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之内,依然有爱有阳光

——广西黎塘监狱不断推进监区文化建设工作创新发展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黎塘监狱紧紧围绕加强和推进平安监狱、法治监狱和文化监狱建设这一主线,以监区文化建设为抓手,切实筑牢教育工作基础,完善教育工作机制,创新教育改造方法,不断推进教育改造工作创新发展,成效显著。黎塘监狱已连续10年实现无罪犯脱逃、无狱内重大案件、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无重大疫情的“四无”工作目标,连续15年实现无罪犯脱逃。2014年,服刑人员违规违纪率仅为0.44%,顽固犯转化率达100%

 

  一堵高墙,隔绝了外面的世界;一扇铁门,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一副手铐,没有了自由。高墙、电网、戒备森严……这里神秘、黯淡,充满了悲苦和绝望。这是大多数人脑海中的监狱景象。然而,记者近日走进黎塘监狱,映入眼帘的却是宽敞的大道,花园式的监舍,整洁的厂房……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高墙之内,依然有爱有阳光。

明德至善 倾力构建监狱文化品牌

  走进黎塘监狱大门,首先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座名为“明德至善”的文化主题雕塑。这块雕塑是黎塘监狱监区文化主题的真实诠释,是黎塘监狱积极探索、推进监区文化建设从“一监区一特色”式的“百花齐放”,上升到“一监狱一品牌”的有机统一。

   “明德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德”,即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使人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之意。“至善”就是追求美好,使人弃旧图新,达到完善的境界。

  该雕塑造型整体如一面方形镂空壁门,门墙上镶嵌着由不锈钢制成的“仁”“善”“礼”“智”“信”等代表黎塘监狱各监区文化主题的艺术字,雕塑顶部有一象征文化世界的圆形不锈钢球体,球体下方的巨大钥匙上写着“启善”二字,寓意“操德善之钥,启和谐社会之扉”。主题雕塑位置选址正对监狱内大门,不仅凸显监狱文化地标特点,更是监狱重视文化育人的体现,让新收押、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在入、出监门的时刻都感受到监狱文化的警醒和熏陶。

  这座主题雕塑,既是一块告诫服刑人员要“明德至善”的戒律碑,也是将狱内各监区文化特色“由分到总”进行有机统合的“点题”之作。

  黎塘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钟峰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黎塘监狱扎实推进监区文化建设,发扬和传承‘忠诚、尚法、务实、创新’的黎塘监狱精神,坚持‘崇文品书香,明德树新人’的教育改造理念,按照‘一监狱一品牌,一监区一特色’的文化建设思路,倾力构建‘明德至善’为核心的监狱文化品牌,打造监狱文化建设的闪亮名片。各监区也以这一主题为核心内容,提炼延伸出‘仁、义、礼、智、信、忠、孝、思、觉、行、恩、容、节、恕、德、善’等16个监区的文化主题,开创新常态下监区文化建设的新格局,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优秀文化陶冶人、育化人的功能,成为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无形推手。”

涤荡心灵 让环境文化陶冶服刑人员情操

  “加强监狱文化和监区文化建设,目的就是通过关心人文理念的培育,让每位警察受到文化的启迪,并且通过自身的言行,从生活行为到执法行为,都体现人文的良性导向;用文明之光去点燃服刑人员的新生希望,用文明之风去涤荡服刑人员的思想邪念,让罪恶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化的熏陶,从思想到行为都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钟峰对记者说。

  黎塘监狱以广场文化、餐厅文化、走廊和楼梯文化、监舍文化、晒衣场文化、活动室文化为依托,从一草一木抓起,从一石一刻抓起,让环境文化陶冶服刑人员的情操,让石头文化成为监区文化建设的闪光点,让墙板报和书画成为服刑人员学习的园地。

  走在整洁优美的黎塘狱园,处处充满着深厚的文化气息。“礼、义、仁、智、信、孝”等中华传统美德字眼反映在各监区监舍楼的门楣上,监狱以传统文化、孝道教育为出发点,让服刑人员知荣辱,明是非,养成自食其力、爱劳动的习惯,狱园广场四周、道路两旁,竖立着一块块激励服刑人员改造的宣传橱窗牌。草坪绿地上,添置了一块块风景石,石头上印着“笃学精思”“天道酬勤”“共享平安”等励志的成语名言,让石头也能“活”起来、会“说话”。监区墙报、板报、文化长廊建设规范有序,服刑人员床头励志文化、食堂礼仪文化方兴未艾。

  黎塘监狱监管改造工作和文化建设相辅相成,有机结合,让服刑人员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改造,唤醒他们的良知,使他们从灵魂深处反思过去,净化心灵,摈弃恶习,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重新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成为知法守法的公民。

丰富多彩 为服刑人员改造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

  监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物质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不断熏陶服刑人员,对服刑人员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黎塘监狱高度重视监区文化载体建设,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监区文化活动,为服刑人员改造提供积极、健康、丰富、向上的精神食粮。

  为开展好监区文化建设,黎塘监狱组织动员服刑人员积极参与,提各种合理化建议,特别是利用监内广播、改造小报、晚讲评、服刑人员小组讨论等形式,教育引导服刑人员理解监区文化建设主题的具体含义,明确自己在监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为监区文化建设献上一己之力。同时,通过抓好服刑人员文体活动建设,开展读书看报、文艺汇演手工书画比赛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监区文化氛围,使服刑人员在监区文化建设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化。

  据介绍,在黎塘监狱丰富多彩的监区文化活动中,周末杯、书画展、歌咏、卡拉OK、演讲、体育比赛等倍受服刑人员青睐,球类、棋类、书画类、音乐类、文学类、花卉类兴趣小组很受服刑人员的欢迎。文化学习、文艺表演、文体活动、专题讲座、读书沙龙、各种兴趣培训班在该监狱如火如荼开展。

  在监区文化建设上,黎塘监狱还充分利用有专长的警察和服刑人员积极参与到监区文化建设中,将警察职工和服刑人员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不少文化建设项目都是监区自主设计、自行制作完成的。据不完全统计,由服刑人员设计、制作完成的书法、绘画、牌匾、雕塑、手工艺品等作品超过1000件,这些作品或装饰在监舍里,或展示在教育改造成果展厅。同时,在监区民警的办公区域(办公室、会议室、分控室等)的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绝大多数均由普通民警设计、制作完成。这些作品无论是文化主题还是艺术质量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体现出鲜明的监区文化特色,既节省了建设的成本,又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初步实现了少花钱、办大事、办成事的初衷。

  丰富多彩的监区文化载体给服刑人员提供了一个培养才艺、展示才艺的大舞台,让服刑人员极大地调整身心,既增长知识、锻炼心智,又培养爱好、增进友谊。达到营造和谐、促进改造的目的。在黎塘监狱的教育改造成果展厅里,一幅幅书画作品志趣高雅,意境高远;一件件极具创意的手工艺品传递着服刑人员改造的决心和信心。一批批服刑人员来到这里,经过灵魂的洗礼,脱胎换骨回归社会,许多刑释人员靠着在监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上找到了理想工作或者再创业,重新开启了新的生活之门。

围绕主题 既重视打造共性又强调凸显个性

  黎塘监狱在监区文化建设中,围绕各监区的主题,既重视打造共性,又强调凸显个性。

  各个监区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明德至善”的共性特点。在每栋监舍楼外墙相同的位置,统一制作悬挂体现该栋监舍楼文化主题的巨幅宣传版画;每个监区的心理辅导站按照相同的格调设计、装饰和摆放物品;每栋监舍楼的门楣、一楼楼楣等处按相同的格调设计装饰,统一书写 “让规范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规范”的标语。

  而在饭厅、阅览室、宿舍、警察办公室等区域,则紧扣建设主题尽显各自鲜明的特色。如六监区围墙的宣传画是由服刑人员手工剪纸精心制作而成,楼层通道、楼梯通道的宣传牌匾也是由服刑人员用电烙铁在木板上精心绘制出来;四监区在监舍门口张贴以油画作品和素描作品为代表的古、现代字画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由监区服刑人员自主创作、精心绘制的。五监区、八监区、十二监区的牌匾、雕塑等均由服刑人员精心制作完成,较好地体现了全监16个押犯监区的文化建设特色。

加大投入 扎实推进监区文化功能性建设

  加强监区文化设施与环境建设。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统一规划,进一步加强教学楼、篮球场、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场所建设。二是根据服刑人员改造需求,逐年或逐月更新和增加种类适合、内容健康向上的杂志、报纸、书本,进一步完善狱内图书馆(室、点)建设;同时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借阅图书管理制度,设立图书检索查阅目录,装订成册,便于服刑人员检索查阅图书。三是以广场活动区域的绿化美化为抓手,着力挖掘建筑文化的寓意和丰富内涵,在广场、道路、监区操场等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石刻、壁画等文化作品,以及名言警句标牌,进一步完善公共区域环境建设。四是深入开展“让美走进监狱”活动,从警句标识标牌设置,监舍楼、操场以及监房布置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化监区环境布置。

  加强监区文化载体建设。一是监狱设立《归航》广播站,配备广播员,开设监狱改造新闻、改造评论等栏目,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狱内广播站、狱内电视台建设。二是采取建立通讯报道员队伍、设立监区服刑人员通讯员、按时每月出版三期《航标报》等举措,继续办好监狱改造小报。三是监区在监舍操场四周区域建立包括宣传橱窗、墙板报、学习园地、阅报栏四大板块的“文化长廊”,有效抓好墙报板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