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法律”的思维再造
当法律遇上“互联网+”,法律人是向左还是向右?不好回答时,他们选择前进,山不向人走来,人便向山走去。
执业15年之后,艾勇注销了自己的律师证。
“我没有离开法律行业,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来做法律服务。”2015年12月2日,一家一站式打假O2O平台在“全国反侵权假冒创新高峰论坛”上宣布正式上线。
这一天,艾勇的公开身份由一名知识产权律师变成了安盾网的“掌门人”。
法律“撞上”互联网
“带团队有时就像谈恋爱,纵然她虐你千百遍,你仍得待她如初恋。”角色转变之后,艾勇作为一名新晋互联网法律人,对互联网法律服务电商有了更多的认识。
他把安盾网定位于“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的平台,并以“天下无假”为工作愿景。
“虽然这一目标,被同行和媒体人评价为过于理想化。”艾勇笑着说,自己还是致力于打造一个知识产权保护的“无假生态系统”。
他希望在这个系统里面,有参与保护的权利人、律师、调查员、消费者、政府司法机关,还有影响保护司法和政策的社会环境,参与人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让每一个凝聚智慧与辛劳的知识产权都得到最认真的保护。
打造上述系统的宏愿,促使艾勇从传统律师界转向了互联网法律电商。他认为,律师业的发展相比商业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究其原因,律所的机制、资本的缺乏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律师业缺乏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根本就是创新实践,创新管理,为社会提供卓越的产品,为社会提供价值。“我希望在律师业中也出现马云、马化腾式的企业家律师。”
艾勇相信,当法律遇上互联网,将会碰撞出很多火花,产生巨大的法律服务市场。
“敢在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砸下1个亿,因为我们看到了在线法律服务这片蓝海。”绿茶网联合创始人兼CEO李海深很认同艾勇的观点。他认为,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速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法律服务需求将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有媒体报道,2014年,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当年,全国成立百余家“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预计到2017年,法律服务市场规模将会上升到5000亿。
此前,马云也曾预言,2020年电商交易额将超过线下交易。数十万亿交易,显然不能缺少法律服务保驾护航。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行业结合。法律搭载“互联网+”,这让法律服务方式变得更为多样。
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桑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效率,已经成为国际发展趋势,而公众在对法律服务满意度评价时,专业性和实用性要排在效率之前。“如何借助互联网提高法律服务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成为当前最大的挑战和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
北京高朋律师事务所陈文伟律师对此颇为认同,他坚信律师的专业性才是法律服务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一要求在“互联网+”时代显得更为重要。他认为,技术带来了诸多变数,法律嫁接互联网,会给传统律师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互联网消灭“大所”?
“未来10年不需要‘大所’。”陈文伟律师认为这是互联网技术给法律界带来的冲击之一,“律师在竞争中所依靠的是专业能力,该能力与律师事务所规模并无直接关系。”
虽然“大所”在员工人数、办公设施、资产总值、营业额和利润上,具有小规模律师事务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但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大小与其专业化程度并不成正比”。
网络资讯带给用户更多便捷的渠道,使用户无须通过中间环节,就能从网络上获得专业人士的信息。而此时,规模大、律师人员众多、场地气派的“大所”,却因其高成本而处于价格竞争劣势。
借由互联网技术,律师相互之间的沟通协作也变得简便。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律师可以根据客户特定的法律要求,在网上达成“专业组队”。当互联网遇到法律,且二者完美结合,一个全新的智慧法律时代即将诞生。
“互联网消灭大所”的观点被抛出后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者有之,应和者有之。李铁铮律师认为互联网技术不能替代律所组织的价值。
曾在德国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的李铁铮律师承认,互联网技术可以大幅度削减律师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让大律所的所谓广告效应,品牌背书价值,变得可有可无。“但这一现象,只能说明当前中国法律服务市场,某些律所组织所能提供的附加价值太有限。律所组织仅仅充当了客户找到律师,建立对律师信任的中介组织。”
1月11日,李铁铮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直言不讳地说,法律电商会冲击法律市场,但对“大所”形成直接威胁还为时尚早。法律电商的技术、效率、成本优势,主要停留在复制性强、客户对专业不敏感的业务领域。
未来10年,“大所”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客户体验做文章,强调合伙人文化凝聚,继续推动专业化、一体化、信息化,顺应新形势、新技术、新思维,中国的大型律师事务所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将自己的主战场转向整个世界。
李律师的上述猜测是有根据的。2015年11月,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与全球十大律所之一的Dentons律师事务所已正式启动合并。而这家新律所的执业律师人数超过6600人,服务全球50多个国家,业务遍及加拿大、美国、欧洲、英国、中东和非洲以及整个亚太地区。一举成为全球律师业规模最大的“超级大所”。
而就在大成走向国际、布局全球之时,普贤律师事务所主任丁涛律师却称,以后的10年,全球第一大法律电商平台也将出现,该平台的核心团队将是专业律师联盟。而到那时,有一些“大所”的竞争力不一定会强过这个平台公司。
这一说法,似乎与北京高朋律师事务所陈文伟律师所猜想的“未来10年不需要‘大所’”互为应和。
技术催生新的法律商业模式,丁涛和陈文伟都看到了“技术”的力量。就连坚定的“大所”支持者,深圳市律师协会前会长李淳也表示:“谁重视互联网,谁就存在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反之,竞争力会持续减弱。”
互联网“点亮”思维
一张全国地图,31个“红点”。
吴海菁无疑是个坚定的“互联网派”。1月23日,她将自己建立的网上律师圈,摆到了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面前。当她打开代表广东的“红点”时,广东律师群“跳”了出来,律师实时交流的真实情况当即呈现出来。
“各地的律师已经把绿茶网当成他们的‘主战场’了。”吴海菁笑着介绍。
吴海菁口中的绿茶网是去年8月18日刚上线的一家亿元级法律电商平台。她是这家平台的运营总监。目前她正在做覆盖全国的律师群,她相信只有在平台上聚拢了更多优秀的律师,才能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法律服务。
就在吴海菁千方百计拓展律师资源时,律师赵娜也看到了互联网法律服务电商的影响力
1月23日,赵娜对记者聊起了她的从业经历。
执业之初,她发现,年轻律师生存很艰难,没名气、没经验,要想有好的发展,似乎只有加入一个大品牌律所才行。
“客户在选择律师时,律所品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赵娜认为,往前回溯15至20年,凡是能够专注于树立品牌的律师事务所,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律所在成功的同时,年轻律师可能只停留在“打怪刷经验”的阶段。
随着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透明化,客户有能力从定位律所品牌,升级到直接定位律师个人。年轻律师便有了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
作为一个深谙互联网思维的“80后”,赵娜尝试着在网上“推销”自己。没想到持同样想法的人,并非只有自己,律师们都在网上挂出了照片、电话以及业务方向。此番集中营销导致客户就一个事项进行咨询时,网页上竟“跳”出几十个律师推荐。
“这种做法非常盲目,既增加了客户的选择时间,也没给律师提供更多的案源。”赵娜心想,要是有专门的法律服务平台,有针对性的为律师推荐案源就好了。
此时,美国的一位朋友,看到了绿茶网在纽约时代广场刊登的广告,鼓励赵娜“跳槽”。
如今,赵娜如愿加入了“新东家”,提到换工作的最大动力来自哪里,她扶着眼睛说了一句:“互联网技术为法律服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性格干脆的东北妹子用了一句话作答,记者在问到艾勇相同问题时,他表示,这些问题看似简单,有时很难用三言两语表述清楚,“不好回答时,我们选择前进,山不向我们走来,我们便向山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