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如何“落户”北京
历代都城户口金贵。
北京亦如此。
北京,这个中国唯一一座“不必言大而自大”的城市,它不仅是新中国的首都,也是辽燕京(陪都)、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的京都。
能成为古都,一个重要理由是因为北京地理位置处于一个咽喉。上克制东北,出则入渤海,下通过大运河可取江南,向西则有退路。早在战国时期,很多诸侯都在北京设立行政地方。随着生产力发展,北京的地理优势也被世人发现。
对于这样一个六朝古都,除土著居民外,外地人能落户北京不能不说是件幸事。然而纵观历史,虽没有古人如何落户北京的直接记载,但我们从那些历史文字中依稀可见:即使是那些历史名人,要拿到北京户口也要大费周章。
朱棣如何落户北京
明朝自永乐帝朱棣起从南京迁都今北京,称为京师,朱棣也正式落户北京。
这位皇帝在明代历史上的名气很大,不仅抢到了北京户口,死后也在这里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如今在北京北面昌平境内天寿山南麓,明十三陵中的首陵,就是成祖永乐皇帝的长陵。
不过朱棣的原本身份是燕王,作为一方诸侯驻守在北京,用今天的话说也只是暂住而已。
之所以能拿到北京户口,并在这里有自己永久的住房,这要从朱棣争得天下说起。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实现这一切,不是遵照封建帝位继承法,用和平手段当上皇帝的,而是以武力强取豪夺。
当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死,不得已只好改立皇太孙朱允炆为合法继承人,另外分封诸子为诸王。在太祖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任,是为建文皇帝。
可是好景不长,建文帝驻守北平的叔父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也就是说以铲除现任皇帝身边的坏人为名,起兵推翻了他的统治,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以胜利者的身份做了皇帝,这便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皇帝。
做了皇帝不久之后的朱棣便动了迁都的打算。一是由于他原本是地方诸侯,在地方根基深厚。此外,是由于朱棣镇守北京多年,深知此地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为了便于加强北方边防,保卫北方安全,朱棣便毅然决定将明朝的首都搬到了北京。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北京宫殿正式营建。今天游客看到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自此开始陆续建造的。
永乐五年,朱棣的皇后徐氏死去。朱棣经过慎重考虑,没有在南京建陵安葬,而是派礼部尚书及“江西派”风水大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也就是通常说的风水宝地。而在今北京昌平县境天寿山南麓,朱棣本人也找到了身后安身之处。
就这样,朱棣不仅本人拿到了北京户口,死后也在北京谋得一席之地。
顺治帝抢到北京户口
相比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福临(顺治帝)则幸运得多,他在位时最终完成了爷爷和父亲两代人的梦想,也让子孙后代坐上了拿到北京户口的顺风车。
努尔哈赤没有北京户口,但他到过北京,不过都是出公差。《明神宗实录》一书曾记载努尔哈赤在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至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近21年间8次进北京朝贡的经历。当时努尔哈赤的身份是建州卫都督,自然每次赴京进贡方物,也会得到赐宴,银两、绢匹、奴仆等赏赐。与此同时,努尔哈赤也在不断扩大着他的地盘。
努尔哈赤的野心竟让明朝对其浑然不查,甚至在1615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的前一年,蓟辽总督还向朝廷奏称其“唯命是从”。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1636年其在沈阳称帝,国号大清。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间,一心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统治,不断对明朝作战,屡次入关。
1643年,皇太极病逝。实力占优但尚不足以势吞群雄的多尔衮,为使皇朝免遭分裂,拥戴皇太极6岁的幼子福临即位,自己出任摄政王总揽实权。
1644年确实是个风云变色、江山易主的年头。坐困北京的明朝,坐大沈阳的清朝,称王西安的李自成,三方势力征战多年,中原逐鹿。李自成率领义军攻克北京,建立大顺政权。驻守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乞求清廷出兵,共同镇压李自成。
清廷利用这一时机,迅速向山海关推进。4月22日,吴三桂迎接多尔衮入关,清军即与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山海关附近决战。大顺军战败,李自成被迫退回北京,数日后又从京城撤出。5月1日,清军进入北京城,多尔衮录用部分明官僚,建立起由满洲贵族主持、满汉官僚共同掌权的清政府。
据称,彼时尽管有将领提议清军应带着战利品返回关外,但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廷的远见卓识者力排众议,决策定都北京,并派遣官员到沈阳去迎接顺治帝。
事实上,即使现在看来,清朝建都北京,既有出于雄霸九州的眼光,也有出于退可出关的战略考虑,其认为要“以图进取”,必迁北京,从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
顺治元年九月十九日(1644年10月19日),顺治皇帝抵达北京,由正阳门进城,入住武英殿。十月初十,顺治在皇极门(今故宫太和门)颁布即位诏书,也正式把自己的户口迁到了北京。
拿到都城户口的其他路径
如今,北京通过积分落户以鼓励各类优秀人才来首都创业和工作。这并不新鲜,在我国唐朝,就有优秀人才落户都城的轶闻。
据说白居易未成名时曾以诗谒见当时的官员顾况,顾况称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这自然就是无法忽视的户口和房子问题。等顾况读到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马上改口道:“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后来,白居易果然以遍受欢迎的诗篇和才华在长安“居易”。
有人说隋唐之后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拿到都城的户口,然而这也不容易。首先,是否具有封建国家的正式户口是报考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娼优皂隶等贱籍是肯定不能以此为出路的;其次,报考之后,能否有考试资格仍需审核户籍身份。此外还要提防自己的名额会被某些利益集团挤占。像宋代朝廷规定考生必须在户口所在地应试,外地人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到开封府应试,但要得到皇帝许可——这可比今天高考移民弄个北京户口难多了。
不可否认,即便是古代,普通人能拿到都城户口都可谓是少之又少,但也有例外。
清朝初年,大批旗人来到北京定居,清政府就将汉人统统搬到外城去住,把内城腾出来给旗人。而此举更多的是出于民族融合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