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举行
任海泉出席并讲话 李林作报告
本报讯(记者钟安安) 11月26日,第十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论坛的主题是“区域合作与法治建设”。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任海泉出席论坛并讲话,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林以“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对‘十三五’时期法治建设的十个期待”为题作主旨报告。
任海泉指出,本届论坛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主题鲜明,定位准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总体战略,通过京津冀合作一体化机制的建立,可以辐射带动整个环渤海区域的合作与交流,探索加强与之相适应的法治建设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对于推动区域法治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和积极意义。
任海泉指出,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把学习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基本理念和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我们各级法学会要认真组织学习,统一思想认识,把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深刻领会《建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理解“十三五”规划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法学研究和法学工作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增强法学研究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为“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任海泉强调,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区域法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开展研究,突出区域论坛的特色和优势。区域论坛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在推动地方法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地方法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点和优势很明显,主要体现在接地气上。今年七大地方法治论坛全部获奖论文中,法律实务部门的人数将近70%。这些特点和优势如果能够发挥好,将会给我们的法治实践带来诸多裨益,成为解决法学研究与法治实践相脱节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区域论坛的优势,强化其实践特色,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遵循立足当地、研究当地、服务当地的原则,围绕区域法治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法治热点问题来选定主题,开展征文、调研等工作。要讲求实际效果,使成果实践性强、见效快,形成短平快的特点,突出横向研究。
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法学会会长张越在致辞中指出,在“十三五”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工作主基调上,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长期战略思想来贯彻,把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来攻坚,把又好又快作为建设经济强省的必然追求来奋斗,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路径和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实现全面提升。在功能定位上,努力建成“三区一基地”,把河北省打造成“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他指出,作为全国六大区域法治论坛之一,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区学术界、司法界高度融合、良性互动和充分沟通的高端平台。本届论坛以“区域合作与法治建设”为主题,契合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必将有力推动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与合作。
参加论坛的七省市区的法学专家学者和法律工作者围绕司法体制改革、环境资源法治建设、环渤海区域法治政府建设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社会稳定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534篇,经论坛组委会评审委员会评议,共评出获奖论文90篇,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15篇,三等奖25篇,优秀奖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