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我选择“回乡”
创业不再是“到城市里才可以”。随着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一些创业者将目光投向了广大的农村,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愿意到农村去创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201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出佳音: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多地政府为了鼓励自主创业,也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农村就业的政策措施。
在这种利好的大背景下,确实涌现出了一大批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有的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年轻人的情怀
付丁最近有点“火”。
11月30日,名为《记者跨界养海参》的新闻图片报道上了多家媒体客户端的头条。在多张图片里,付丁穿着防水胶衣,在冰冷的海水里打捞海参。
2014年,付丁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渤海湾一个盐厂边承包滩涂,围海养殖海参。他告诉记者,从有这个想法,到现在有了起色,不过两年时间。
“我们几个合伙人都不是大连本地人,但是我们都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对大连有感情。”付丁说,这种情怀,再加上大连有着非常适合海参生长的北纬39°渤海海域这一地理优势,几个小伙伴一起创立了“参谋天下”海参品牌。
海参行业投入大、风险高、回报慢,再加上散户、三无产品的挤占,想发展还是比较困难的。
“海参市场其实挺乱的,假货、以次充好的情况特别多。外部因素太多不可控,我们唯一能把控的就是我们自己。适者生存,我们就是要做好的产品,也让消费者能够知道什么才是好的海参。”合伙人之一的郑洋对记者说。
与众多创业者一样,打拼初期资金并不充裕。为了省钱,他们自己建了冷库,安装纯净水净化装置,学习全套的养殖加工生产工艺。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让消费者能够以实惠的价格买到放心的海参,目前“参谋天下”的海参主要依靠微信朋友圈和网店进行销售。
“这样做是为了完全了解海参,从养殖到生产到销售都能掌控。”郑洋说。
除了资金、技术上的难题需要克服,付丁和他的伙伴们更希望当地能够对有志创业的人给予一些适当的指导和扶持。
“希望行业协会能给予加工工艺、品质把控方面的指导,政府能够对本地创业品牌在市场推广方面给予扶持。而现在很多创业扶持政策不够透明,有政策不知道,知道了上不去,这是实实在在的问题。”郑洋说。
在付丁看来,国家现在大力推广互联网创业,而对实体经济创业的推广就比较小。他说:“实体经济才是国家经济的支柱,而现在对很多中小企业的扶持,以贷款为例,就出现了贷款政策有,但是审批难的情况,想拿到钱真是困难重重。”
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付丁说,一群快乐的朋友聚在一起,做着有意义的事,只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有问题有困难都能想到办法解决。
郑洋说,他相信世界上有很多没有想法、没有行动的人,但不相信有干不成的事。“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有思考,会行动,能坚持。这就是我们的信念。”
干事业的决心
云居滑雪场地处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占地总面积80万平方米。2005年建成开始运营,至今已经整整10年。
10年前,云居滑雪场董事长兼总经理蔡晓林还是个30多岁的小年轻,一心想着自己要“干些事情”。
蔡晓林告诉记者,房山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山有水,山、水、洞、寺景致齐全,资源种类和资源总量居京郊首位。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决定搞旅游开发。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都想到空气好风景好的地方去玩。农村是个大市场。”蔡晓林说。
通过10年的经营,云居滑雪场已经发展出相当不错的规模。蔡晓林说,刚开始创业,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经营上也是全靠自己摸索。好在是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企业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好,生意才能逐渐做大。
如果倒退十几年,蔡晓林说他还是会选择留在家乡自主创业,守着家乡的资源,为家乡做贡献。
“现在的年轻人有文化,有想法,一些人愿意到农村去开创自己的事业,这是好事,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现在的农村建设得也都不错,环境也比以前好得多,人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创业环境不错。只要踏踏实实干事,就会成功。”蔡晓林说。
一位有着7年回乡创业经验的创业者,总结了自己的创业感受。他认为,回乡创业,首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个人能力的大小量力而行;其次要多打听、多调查,深思熟虑,做好计划;其三,推演胜算的把握,成功几率不高的话最好先放一放,做好自己当前的工作不要轻易放弃。
他还表示,回农村创业,如果最亲的人不理解、不支持,一个人单打独斗真的很难。“在这荒山野地生活是心理与生理的煎熬,每天晚上听到只有虫鸣,陪伴的只有清冷的月光,习惯了都市的繁华与喧闹,农村的寂静单调让你感到心里的落差而难受。”
“在农村的生活远不是央视《致富经》中所看到的那样美好与浪漫,当然既然想创业也是作了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的,所以生活的艰苦是可以忍受的。”该创业者说,自己创业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条艰辛的路,特别是到农村创业,最好是做好详细的计划,也做好打大仗的心理准备。
回报家乡的愿望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一家叫做“许多农”的电商平台开始试运行,而在此前一天,网站上预售的农家手工挂面,两小时就销售了200多斤。
“在中国,每年都有很多农民因销路不畅,将非常优质的农产品贱卖。同时,又有很多人因为买不到放心的农产品而烦恼。”网站创始人胡戈说,“‘许多农’就是要解决这个痛点,通过搭建一个双方沟通的平台,让农民可以在家里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的农产品。”
“许多农”正是一家专注农业和新农人的农村电商平台,它从农民的角度去关注和推动中国订单农业发展。打开“许多农”的网页,可以看到农家手工挂面、小麦面粉、天然蜂蜜等原汁原味的农产品。
谈及做这样一家网站的机缘,胡戈说,2012年他在自己的微博上看到有农民苹果滞销求助的信息,他马上去核实了信息,并发起了爱心求助微博。微博得到了许多大V的转发,后来全国主流媒体都加入到事件中,最终,500万斤的苹果一天就卖完了。
这件事让胡戈深受启发。“后来,我们进行了专门的调研,发现很多地区纯天然、无污染的东西是没有被发掘的,我就想通过互联网,把它们销售出去,为农民增收。”胡戈说。
通过做农产品的开发,胡戈发现了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一般是农产品收获后,农民在家中等待收购者上门收,而一旦没有人去收,就会出现滞销,损失惨重。他认为,农产品直销的形式,会出现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的情况。“除此之外,物流运输也是农村里会普遍遇到的问题。最近几年物流发展很快,但是在农村,这仍然是一个问题,很多快递并没有深入到农村去。”
胡戈认为,农产品的转化率低,无论收成好坏,农民的收入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国家多项政策有利于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与农村的结合。通过现代企业方式,加工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并利用社交媒体等互联网方式进行推广,效果会更好。
“如果农产品能卖上价格,收入还可以,没有人愿意和妻儿分开,外出打工。”胡戈说,现在很多村官都是“80后”和“90后”,这批人对农村的建设非常重要,“经济发展中,农村的潜力特别大,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后就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但是我更愿意投入到自己家乡的建设,为家乡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