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掀起新一轮高校反腐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反腐成果斐然。最近,教育部对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部分领导违纪违规的通报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自11月24日,教育部党组通报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校长苏志武等8名党员领导干部违纪问题,引发舆论围观之后仅一个星期,教育部党组再次抛出一枚“炸弹”。
12月1日,教育部党组召开视频会,对近期查处的中央音乐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3所部属高校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等典型案件进行通报。
这两条消息经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之后,迅速传遍各大媒体。
事实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反腐已成果斐然。据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全国高校校级领导干部被查处或通报的人数已超过80人。仅今年下半年以来,就至少有16人。
然而,与以往相比,此次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有诸多不同之处。
教育部党组通报
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系统腐败多是以高校所在地纪委调查通报,并由中纪委监察部网站转载而引发舆论关注。
与此相比,此轮高校反腐的一大特点是由教育部党组调查并予以通报。如11月24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对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校长苏志武等8名党员领导干部违纪问题进行通报。
教育部通报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并强调,要紧紧抓住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在思想认识、责任担当、方法措施上跟上中央的要求,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在教育系统贯彻落实。
通报明确提出,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对党绝对忠诚,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把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立起来、挺起来,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到首要位置。
12月1日,中央音乐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3所部属高校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等典型案件,则由教育部党组召开视频会议进行通报。
视频会上,教育部党组成员出席,部机关副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以及直属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处、院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在主会场和75个分会场参加会议。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会议上强调指出,这次视频会是教育部党组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采取这种方式、在这么大范围内通报违规违纪典型案件,主要目的就是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敲响警钟、亮起红灯,发挥警示教育作用,进一步强化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党章党规党纪意识,打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保证教育改革发展顺利推进。
教育部密集通报和曝光一批违规违纪问题,释放了什么信号?袁贵仁在会上对此予以解读,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全面从严治党是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教育系统绝不允许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有存在之地,也绝不允许个别领导干部在其位不履职、不尽责、不担当。
从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的内容看,消息由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提供。而据了解,早在2008年,中纪委就已在教育部设立派驻机构。
2014年6月,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分别约谈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4所直属高校新任纪委书记。
同年底,中央纪委副书记陈文清表示,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要对140多家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中尚未设置派驻机构的80多家中央和国家机关新设派驻机构,实现派驻机构全覆盖。此举被视为中纪委改革创新一个重大举措。
作风问题为主
从内容来看,此轮高校反腐风暴主要集中在作风问题。
在中国传媒大学8名党员领导干部的通报中,党委书记陈文申涉嫌的问题是违规超标使用公务车辆,违规占用下属单位车辆;校长苏志武涉嫌的问题是违规超标使用公务车辆,长期违规占用下属单位车辆,办公用房严重超标,违规在校外餐饮场所公款宴请等;副校长吕志胜涉嫌长期违规超标准使用公务车辆,办公用房严重超标等问题。
而12月1日的教育部视频会议通报中,有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涉嫌为其女违规操办婚宴问题,北京邮电大学涉嫌虚列支出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刘亚和国际商学院原院长汤谷良涉嫌违规兼职取酬等问题。
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几名高校教师发现,他们对此次通报表示认可。
“长期以来,这些行为已习以为常,甚至有的人认为不是腐败。这次通报后,相信广大党员干部对作风问题会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一名高校教师告诉记者。
中国传媒大学领导干部被通报之后,该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学校党委将认真按照教育部党组的要求,立行立改,不打折扣,不留死角。同时,全面梳理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完善公务接待、财务管理、礼品登记等制度。
而早在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已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第八条明确提出:“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此后,全国各级党政系统每年都查处众多违法八项规定事件。据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黄树贤介绍,2014年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3085起。
然而,高校系统查处违反八项规定,且涉及的都是重点院校,多数为高层领导干部,这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是首次。
从现有高校反腐案件来看,教育领域的反腐工作力度正不断加大,覆盖面越来越广。教育部在查处高校腐败行为的基础上通报作风问题,反映出教育部不仅查贪污腐败问题,也在强化高校领导干部队伍廉政意识的新动态。
在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看来,纪律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是近年来腐败行为产生重要原因。
对教育部掀起的新一轮高校反腐,汪玉凯认为,对高校腐败行为全覆盖式的查处,尤其是对一些高校领导滥用公权、奢侈浪费实行“零容忍”,就是让高校发展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
基层干部一起通报
此次教育部通报另一个特点是,除了高校校级领导干部外,一些中层甚至基层领导干部同样纳入通报范围。
如,中国传媒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姜纳新、财务处处长刘湧、后勤处处长周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原院长汤谷良等中层领导干部一并被通报。
除此之外,更有中国传媒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行政科科长铁俊及秘书科副科长陈莹峰被一起通报。其源于在接受组织检查询问时,提供虚假情况和材料,应付巡视检查和组织调查问题。
从高校来看,基层干部纳入通报批评尚属首次。而实际上,在党政系统,基层干部早已被纳入通报范围。
早在2013年3月,中央纪委首次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的6起事件中,涉及的多数是处级领导干部,甚至还有上饶县清水乡前汪村这样乡、村一级的党员干部。
2013年底,中纪委开始首次点名通报领导干部违反八项规定的行为。此后,从乡村一级到省部级领导干部违反八项规定的作风问题被通报的不断增多,大大改善了党员干部的工作和生活作风。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再次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是对广大党员提出了严格求。
教育部在通报中明确指出,要牢记廉洁自律要求和党的纪律底线,增强贯彻执行党纪党规的自觉性、坚定性。加强对干部监督管理,用好纪律戒尺,发现干部的不足,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
对于高校腐败问题,北京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高校领导廉政意识薄弱,缺乏监督制约是导致其违纪违法的原因之一。
为此,庄德水建议,应加快实现大学治理结构的科学化,不能造成行政权过大,干预到一些本不应干预的领域,应让教职工充分参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