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村“黑户”解决路径

    因居住地的行政村被撤销,100余户、400多名西泉眼水库返迁移民长达10多年无户籍、无身份证,成了名副其实的“黑人”。面对这一极为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几年前,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和当地部门合力攻坚,终于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

 

  在哈尔滨市阿城、尚志、五常交界处,有这样一处无任何污染的水域——西泉眼水库。该水库不仅是哈尔滨市的正式水源之一,也是当地村民和育林职工的生活用水和生命之水。

  作为哈尔滨市“八五”期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1992年西泉眼水库开始动工建设。水库淹没范围内,阿城区平山镇青龙山村等6个行政村共2000多户需整体搬迁。由于补偿款未及时到位、移民补偿低于国家标准等问题,移民搬迁持续到1998年底,所有移民才全部外迁实现异地安置。青龙山村也和其他行政村一样,在哈尔滨市版图上消失。

  事情本应到此结束,然而4个月后,却因部分返迁移民而再起波澜,并一度让当地政府在很长时间里工作被动……

“被遗忘村落”

  自19994月开始,在未经当地政府同意的情况下,青龙山村陆续有部分移民返回原地,过起了“无政府”的日子。返迁移民对此的解释是:补偿标准过低,在外生产、生活没能妥善安置。返迁并非无理取闹,而是无奈之举。

  此后长达12年的时间里,青龙山村像野草一样生长,一切自主。没有村委会、没有派出所,更没有法律的约束。按之后媒体的说法是:土地自己开,粮食自己种,孩子随意生,人死就地埋。

  调查显示:1999年到2011年,青龙山村青龙山屯返迁移民毁林开荒5800亩,76户返迁移民非法耕种1.2万亩土地。对移民擅自返迁行为,官方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认定是违法的。在表述中不乏“这些返迁移民抢占校舍,抢种国有土地,违法建筑房屋”的说辞。甚至有关部门深入现场依法拆除房屋的过程中,遭到返迁移民围攻,还曾经有4名干警被打伤。

  不过,返迁移民为此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因居住地的行政村被撤销,他们的户口被官方冻结。当地政府对户籍是原青龙山村村民,在1998年移民之后生育的子女一律不予落户;而在此前落户的人口一律不予申领、更换、补办身份证和户口本;返迁户涉及与身份证明有关的户籍信息服务,当地公安机关均拒绝出具。

  没有户籍,不能上学、结婚、存款、外出打工,返迁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变成了“黑户”。

  这期间,西泉眼水库被确定为哈尔滨市正式饮用水源地。返迁移民在山上大面积建设住房,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生产用的农药、化肥和生活垃圾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

  “政府要搬迁,移民不走;移民要户口,政府不给。”因为异地安置和户口问题难以达到统一,西泉眼返迁移民问题成了“老大难”。

  时间到了2011年,青龙山村被全国各大媒体密集报道,这个在版图上消失的村庄引发了国人关注。多份报道称,有100余户、400多人生活在阿城区平山镇原青龙山村,这里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邮、没有自来水,居民也没有合法的身份证件,被称为“被遗忘村落”。

政府“以人为本”

  

  媒体曝光后,20118月,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经研究后召开过一次情况说明会,称将采取措施,处理哈尔滨市阿城区平山镇原青龙山村移民返迁一事。

  对于部分移民返迁行为,通报称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初步认定是违法的。主要依据有三点,首先是因为移民动迁安置协议已经签订,移民动迁补偿款已经领取,又返迁属违法占有国有土地;其次移民返迁所在地处于西泉眼水库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根据经黑龙江省人大批准颁布实施的《西泉眼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建设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建筑和设施,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耕种农作物、毁林开荒等;第三是返迁移民侵占原有国有土地2400余亩,又违法毁林开荒3600余亩,侵害了多数人的利益,破坏了森林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

  事实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并非易事。多年积累的矛盾,解决起来难度不小。当时新一届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却迎难而上,将之定为“头号政治任务”。

  虽然认定返迁行为违法,但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对阿城区平山镇原青龙山村移民当前的生活问题,哈尔滨市政府领导要求阿城区政府做到四个确保,即确保返迁移民饮食、饮水安全,确保符合义务教育条件的孩子上学,确保生病的村民及时得到治疗,确保做好防火防盗等治安稳定工作。

  哈尔滨市还成立了以市委副秘书长为组长、市水务局和阿城区政府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调查组。

  经过调查研究,哈尔滨市提出,此次搬迁绝不强迁,并确定了执行原来的补偿标准不变、异地搬迁决定不变,确保移民下山后,有地种或有工作、有房住、有稳定生活来源、有医疗社会保障的稳定安置。

  

工作组化解矛盾

  

  目标已定。安置工作最大的难点是要让返迁移民自动下山,而且既不能强迁,也不能用钱“砸”。在工作组进山前的动员会上,时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林铎说:“我负总责。”

  压力和挑战,随着工作组一上山就开始显现。刚上山时,移民对工作组的态度,用哈尔滨市副市长、返迁移民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万平的话说,“大白脸、大白眼、大摆手。”

  工作组入户,返迁移民不愿开门,见面后不是一言不发,就是冷嘲热讽。有人要求先拿几百万元,否则免谈;有人说别谈了,啥条件也不走;有人不信任,说多少年都解决不了。

  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进山前,张万平就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对此展开过讨论。

  大家认为,此次处理返迁移民问题,核心是把返迁移民当亲人,通过深入细致、耐心周到的群众工作,让移民自愿下山。而达成的共识就是要用真心、真意、真情,诚心、诚意、诚恳做群众工作。

  安置工作组进山后,承担任务的12个区、县()按照移民户分成多个工作队,挨家挨户做工作。

  各个工作队针对不同移民情况开展工作,有的请移民下山喝酒谈心,有的为患病移民送医送药,有的给孩子买玩具,有的拉家常,深入浅出讲解安置政策…… 

  为了与移民谈判,让移民心甘情愿同意搬迁,并签下搬迁协议,有工作人员连续两天共17个小时耐心做移民思想工作,有工作人员9次上山不辞劳苦。

  在循序渐进的接触中,工作组既坚持原则,又帮助移民解决看病、孩子上学、子女找工作等实际困难,返迁移民开始倾听政策,倾诉心里话。

  坚冰逐渐消融。2012315日工作组进山,415日最后一户移民梁玉林签订协议。

  至201210月,原始村的“黑户”问题全部解决,这些返迁移民相继被安置在哈尔滨市香坊区、尚志、阿城、五常等地。

  

移民之另种说法

  如今西泉眼水库已经看不到任何返迁移民留下的痕迹。今年123日,曾经的移民刘月(化名)告诉记者,搬迁后她每年还会回去上坟,现在原始村所在的地方早已变成了水库,水库四周被当地政府种满了树。

  返迁移民“黑户”问题的解决,不可否认离不开当地政府所做的诸多努力,但结果也并不是皆大欢喜。

  天涯论坛上,至今仍有关于此事的帖子《黑龙江阿城:消失的村落和永不停息的上访》,帖子反映的内容是,移民们认为安置补偿不合法、不合理,20多年以来不断上访、告状;政府官员多次信誓旦旦的承诺,却一次次的成为泡影;移民们上访经常被抓、被打,走行政复议,又不予受理,到法院起诉后,法院立案了,也调查过,就是不开庭审理;青龙山村部分移民因为暴力抗法得到了巨额补偿,而大多数移民平均每人只得到2000多元补偿,从此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有的甚至到处流浪。

  发帖者以“第二十×年又×天,没人管”的格式每天更新,并表示:“我在这里用自己的方式申诉……”

  除此之外,解决部分移民返迁一事虽已过去三年时间,但部分移民心中的不满和阴影仍未散去。

  对于返迁移民来说,由于是挨家挨户做工作,搬迁协议中的补偿事项也各不相同,除安置房屋,有的还补偿土地,而补偿标准和数额也并不等同。

  在这方面,官方虽然强调补偿标准不变,但是并没有公开补偿的具体标准。

  而据了解,当时的情况是返迁移民随签随走,政府要求每个返迁移民都要对补偿数额和内容保密。不过由于移民们彼此熟识,又多亲属和同学关系。在离开青龙村后的几年里,这些内容也就成了公开的秘密。

  “除了得到安置房屋和户籍外,有的返迁移民得到的补偿达到200多万,有的还分到了土地。每个人都不一样,具体就看你怎么谈。”移民刘月告诉记者。

  虽不是黑户的一员,移民刘月却是属于最早离开青龙山村的那一批。她说她还记得离开的时候是个冬天,天特别冷。那个时候,她家还没有拿到安置房的钥匙,只能投亲靠友。一家人走得很狼狈。

  “同样的移民,同样的外迁。我们得到的补偿款只有每人2000元,也没有分到土地。与返迁移民相比,差距太大了。”在得知政府将要解决返迁移民的问题后,刘月等不少移民也回到了当地。

  “但那时已经晚了,政府让我们走人,上访就会被抓。我父亲被抓放出来时,政府还强迫他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因为此事上访。”刘月说。

  “事情过去了这么久,我们的问题应该很难解决了。”或许是失望太多,刘月已对此事的解决不抱希望,而他的父亲自从写下保证书后,老人也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诉求。

  不可否认,在建设西泉眼水库的过程中,安置移民以及解决返迁移民的“黑户”问题,和谐搬迁的原则没错,也是主旋律。但是补偿标准的不透明、不公开,甚至是多重标准也留下了不少隐患。

  今年1214日,就返迁移民补偿问题,阿城区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青龙山村位于阿城、五常、尚志三地交界处,当初解决这一问题是由哈尔滨市政府层面解决,不是阿城一个区的工作,而是市里的工作,阿城只是配合工作。

  记者又向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发去采访函,1216日,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转述了当地公安部门的态度:“有顾虑,从维稳的角度讲,不适合在此刻发声。”同日,记者多次拨打哈尔滨市公安局户政支队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或许在解决返迁移民的“黑户”问题之后,当地政府又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但遗憾的是,至截稿时止,由于相关部门的回避,我们仍无从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