由都是很现实的,但是对于一个孩子,尤其是生活在物质条件并不富裕的年代里的孩子来说,就已经足够让他们掰着手指翘首以盼。

  过去过年,家家都会锅里蒸着年糕、做各种食品。如今呢,集市上各种食品应有尽有,很多家庭都图省事,直接买了大包小包地拎回家,以为这样就能过一个丰盛的年。其实不然,年味并不在于物质的多寡,而在于感受一家人共同忙碌的其乐融融的过程,享受那渗透在这个过程中的浓浓亲情。

  也许,过年最重要的还是对年的感情和那份乡愁。离开家乡越久越是怀念家里那正在消失的年味儿。年味儿淡了,是因为我们回不到从前。这个社会正在以我们预想不到的速度变化着。我们不再熟悉爷爷的老屋,不再留恋姑妈家的小吃,就连舅舅家的老狗也和我们陌生了,见到生人就会狂吠不止……

  在一场现代与传统的博弈中,有人说,年味儿淡了,也总有人在吐槽年味儿的消失。可是,即使年味儿再淡,你回家的脚步就因此慢了吗?

  春节毕竟和其他的传统节日不同。也许平常的节日,你回家的路程会变得越来越漫长。但当春节来临,最期盼团圆的中国人就会义无反顾开启回家的脚步。当假期将至,又有多少人要匆匆忙忙重新回到城市,继续打拼的生活,又有多少父母要承担着离别与不舍。在朋友圈里,我们看到的更多还是晒妈妈做的美食、晒四世同堂的幸福、诉离家的不舍。

  窗外,一群孩子在阳光下打闹、嬉戏,他们纯真的脸庞让人们知道,年味儿或许并没有远去,只是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也许,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年味儿。于是,年味儿,是一种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和思念的“味道”,年味儿是一种乡愁。

(本版图片由CFP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