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场”还是票房造假老毛病

    今年卖得最好的两部国产片《捉妖记》和《港囧》相继传出了票房造假的新闻。有网友晒出两部电影的网络售票截图,显示电影在午夜场场场爆满,而实际上根本没有观众,网友形象地将之称为“幽灵场”。其实,“幽灵场”是一种并不新鲜的票房造假手段,《捉妖记》《港囧》被质疑与之有关,也令高票房成绩蒙尘,引发网友热议。

    近日,电影局颁发了“关于转发《电影院票务系统(软件)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主要针对票务软件管理、电影院票务软件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有望遏制“幽灵场”,打击票房造假的不规范行为。

    说《捉妖记》是今年国产电影的最大黑马并不为过。自从公映以来,《捉妖记》持续刷新纪录,目前总票房累积已经达到近24亿,距离《速度与激情7》创下的24.3亿票房纪录仅一步之遥。就目前片方的动作来看,又是延长放映,又是自掏腰包“请客”看片,的确是铁了心要超《速度与激情7》。片方如此在意票房,就眼前的目的来看,是希望能超过《速度与激情7》保持的24.3亿人民币内地票房纪录,为国产片添光增彩。更长远打算或许是为《捉妖记》续集打下一个好的声势。

    现在有网友对《捉妖记》《港囧》提出票房造假的质疑,大规模的排片,时间一般为早场或午夜场,但上座率却达到百分之百。内幕消息着实令人惊讶不已,原来不是真的那么好看,一切都是神马浮云。你说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要考第一名,平时就要努力,而不是靠在考场上作弊。你不在电影里下工夫,还沉溺在自我意淫中,尽干票房造假之能事,真是太不应该了。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这世界上只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以及统计。按理说,在技术化日益成熟的今天,遵从公式化的运算法则,而不是个人意志的数据统计,造假的可能性小之又小。可现实总让人的期望归于虚妄。

    就拿票房造假来说,在百亿票房的繁荣之下,很多电影票房数据与片方对外宣称的并不符合。票房注水似乎已成为电影宣传的神器,归纳起来,其惯用伎俩有三,一是,瞒天过海:利用废票或手写票“偷票房”,就是把已经作废的电影票当作入场凭证。一张废票可以多次利用,每利用一次,就是偷一次票房。二是,偷梁换柱:明明去看A电影,影院却给你一张B电影的票,拿着B电影的票你可以去看A电影,但这样一来,票款却算到了B电影头上。B片和影院就成为受益方。三是,火中取栗:包场让员工免费看电影,出售团体票、会员票,影院往往不走票,只发放进场标识。这时候票房可能就被影院加到了任意一部他想加入的电影,或者成为影院不公开的收入。此外,针对会员的预售票上,有些是没有电影名称,只标明是哪个厅,无论会员看什么片,预售的票款却已经都转到了某部电影的账面上。

    有媒体报道说,造假最严重的首日、首周票房数字平均注水率达50%以上。票房高,似乎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首先是制片、导演、演员都是有面子的事情,在未来能更便利地吸引投资和观众;对于投资方、院线来说,可利用从众心理,多拉一些观众入场;对娱记来说,又找到了一个吸人眼球的新闻由头,有了这么多的理由,票房想不造假都难,越是大片往往造得越多。

    而从整个电影市场大环境去说,过于关注票房,过于在票房造假上玩手段,毫无疑问会将中国电影市场带入“歧途”。后期票房造假能够轻松弥补电影制作上的缺点,试问谁还会潜下心脚踏实地地将电影本身做到极致?

    一方面,票房的造假,透支着观众的信任。按照观众习惯的观影逻辑,高票房往往与影片的高质量挂钩。但票房造假,却让这最简单的逻辑与信任化为乌有;另一方面,票房造假往往拼的是脸皮的薄厚程度和营销上的投入。如此一来,真正优秀且有自尊的电影有可能被淹没,形成“烂片围攻佳片”、劣币驱逐良币的非正常态势。这对真正优秀电影人的信心和利益都是一种伤害,对国内电影工业的发展形成阻碍,摧毁着未来进步的根基。

    票房不仅是衡量电影在商业上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反映整个电影市场是否繁荣的重要标志,但由注水票房引发的市场繁荣注定只能是一场虚火。当掺假的“票房神话”一次次被戳穿后,损害的不仅仅是票房公信力,还有观众对于电影市场的信心,最终会将中国电影拉入一个万劫不复境地之中。