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工大的法学实践课
北京工业大学在“第七届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决赛中,击败了传统法律名校中国政法大学获得一等奖。除了学生们认真备赛,努力准备等原因外,还和该校“小而精”的教学实践密不可分,也为其他工科类院校的法律教育提供了范本。
“现场并没有欢呼,但是我把手都拍红了。”掌声响起来,扮演“专家证人”的桑田,感觉自己快哭了。
桑田是北京工业大学2013级法律专业学生,她没想到自己和队友真的击败了中国政法大学。
2015年11月28日,北京工业大学在“第七届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指导老师王辉,第一时间就向学校法律系教师微信群确认了胜利的消息——“我们赢了!”
通州区人民法院法官、北京工业大学法律实务指导老师李中华认为,这是实践成就的梦想。
备赛“接地气”
人生中第一次穿上律师袍,就赢得了诉讼的胜利,这对毕业后致力于从事律师职业的刘沫来说,是个好兆头。
第七届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由北京市教委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承办,共有32所高校参赛,比赛遵循正式庭审程序,赛题均由真实疑难案例改编而成,采取抽签对抗淘汰赛制,历经3轮比赛,最后决出一等奖队伍。
每一轮比赛,每个学校有3名队员出场。决赛中,刘沫和王梓娜搭档,担任一起民事案件被告的代理人。桑田“出演”专家证人。就一起旅游纠纷与对手展开唇枪舌剑。
“我们可以明确,原告的骨折伤势是在其回国之后的外伤所导致的,并且和其本身的强直性脊柱炎等病史有密切关系,和在泰国普吉岛受伤没有关系,我方不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们对原告深表同情,但作为一个应该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成年人,不应将责任推卸转嫁到他人身上。作为一个旅行社,在尽到所有责任的前提下,若仍需要对旅游者的过错承担责任,则是对旅游服务提供者义务的无限扩大化……”
经过2个多小时的法庭辩论,评委宣布:北京工业大学获胜。
就比赛的成功,王辉老师的心得是“准备得早”。为了备战比赛,北京工业大学法律系在正式比赛前半年,就已经从校内“模拟法庭”大赛和法律文书大赛的获奖学生中,开始了多轮选拔,并邀请事务部门的资深律师、检察官、法官担任评委。
李中华在担任校内模拟法庭评委时,便和王辉老师一起斟酌打磨题目。“部分模拟法庭的表演性质偏重”“案例的选择,程序的设计,要让学生得到法律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力的锻炼”“如果只重视庭审环节,而忽视讨论总结环节,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实务老师所提意见专业中肯,为校内模拟法庭接了“地气”。
正式比赛时,学生表现得不卑不亢,底气十足。以至于第一轮比赛结束之后,一位评委专程向北京工业大学表达了欣赏:“这些孩子表现真好,检察官扮演得像模像样,像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检察官。”并询问扮演公诉人的王梓娜同学,“毕业之后有没有来检察院工作的意愿?”
评委眼中从容优秀的王梓娜,筹备比赛之初,也曾怀疑彷徨。
扮演不好公诉人怎么办?对手太优秀怎么办?输了怎么办?……太多的问题,让她纠结并惶恐。
“做好自己!”王辉老师告诫。
“我记住这4个字了,无法找到答案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做。”胜利之后,当记者问她对什么记忆最深时,王梓娜如是说。
赛后,她在日记中写道:无数次前辈们的悉心指导,让我们原本普通的女孩,用单纯的守候和坚定的追求,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蜕变。
1月12日,王梓娜整理了一下自己在北京市模拟法庭比赛中所搜集的材料,堆积起来大概有1米之高,修改意见就改了30多遍。“过了一个多月再看,我竟也被自己感动了。”
“非主流”学科的困境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官郑思科,曾担任过四届模拟法庭大赛的评委,“感觉学生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工科大学在比赛中成绩也在逐渐提高。”
北京工业大学在“模拟法庭”上的异军突起,让法律界惊叹。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北京工业大学法律系主任张荆教授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讲述了“曾经的艰难时光”。
1977年,恢复高考,全国只有3所学校招收法科生,且每年招生仅200人左右。而现在,全国有600多所学校设有法律专业,每年毕业将近10万人。法学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分布最广的专业之一,其中,工科类大学办法科成为人们争议的话题。
2013年,北京工业大学法律系便一度碰上了“办还是不办”的难题。
学校规定,招生分数排在学校后10位的专业,都要面临办学可行性讨论。尽管当年,北京工业大学法律系在全国600所学校当中,排名第76,名次并不差。
“法律等文科专业在工大并不是主流学科。”张荆教授坦言。此前,学校的日语系和韩语系已经被撤掉。“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学校的教授委员会,来为法律系争取一线之机,心中感慨万千。”
最后,经过张荆教授和同事们的努力,北京工业大学法律系得以保留。2年之后,法律系排名上升到第56位。
不断攀升的名次,让张荆免于再次遭遇“2013年的厄运”。而学生在第七届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中,击败传统法律名校中国政法大学,更让他对自己的法律教学充满了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冠军队成员6名选手中的5位都是“2013级”学生。这些队员,也引起了决赛对手中国政法大学的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校内记者在感叹法律人要广泛涉猎各科知识时,着重拿桑田举例:“第二轮比赛扮演法医的队员,令人印象深刻,看得出来她一定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才能在短短7天内熟悉各种名词,对各种专业性问题对答如流。”
队员的努力、专业,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我必须为北京工业大学点赞。”艾静是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同时也是学生们的实务导师。听到获胜的消息时,她表示,北京工业大学能够在北京强手如云的法学高校中,在一个不属于学校主力学科的领域之内,取得这样的成绩,难能可贵,为其他工科类院校的法律教育提供了范本。
“小而精”的教学实践
工科类高校怎么才能在法学遍地开花的时期,谋得一席之地呢?
“我们走‘小而精’路线。”张荆教授说。
大二学生周宇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说:“我们遇到问题,24小时随时可以找老师,都能得到解决,跟学生贴得比较近,这是优势。”
北京工业大学二十几人的教师队伍和200多人的学生规模,与政法类院校动辄数千人的雄厚师资队伍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却走出了“轻骑兵”的效果。学校采取小班教学,实施导师制,每名导师负责4名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其指导论文写作、联系实务实习等。
不仅如此,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操作机会,规定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上满1000课时以上的实践课程,方算完成学业。
该校法律系老师李昊直言,法学专业发展到今天,还是存在理论和知识脱节,教学研究科研跟实务脱节,学生培养跟老师团队发展脱节的现象。
“这对工科类院校来说,恰恰是机遇和成长空间。”李昊表示,工大愿意本着突出实践、求真知、做真题的态度,既把实务大家请到课堂中来,又把学生输送到检察院、法院、律所等实务部门。
在这个过程中,杨明所在的北京市双利律师事务所就迎来了3批实习学生,学生们都记住了杨明律师“在法律框架内为当事人提供服务”的理念。
而刘沫在大二结束的暑假,去通州区人民检察院实习了一个多月,刘岩检察官带她和同学们提审犯人,去看守所做审查报告,告诉他们“作为一名公诉人,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心怀公正”。这一经历让她在北京市第七届大学生模拟法庭比赛中受益颇多。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一次次接触实务之后,美国大法官霍姆斯著名的论断,被学生们深深铭记。
眼见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成长进步,张荆教授觉得法律系推行的“小而精”实践教学起到了效果。但同时,他也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高校虽然看到自身法律实践不足的“病症”,想到实务部门“求医问药”,但往往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
“我在国外实习,常感觉到实践基层对于学生接纳和宽容。”曾在日本留学多年的张荆教授,一直主张在实务部门建立制度化且形式多样的实践培养基地。他建议在我国的《教育法》中“加上一条”,保障学生实践,“任何实务部门,对于孩子们的实践都应该敞开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