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全面加强政法公共关系建设

  陕西省安康市坚持以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政法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着力把握政法工作自身和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全面加强政法公共关系建设,有效提升了执法司法公信力,赢得了群众对政法工作的理解、支持,塑造了政法机关新形象。

新目标 新理念

应对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新期待

  2013年,安康市委、市政府作出创建全国综治优秀市的决策部署,推动建设领域更宽、层次更高、实效性更强的平安安康。全市政法系统把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践行好为民宗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和政法机关的满意度,作为创先争优的核心和关键。根据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研究制定《加强政法公共关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加强政法公共关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通过召开政法公共关系建设推进工作会,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丰富政法公共关系建设的内容和载体。全市各级政法机关把政法公共关系建设作为做好政法工作的内在要求,放在整个政法工作全局中谋划。

新导向 新举措

提高政法工作与公众的契合度

  安康市政法系统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努力方向,把群众的具体感受作为检验职能作用发挥的尺度,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健全工作机制,打造民生政法品牌,真正让群众满意。一是破小案暖民心。创新考核倒逼的“小案”侦破机制,常态化推进“破小案、暖民心”活动,成功侦破了一大批系列性、团伙性、流窜性侵财案件,全市刑事案件、“两抢一盗”案件发案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4%9.5%,有力地提升了群众安全感。省委把安康政法机关“破小案、暖民心”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在全省予以推广。二是强基层顺民意。全面推进社区民警专职化,创新推出社区“十小警务”和“社区十进”活动,丰富社区警务的载体和内涵。“三官一律”工作室、社区警务室等政法服务基层阵地成为干警联系群众、服务民生的有效载体。三是重服务解民忧。积极探索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服务群众的新路径,健全完善各项便民利民惠民制度。法院系统、检察系统、公安系统均推出各种便民举措。政法机关在为民服务过程中,创新推出服务群众“五个一”、高速公路“122”路警联合执法执勤、农村道路交通安全“125”联合管理、“十小”社区警务、“警车招手停”“新航之家”等做法,相继得到肯定并推广。

新形式 新平台

构建警民联系新常态

  坚持把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畅通警民联系的渠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强与社会各界沟通互动。一是主动把群众“请进来”。组织活动,邀请群众走进政法机关,向群众汇报工作,主动接受监督评议。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评议政法部门工作,广泛接受监督,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政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进群众对政法工作的理解、支持,密切警民关系。二是有效通过媒体“走出去”。每年邀请相关媒体召开座谈会,与记者开展研讨交流,引导媒体客观公正报道和评论政法工作。三是积极用好新媒体。开通政务微博50多个、官方微信30多个,政法微博的粉丝达到30余万人。扶持开通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政法干警职务微博,实现了政务微博、政法干警职务微博与群众微博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开展工作宣传、涉法咨询、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涌现了微博警花张敏等一批运用新媒体宣传政法工作、服务群众的先进典型。

新素质 新作风

塑造政法队伍自身新形象

  坚持政治强警、文化育警、从严治警,塑造了政法机关全新形象。一是抓教育提素质。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践,不断深化“学党章、学宪法法律、读经典”活动,。举办县区政法委书记、综治办主任、维稳办主任培训班和“有效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基层依法治理专题培训班”,邀请市直部门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领导和法学专家、政法业务骨干,对基层政法单位、乡镇综治办干部进行系统培训。二是抓作风促规范。坚持执法巡视、明察暗访常态化。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集中整改人民群众不满意、执法司法不公正、思想懈怠不担当、基层基础不牢固等“四不”问题,推进“庸、懒、散、浮”专项整治。三是抓典型树标杆。建立完善先进典型培育推广机制,组织开展等多种形式的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大力培养干警身边的先进典型,先后推出刘传品、杨寿美、龚太林、张敏、骆云桥等一批不同层次和岗位的先进典型,使广大政法干警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了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安康市政法系统通过政法公共关系建设,使政法工作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得到社会公众更好的理解认可和支持,成为了凝聚全市各方力量全力争创全省一流政法工作、创建全国综治优秀市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