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知产审判新模式 担纲司法改革先行者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一年依法履职初见成效

    本报讯(记者赵春艳) 119日上午,北京市高级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一年来的工作情况。

    据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院长宿迟介绍,自2014116日建院以来,依法履行审判职责,切实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一年来共收案7918件,结案3250件,审结了一批疑难、复杂、具有影响力的案件。

    宿迟从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和司法改革探索两个方面介绍了该院一年来的具体举措和工作成效。

    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方面,审判质效显著提升。在审判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第一批遴选的18名一线主审法官人均收案400件,结案159件,法官人均结案有了大幅提升。对侵权制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完善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和行为保全等程序措施,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提高侵权赔偿数额等各种措施,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制裁力度。司法审查职能充分发挥。

    司法改革探索方面,最高法院在北京知产法院建立知识产权案例指导研究(北京)基地,探索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保持司法的稳定与衡平。鼓励法官创新法学理论和裁判方法,创设有引领作用的判决。实现院、庭长办案常态化、制度化。实行“院长开庭周”,集中开庭审案,主要审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建立技术调查室,解决事实查明难题。针对该院受理涉技术类案件数量多、涉技术领域广泛、审理难度大的特点,在已有的专家咨询、专家陪审、技术鉴定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技术调查室,探索实践技术调查官制度。设置在编型、聘用型、交流型和兼职型四种类型技术调查官,并完善技术调查官工作机制。推进繁简分流,改革文书体例。针对各类案件特点,探索“省略式”“引用式”“引证式”文书样式进行繁简分流。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北京知产法院积累了诸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与做法。

    科学谋划北京知产法院建设发展。明确了努力探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以及为全面司法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的“两大使命”。提出了努力实现国际一流审判水平、国际一流审判团队、国际一流研究水平、国际一流公正廉洁形象“四个国际一流”的工作目标。实现了以夯实法治基础和枢纽作为建院理念,以输出令人信服和有指引意义的高水平裁判为办案理念,以尊重法官自觉自律自治为带队理念“三大理念”的转变。

    积极探索体现改革要求的新型法院发展模式。按照司法改革要求,北京知产法院除业务庭和司法辅助部门外,仅设立一个综合办公室,负责全院所有综合事务,实现了“机构设置扁平化”;人员高度精简,在法官员额制的基础上,以法官为核心,组成了1名法官+1名助理+1名书记员的相对固定的审判团队,实现了“人员管理分类化”;废除汇报制,院庭长原则上不再听取个案汇报,合议庭可自行选择向院庭长、法官专业会议、调研小组等进行咨询,裁判结果以合议庭多数意见为准,实现了“司法审判去行政化”;根据审判实践需要,内设审判研究与管理办公室,建立四个调研小组和法官专业委员会等作为审判人员自治组织,自治完成各类调研宣传、学术会议、交流培训等各项工作,实现了“审判与管理自治化”;与北大、人大、清华、法大等高校法学院共建合作,吸收优秀学者参与课题研究,先后与市律师协会、商评委、专利复审委等开展交流研讨,实现了“法院建设民主化”。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陈锦川通报了该院一年来审理的疑难、复杂、具有影响力的12起典型案件。

    “明年是知产法院三年改革试验的关键一年,该院将继续为完成‘两大使命’和实现‘四个国际一流’目标而凝心聚力、践行承诺,为司法改革和知识产权保护贡献智慧和力量。”宿迟院长最后表示。

  北京市高级法院副院长兼政治部主任安凤德表示,作为知产审判的引领者和司法改革的探路者,北京知产法院一年来的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央设立知识产权法院重要决策的正确性,初步实现了司法体制改革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