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放开二孩之路

    五中全会放开全面二孩,废除沿用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这是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与少子化双重问题两端挤压的结果。但此举产生的效果如何,作用有多大,还有待观察。

 

  “二孩全面放开啦!”

  1029日,全面放开二孩的新闻抢占了各大媒介的头条,宣告着饱受争议的独生子女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距离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执行,还有一段路要走,而期望通过放开二孩延缓老龄化的决策者们,想要看到成果似乎还要等上更长的时间。

“二孩”的艰难抉择

  当市民陈刚看到微信朋友圈疯狂刷屏的放开二孩新闻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呆呆地看着手机屏幕,眼神中略有几分兴奋,然而随即又增添了一点点迷茫和无奈。他静静地坐了一会儿,许久,才拨通了妻子的电话:“看新闻了吗?二孩要放开了,可是还要等一等……”

  电话的另一头并没有回音,他知道妻子也看到了,只是在思忖着未来,一个不可知的未来。

  陈刚和妻子都是“70后”,来自同一个沿海的农村小镇,也都不是独生子女。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夫妇二人,已经落户北京,也有了一个乖巧可爱的女儿。

  陈刚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按照老家多子多福的习俗,每次回家探望父母,似乎都避不开催促二人再要个孩子的轮番轰炸。其实,夫妇二人也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子女绕膝,儿孙满堂。

  今年夏天,妻子有了身孕,家中长辈与陈刚自己都希望能保留下这个来之不易的小生命。然而,陈家的积蓄却无法填补20余万元的超生罚款。

  为此,陈刚找到了海外生子的中介公司,希望能以10万元的全程费用让妻子到美国去生下这个孩子。

  然而,就在一个月前,大使馆的签证官却以骗签为由拒绝了妻子的赴美申请。这几乎彻底断送了他们生下第二个孩子的所有希望。

  凑不齐罚款,孩子将成为没有户口的黑户;缴纳罚款,多年积蓄付之东流还要背负外债,全家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就在二人纠结于引产放弃二胎还是咬牙生下孩子的时候,十三五规划公布了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然而,政策落地的时间未知,依照现有的进度,似乎罚款依旧要缴纳,这让陈刚夫妇心中五味杂陈……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陈刚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妻子曾经提出过引产,放弃孩子。然而他考虑到妻子的年龄与身体状况,他坚决予以了反对。他想,妻子肚中的小生命寄托了自己的希望,所以不管能否赶得上政策落地后合法享受生育的权利,作为一个父亲,一定要生下来,并尽全力呵护他的成长。

全面放开之路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十三五规划中针对放开二孩的政策规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可以说是我国人口结构领域调整的一个里程碑。

  在此之前的2013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随后,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单独二孩”政策正式实施。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放开二孩,中间间隔不过两年时间,然而,在此之前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却延续了30年。回顾可以查证的史料,我们不难发现,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从未放松,只是在近两年才开始有所改变。

  1978年,中央政府通过了减缓人口增长的倡议,计划生育办公室鼓励夫妇只生一个小孩,至多两个。部分地区率先强制执行独生子女政策。

  1980年,计划生育从党员开始执行。

  198212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通过了国家的新宪法,在宪法的公民义务的列表里,列入了“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从此,中国进入了长达30多年的全国性的独生子女政策。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包蕾萍认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酝酿,60 年代出台的,但是真正发挥作用是在80年代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后,其人口控制效果与广义计划生育政策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但是导致了社会人口结构迅速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加剧了人口老龄化速度。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作为《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总协调人,对中国人口政策有着敏锐的分析。他谈到在独生子女政策实行30多年后的今天,人口问题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过快增长,以独生子女政策为核心的人口政策体系已经滞后于新的人口变动趋势,不适应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要求,需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进行政策调整。

  卢迈谈到,近些年各地在保持现行生育政策稳定的同时,对本地生育政策进行了微调,主要是进行“双独”(即夫妇双方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或“单独”(指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实验。其结果显示,这些政策的实施并未产生显著的生育率变化,这直接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和人口形势的深层次变化具备了生育政策调整的条件。

“二孩”与老龄化

  针对十三五规划中的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面对记者提问时表示:“现在调整人口政策已经迟了,但总比不调整要好。”

  这个颇有些无奈的回答,源于众多学者对二孩政策放开以缓解老龄化问题逻辑联系的质疑与担忧。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杨翠迎在分析二孩政策与老龄化关系时介绍,在面对日益提高的生活成本、工作就业压力、子女养育成本,强调实现自我价值人生观等的影响下,如今城市年轻人生育子女的动机已经不再是“养儿防老”,不少人不再视“无后为不孝”,也不再视“传宗接代”为人生责任。生育观念的重大变化,使合法生育“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打了折扣。

  杨翠迎认为,仅仅通过放开二孩政策解决老龄化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给年轻人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并且从长远发展着眼改变人口结构,降低我国老龄化增速。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认为:“全面二孩政策短期内会带来生育高峰,但不会导致人口膨胀,即使今后全面放开了计划生育,可能也生不了多少人,中国人口不会超过15亿。其实不仅中国,目前世界各国普遍的生育意愿都比较低了。”

  “放开二孩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老龄化,而是老百姓有生育意愿,因此主要是为了尊重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权利,其次才是能在一段时间内起到延缓老龄化的作用。”杨宜勇谈到,即使放开生育政策或许会减缓老龄化的进程,但10年后照样会面临老龄化的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赵耀辉教授也认为现在全面放开二孩会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有所缓解,但作用有限,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她指出,目前中国的实际生育率很低,虽然关于生育率的问题有很多争议,但是学者公认的数字是在1.5以下,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如果能使生育率回升到1.8,那么将会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

  但是,目前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并不强烈,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不仅不会导致人口的大幅反弹,反而影响有限。英国等国家曾推出诸多鼓励生育的优惠政策,但是收效甚微。

  赵耀辉建议政府尽快出台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并同时配套相应的税收和教育优惠政策,促进中国人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