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市南区新型养老模式亮点频出
疗养院养老,试水候鸟式“医养结合”
为独居老年人配发智能手环、普通老百姓选择“疗养院养老”、住进“医养结合”的老年公寓、通过“互联网+”为居家养老提供更加全面和及时的服务……青岛市市南区探索出一条养老新路径。
“真没想到我妈妈能免费用上这么高科技的产品,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妈妈走丢了。”在山东省青岛市珠海路街道香港花园社区举行的老年人智能手环发放仪式上,李女士高兴地说。据了解,珠海路街道作为青岛市市南区试点单位,为该辖区符合条件的100多名独居老年人配发了智能手环,并对手环和配套手机APP使用进行了培训,开启了市南区“智慧养老”新模式。
除此之外,市南区通过“互联网+”,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和及时的帮助;“六送”服务是市南区针对辖区内的独居、困难、“三无”、低保等养老对象,开展的爱心送奶、送报、送家政、送爱心、送午餐、送健康的“六送”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通过“六送”服务,累计约10万名老人受益,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适度普惠。
更令人惊喜的是,住进疗养院,体验候鸟式养老成为有此意愿养老者的福音。
入住疗养院“高端”养老
八大关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在此养老,是普通市民可望不可及的梦想。而随着“山东省青岛疗养院康养示范基地”的正式挂牌,普通市民也能够享受“高干”待遇了。获养老机构许可证的青岛疗养院正式试水医养结合,目前青岛疗养院的房间散布在八大关内,共有床位585张,一期投入400张养老床位,成为山东省内首家开办养老服务的疗养院,也是青岛市首个“康养示范基地”。“青岛疗养院是全国5个疗养基地之一,也是唯一一个设在市中心的疗养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青岛疗养院办公室副主任黄海波说。
“‘山东省青岛疗养院康养示范基地’不仅结合老年人自身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休闲养生服务,还将吸引国内国际高端人群来市南区度假养老,打造度假式、候鸟式的医养结合型中高端养老养生服务基地。”黄海波说。
黄海波介绍,疗养院本身有着优质医疗团队,尤其是对老年人慢性病有着多年的治疗经验。“我们会为每一位住进来的老人进行体检,我们将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制定方案。”黄海波说,除了医疗和健康保障之外,老年人的娱乐、营养、心理等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
他说,根据老人体检的情况,选出合适的食材来“量身定做”老人的膳食。此外,为了缓解老年人的心理焦虑和负担,疗养院还会提供“话疗”服务,关注每一位老人的心理健康。另外,为了确保特殊患者的需求,疗养院还和青大附院、市立医院、眼科医院等建立关系,可以走绿色通道紧急就诊。
函谷关路上的一栋楼是首批开放医养结合的楼座之一,虽不靠海,但环境幽静,一楼设置了护士室和康复训练室。所有的木质楼梯都铺着地毯,家庭式的房屋内,卧室、客厅、衣帽间、洗手间等一应俱全,可随时拎包入住。
黄海波说,价格方面,最低的床位费是每天100元,其余床位收费则根据选择的服务来收取。位置更好的,海景房费用要高些。如果在此居住的老人生病,可直接办理入院手续,避免转院的奔波。由于青岛疗养院是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可以享受医保报销政策,减轻经济负担。
医养结合 长护保险
早在2012年,青岛市在市南区试点实施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符合条件的市民可以住进实行“医养结合”的老年公寓,除了有护工悉心照料,日常的医疗费用还能报销。
过去“医院养不了老,养老院就不了医”,住医院还是养老院,成为很多失能老人的两难选择。自从青岛市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覆盖城乡的医养结合政策,惠及全市4万多失能老人,不管是选择居家还是机构养老,失能老人都可以享受到医疗服务。
失能老人的各项支出中,护理费是大头,青岛市通过推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对失能老人接受医疗护理的费用予以报销80%到90%,护理机构还可以按床位享受每天50元到170元的补贴。
为了解决资金难题,青岛市探索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通过调整医保基金支出结构,从医保基金中划转出8亿多元建立护理保险基金,这些钱如果用来住医院,只能购买112万个床日的医疗护理服务,而用在医养结合的护理保障服务上,则可以购买1500多万个床日的护理服务,服务人数增加了14倍,大大提高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吸引社会力量
加大经费扶持
2015年,青岛市市南区出台了《青岛市市南区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实施办法(试行)》,区财政计划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投入扶持资金2000万元,为市南区发展养老服务的“有意者”提供大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提升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
据了解,对新增床位并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在享受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按照每张床位4000元给予建设补助;对于当年装修改造、更新设备、完善消防设施并投入使用的养老机构,按照投资额的30%给予补助;对采取社会化运营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按照评定等级标准给予扶持,最高扶持8万元;对具有一定规模且运作良好的示范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一次性奖励30万元;符合条件的居家养老社会组织每服务1名老人每年给予2000元补助。通过分层次多形式的资金支持,兴办一批高中低档相结合的养老机构,建立高效便捷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使居家、社区、机构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和优化。
对获得青岛市、山东省名牌的养老机构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的奖励。采取租赁、改建等措施,建设1处200张床位左右的养老机构,实行管办分离,推行公建民营、鼓励品牌养老机构连锁经营,解决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小、硬件差、档次低的问题,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的需求。
在辖区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每100张床位配备1名专业社工,采取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方式,协助养老机构开展专业服务,区政府按每个岗位每年4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辖区内养老机构中取得高级、中级、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并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分别给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的一次性补助。鼓励本、专科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对与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连续从业满2年以上的,分别给予3000元和2000元的一次性补助。通过购买岗位服务和实施岗位激励,加快培养一支养老服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解决养老护理员短缺、养老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
通过“互联网+”
方便居家养老
近年来,市南区民政局积极指导各街道推进基层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启智慧养老新生活。
珠海路街道建设“智慧珠海”平台,通过“珠海”“社情民意一点通”模块,即时了解社区居民情况,实现老年人需求即时传递,缩短了帮扶、救助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计划引进“嘀嘀家政”服务,完善养老服务网络化,让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到送餐、送菜、送家政服务。湛山街道通过网络购物、微信互联、PPT老照片相册、电子人生回忆录、微视频朝花夕拾访谈等新型科技助老服务形式,进一步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老年人能够紧跟时代变化发展。
此外,市南区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了山东省首家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由社区服务管理系统、社区服务网、社区服务热线和区、街、居三级网络四个部分组成,通过平台整合社区服务资源,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40多类、200多项社区服务内容。社区服务中心还开通了“青岛市市南区社区服务中心”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可为社区居民提供200多类、1000多项的社区服务内容。
市南区现有常住人口55万,其中老年人11.4万,占20.7%,高于全国5.7%、全省3.7%,是典型的老龄化城区。近年来,市南区民政局围绕打造“颐养+医疗+社工”养老服务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条“居家养老普惠化、社区养老体系化、机构养老品牌化”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