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户”曙光在何方?
专家指出,如果“黑户”问题得不到解决,掌握不了准确信息,那么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就会存在不科学性,法制的严肃性也会遭到严重挑战。
在问题面前,从中央到学界都在探讨解决方案。
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这个意见的公布让数以千万计的“黑户”迎来了曙光。
此前的11月21日,公安部深改组也曾召开会议强调要求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要切实落实无户口人员落户政策,着力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依法办理、保障权益,维护每个公民依法登记常住户口的合法权益;坚持区别情况、分类解决,分类实施相关政策;坚持部门协同、综合配套,将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与相关领域政策统筹考虑、协同推进。”
这一系列文件要求的背后,折射出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正在加速。
“黑户”报告引发关注
今年5月,一份16页纸厚的《中国“黑户”群体生存状态调查》报告,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黑户”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
报告的撰写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万海远说,“黑户”离我们其实并不远。
万海远告诉记者,国家对于人口的统计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进行住户调查,即通过在户籍人口中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由抽样样本来反映总体人口情况。
“假设一共有100户,可以通过总体户籍资料选择其中的10户进行调查,由此来对100户的整体状况进行推断。”抽样调查的样本越多,说明的共性问题越普遍。
而另外一种则是通过人口普查,这种方式统计出来的人口数量往往可以抓取到没有登记户口的个体。通过两种统计数据的差值,则大致可以估算出有多少人是“黑户”。
在万海远的报告中提到,黑户形成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不符合政策超生、未婚生育、没有主动登记和毕业迁移证丢失等。其中,不符合政策超生占比约50%,这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出现的“黑户”的情况相互印证。
而通过多年调查实践,万海远发现,超生“黑户”恰恰是“漂白”的重点和难点。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坦言,个人没有户口的话,诸如教育、医疗、出行等方面的正当权益都难以享受到,更没有社会保障,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限制。
针对计生问题导致的“黑户”,有学者在评论中曾将他们比喻为“被遗忘的公民”——“不缴纳社会抚养费,就会成为像影子一样的‘黑户’,活着被人遗忘,死去无声无息。对‘黑户’而言,几张薄薄的纸片成了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黑户”落户难在哪?
提及“黑户”落户的难度,万海远认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黑户”落户之后涉及的教育、就医等都需要财力的支撑,这都需要相关设施和政策的配套;二是根据此前调研时的统计,要办理一个户口会涉及数十个部门,而部门之间如何配合执行则需要协调;此外,一些偏远地方的居民没有户口登记的概念,这些人的户口办理还要看地方的具体执行操作情况。
除去大学生迁移户口档案造成的户籍丢失,未婚生育与超生成为了“黑户”的主要构成因素。
然而,据记者查证,根据《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无论是《户口登记条例》还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相关法律,都没有“公民违反计生政策,子女不准上户口”的法条规定。相反,法律明确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就具有中国国籍,户口登记机关应对出生的中国公民予以登记,无任何附加条件。
早在1988年,公安部、原国家计生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出生登记工作的通知》就要求,“任何地方都不得自立限制超计划生育的婴儿落户的法规,对未办理独生子女证、没施行节育手术、超计划生育婴儿的人,以及早婚、非婚生育婴儿的人,应当给予批评教育直至进行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但对婴儿都应当给予落户”。
在2014年7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坚决禁止一些地方把落户、入学等群众基本的权益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行为挂钩。
但多年来,在计生与户籍挂钩这个问题上,户口登记与计生政策相互捆绑的土政策长期、广泛存在,尽管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然而地方政策却总是与国家层面的规定相违背。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已有部分省份明确户口与计生脱钩,但仍有一些地方实行土政策,沿用违反上位法的地方法规制造“黑户”。
“黑户”不只是个人问题
对于“黑户”问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表示,从国家整体层面来看,人口普查的结果,是国家制定民生问题、长期政策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如果“黑户”问题得不到解决,掌握不了准确信息,那么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就会存在不科学性,法制的严肃性也会遭到严重挑战。同时,户籍制度改革是改革红利中非常重要、显著的部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刘宏斌指出,计生政策是造成“黑户”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不仅是一项国策,也是一项重要的行政考核指标。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将计生证明、超生罚款与户口登记捆绑。从表面上看,人口是没有增加,地方政府的政绩也达到了,但却造成了“黑户”问题。如此一来,户口登记就失去了它的本来作用,不能反映人口的真实情况。
近日,中央深改组通过的《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强调,要完善户口登记政策,把计划生育等政策与户口登记脱钩,加强户口登记管理,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要摸清无户口人员数量、分布及产生原因等,分类实施无户口人员登记政策。要坚持依法办理,维护每个公民依法登记常住户口的权益。要将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与健全完善计划生育、收养登记、流浪救助、国籍管理等相关领域政策统筹考虑、协同推进。
此次新规的出台,是中央和公安部联合下发文件力促“黑户”改革,将极大改善现有的问题。
刘宏斌表示,按照推算,无户口人员中农村多一些。城市里的则大部分无公职、无工作,受行政限制少。这些人当时对户口要求不高,没看得很重。但现在社会对真实身份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没有户口,子女上学成了问题,办不了医保,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更无从谈起。这些人员容易游离开社会管理,还易被违法犯罪分子利用。
刘宏斌表示,解决这项问题,首先就是严格执行户口登记相关规定,只要求提供户口本和出生证明即可,不得再要求提供各种“奇葩证明”等。对一些年龄较大的无户口人员,应核实身份,在能提供相应证明情况下,进行补登。
万海远表示,人口信息补登本身很容易,但背后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如教育、社保等如何跟上“要有财政兜底”。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曾提出理论:户籍制度比较完整的改革,能够使未来的潜在增长率提高1至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未来即使我们的潜在增长率维持在6%了,如果户籍制度充分改革了,经济增长增加一个百分点,甚至是更多,也是完全可能的。”
刘宏斌指出,还要防止出现被拐、被盗等人员被随意“黑户”洗白,这些有赖于相关政策的配套及DNA等手段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