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上本没有那个会是昨天的明天……
近日,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如论讲堂看了《假如明天是昨天》,起初在好奇这个音乐剧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实现这个无法实现的假设,以为会是荒诞式的歇斯底里,以为会是罗曼蒂克的追逝,以为是珍惜当下的老生常谈,似乎都不是。是的,在我看来都不是。
明天,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也往往是在追求的路上,为了明天,我们可以委屈每一个当下,可以忘记每一个曾经。最后往往却发现回不去的曾经才是最美好的,得到了的明天可能是一个更加委屈的当下,剩下还要继续的明天可能是不知如何面对的枉然。这就好像电影《环形使者》的那个“环”,在这三者之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可能只有自己在最真切感受的循环。
昨天,是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这份经历可能是拥有过的妙哉,也可能是疤痕累累的苦楚,亦或者是青涩茫然的酸涩与不经世事的悲哉、壮哉。总之,那些称作昨天的东西,被我们身体的细胞储存在记忆里,纵使它看似沉睡、休眠了,说不好,哪一股秋风一吹,就马上苏醒,令我们猝不及防。却也可重新审视与了解自己。
信乐团有一首歌叫《假如》,我很喜欢,生活没有假如。生活也从不欺骗你、我。往往鱼目混珠的是我们自己。
剧中,因误解父亲源于与母亲离婚而将自己安置在寄宿学校不管不顾,早已与父亲脱离父子关系的男主角参加新锐导演大赛时,偏偏接受到以“家庭”为主题拍摄的考题。
这其实是个并不新颖的题材,可导演将男主角安排在空难中、穿越中,在桃园源孤岛上,男主角不止跨越了地域还穿梭了时代。孤岛上那唯一一家幸存,且保留了大中华传统文化的父亲、母亲、儿子、儿媳带给了我最深的触动。
也是男主角这段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与孤岛古人相处的离奇生活,唤醒了男主角身体内细胞储存的无数个与“家”相关的记忆。当男主角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看父与子之间微妙的关系之时,才懂得了自己父亲对自己的爱。
最后回归到现实生活,面对爱人、朋友、父亲的相继离世,本剧收尾。于是,那个明天是男主角最渴望成为昨天的假如。虽然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我却喜欢这样并不做作、真实而充满诚意的结局。
生活不欺骗我们,我们愚弄我们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会领受和剧中男主角一样所需要自己去承受的那个循环,逃不掉。
我很感激,在我领受自己生命的循环,承受昨天所创造的今天之时,观看了这部音乐剧,并感动、回味良久。开始又一次审视自己、了解自己。我想无论是剧中的父与子,还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菊与刀,都不过是在自己性格的特质中沦陷,没能更客观而已。
人是复杂的感性动物,可以泪流,却应该懂得选用什么样的手帕擦泪,也应该懂得止泪后要如何调试情感的天平,别让艺术化的悲剧在生活中印证。
别做不懂表达的父亲,也别做太过自我的儿子。
本是出于爱,却被爱所伤,划不来、划不来。
虽然,世上本没有那个会是昨天的明天……
假如,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最真切的渴望,可以不断假设。
明天,是充满引力的磁石,是生命不屈的希望,可以不断创造。
昨天,是终究逝去了的今天,是每一个今天的影子,可以不断写照。
(作者系本报热心读者。组图为剧照,由剧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